葡萄炭疽病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4

葡萄炭疽病又称晚腐病,是由围小丛壳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葡萄上的病害。主要发生在葡萄果实和穗轴上,也能侵害叶片、新梢、卷须、果梗等部位,但症状不如果实和穗轴上明显。主要在葡萄生长末期、果实着色成熟时发病,在植株的枝蔓、叶片、果实、花穗等部位均能呈现出一定的病害症状。

病原特征

病原有性世代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 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据报道,无性世代有果生盘长孢菌(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和葡萄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ampelinum Cav.),二者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形态特征

围小丛壳菌:子囊壳埋生于病组织内,数个聚生在起,梨形或近球形,深褐色,顶部稍突出于果皮表面,周缘有褐色菌丝状物及胶黏物质。子囊壳直径125-320微米,高150-204微米。子囊壳内基部有束状排列的子囊。子囊棍棒形,无色透明,壁可消融,子囊大小为(55-70)微米×(915)微米,子囊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长椭圆形或稍弯曲呈香蕉状,单细胞,无色,大小为(12-28)微米×(3.5-7.0)微米。

果生盘长孢菌:分生孢子盘为盘状,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孢子盘大小为377.3-480.2微米,盘上聚生安培瓶状、短小、单胞、无色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大小为(12-36)微米×(3.5-1)微米,孢子梗顶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有黏质物。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短圆筒形,单胞,无色,两端钝圆,内有1个油点或不明显,大小为(10-35)微米×3.5微米。

葡萄刺盘孢菌:分生孢子盘较小,为100-320微米,基部聚生分生孢子梗,其间还长出一些深褐色的刚毛,有的刚直,有的呈曲膝状,均有分隔,其末端细胞钝圆,刚毛的大小为(36-79.2)微米×(2.5-3.6)微米。其余和果生盘长孢相似。

生理特性

15℃开始形成分生孢子,适宜温度20-30℃,超过36-40℃孢子不能形成有雨、露、雾的条件有利于孢子形成。分生孢子在15℃时少量孢子萌发,19℃半数以上萌发,孢子萌发适温28-32℃,分生孢子在9℃以下或45℃以上不能萌发。

为害症状

葡萄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葡萄果实穗轴上,也能侵害叶片新梢卷须、果梗等部位,但症状不如果实和穗轴上明显。在花穗初期即开始感病,受侵染的花或花梗变褐腐烂,造成大量落花,后期整个花穗烂掉。幼果发病多从近地果穗顶部果粒开始,发病最初在果面产生针头大小的褐色圆斑,后期随着果实增大、含糖量增加、果实开始着色,病斑逐渐扩大并凹陷,果肉变软腐烂,表面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病斑中央有绯红色粘质物,即分生孢子团。发病严重时,病斑可扩展到整个果面乃至全穗。在欧美杂交种葡萄上,病果多软腐脱落;在欧洲种葡萄上,一般干缩成黑色僵果。侵染新梢和叶片时,穗柄和叶柄、叶缘也出现近圆形褐色病,湿度大时,也会产生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团。叶片发病初为褐色小圆斑,梢凹陷,当小病斑密布全叶,病斑相连时,往往使叶片枯黄脱落。新梢受害时呈现淡黄褐色病斑,被害部易脱落,残痕处有绯红色粘质物。果梗或穗轴发病,产生暗褐色长圆形凹陷病斑,并有绯红色粘质物,严重时病部以下果穗干枯脱落。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1年生枝蔓表层组织及病果上越冬,也能在叶痕、穗梗及节部等处越冬。第2年春季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即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

流行规律

发病时期

葡萄炭疽病的主要发病时期为果实生长期、着色期和成熟期。在果实生长期,幼果一般不发病;着色期出现初期病状,随着果实的生长,病状逐渐明显;到了成熟期果实萎蔫、落果,影响产量。

发病条件

当外界气温达到15℃以上,有足够的湿度时,带菌的枝蔓上即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在19℃时即可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病菌侵入后至果实着色前,菌丝发育很慢,有一个潜伏期,20天后开始发病。若是果实成熟期前侵入,只需4天时间即可发病。中国上海地区在5月下旬能见到危害症状,以后病情逐渐加重。病菌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因此果实越近成熟,发病越快。9月份如降雨多,在2次果上仍可发病。受日灼果粒常易感病。

葡萄炭疽病的发生程度与栽培措施相关。这种相关取决于栽培措施是否增加了果穗周围的湿度和病菌的传播。增加湿度、增加传播的栽培措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减少湿度、减少传播机会的栽培措施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株行距过密、通风透光差、树冠郁闭时发病重;重穗越近地面,发病率越高;氮肥多施、枝蔓徒长,园地低洼、排水不良时有利于发病。

寄主抗性

不同的品种,对该病的抗性也不同,一般果皮薄的易发病,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易发病,特别是欧亚种容易感染。据资料显示,刺葡萄等品种比较抗炭疽病;意大利、巨峰、红富士、黑奥林等品种抗性中等;贵人香、长相思、无核白、白牛奶、无核白鸡心、葡萄园皇后、玫瑰香、龙眼等品种比较敏感。

防治方法

根据该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条件,关键防治措施是从清除病源和降低田间湿度着手。在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应提高防治意识,有效预防葡萄炭疽病。与此同时,应严格遵照发病规律用药,科学选择新型药剂,不单一用药,实现对葡萄炭疽病的有效防治。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重点是前期雨水天气时的防治、套袋处理、转色期和成熟期的保护。发芽前,喷洒5度石硫合剂。花序分离期,施用78%科博800倍液;开花前施用50%多菌灵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1000倍液。套袋前,用22.2%戴挫霉1200-1500倍液、或97%抑霉唑4000倍液、或50%保倍液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或2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处理果穗。转色期和成熟期,严格监测、适时保护,药剂以必备、喷富露、美铵为主;套袋葡萄以波尔多液、必备、王铜为主;不套袋葡萄以喷富露、美铵、必备为主。

如果果园出现较严重的葡萄炭疽病,证明生产季节前期防治措施的失败,并且要采取紧急措施。此时用药,由于果粒比较大,必须在保证食品安全基础上,适当增加药剂的使用浓度。如在套袋前出现严重的葡萄炭疽病,可用50%保倍液3000倍液+97%抑霉唑4000倍液+20%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蘸果穗或喷果穗,也可同膨大的药剂一起施用。如后期发生葡萄炭疽病,马上全园施用2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10%镁铵600倍液,5天后再单用1次10%美铵600倍液,再后5天施用1次80%必备1200倍液。之后可根据采收期决定施用的药剂和次数。若第1次药后遇雨,雨停后马上补施20%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50%保倍液2000倍液,3天后用药同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