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玉

更新时间:2023-10-22 20:38

董小玉,女,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学硕士点带头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二届新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通讯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

主要成就

教学上

1991年被评为优秀教师,1995年5月被评为硕士生导师,现已招收并培养20余位硕士生。她主持的教学项目《建构师范院校开放式的多元化写作教学体系》1997年9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成果1等奖,1997年10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2等奖。

先后开设过《基础写作》《文学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应用文体写作》《各体文学审美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文体研究》《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小说》《文学批评方法理论与实践》《西方传播理论研究》等。

科研上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中国经济转型与文艺发展研究》;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95专项项目《中国当代小说美学》;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研究》;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艺术传媒与心理健康》等。

主要著述有《散文知识与写作》《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灵性的飞鸟:创作主体与艺术建构》《各体文学审美之旅》《暮色中的寻找: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小说》《新闻采写艺术》等。

主编国家级教材3部,主编工具书2部。先后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外国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皆有收目与转载。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2等奖、3等奖多项

科研获奖

《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1994年获四川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新闻采写艺术》1996年获四川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主编工具书《外国文学流派辞典》1994年获重庆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主要著述

《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情节论》(译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古希腊罗马文艺美学概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西方文艺美学导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新闻采写艺术》,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

《外国文学流派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月版。

出版图书

学术与社会职务

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

重庆市写作学会副会长。

四川省散文诗学会副秘书长。

武汉大学写作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重庆市新闻专业正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论文目录

双向互动:视觉文化视域中的媒介融合

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及启示

问题与对策:关于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思考

网络与作文积累深度整合的探析

媒介融合时代报纸的内容竞争策略

重庆,一座被胶片定格的城市——论重庆电影与巴渝文化的关系

国际中小学母语课程媒介素养教育及启示

国内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师版为例

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大众媒介形象建构

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

多元与特色:新闻传播学实践人才培养的审思——基于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分析

和谐社会建构背景下中国传媒改革转型路径思考

外宣媒体党性的回归和坚守——谈《新华日报》的改版

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从分散性传播走向整体性传播

建构明晰阅读指标体系有效指导阅读教学——基于中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陈述框架比较

都市类媒体中农民工形象流变研究

批评的风向标——评《批评的力量》

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以戏曲为例

聚散共生的发展走向——对话文学与传播学的交融

沉思·创造·坚守——读《尹韵公自选集》

出版学专业硕士学位设置的必然性与培养模式初探

20世纪下半叶语文教学内容演进轨迹和特点

中国议程的世界影响力——以国家形象塑造为例

数字付费电视的媒介环境及其定价策略

谁为谁设置议程?——从农民工问题的报道看议程设置

思考力·传播力·实践力——“传播学”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对话

大学校园媒介文化建设初探

推动社会稳健发展的调控器——自主新闻发布会刍议

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