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9 16:15
宣德六年二月十六日(1431年3月29日),董越出生于江西赣州府宁都县(今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董越五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到了二十岁,董越尽力供养家庭,并在闲暇时学习举子业,后来补为府学生。
天顺三年(1459年),董越参加江西乡试,中举。后来多次参加会试,却始终未中。于是董越入国子监,学习刻苦努力。尽管他穿着破旧的衣服,但董越的名声却在同辈中悄然升起。
成化五年(1469年),董越考中探花,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
成化八年(1472年)八月,董越请求回乡探亲并祭祀祖先,明宪宗准许了他的请求。
成化十年(1474年)二月,董越返回朝廷并重新担任了编修一职。
成化十一年(1475年)和成化十四年(1478年),董越两次在礼部担任同考官,当时人们称赞他选才得当。
成化十四年(1478年)五月,董越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回家守丧。守丧期间,董越按照礼仪行事,并将先祖的旧业让给他的兄长,与宗族和睦相处,不因自己的显贵而傲视他人。乡亲们无论是亲是疏,是贵是贱,他都乐意与他们亲近。有打官司的人带着钱财来求他帮忙,他笑着拒绝,对方没有因此而怨恨他。
成化十七年(1481年)三月,董越因守丧期满而重新担任原职。
成化十八年(1482年)十一月,经过九年的考核,董越晋升为翰林院侍读。
成化十九年(1483年),董越主持京城的乡试。
成化二十年(1484年),董越负责东宫的讲读工作。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董越担任经筵讲官,不久又因明孝宗登基的恩典晋升为右庶子兼侍读。恰逢朝廷要向朝鲜颁布历法,明孝宗特命他出使朝鲜,并赐赠麒麟服。他到达朝鲜后,宣布皇帝的德意,端正朝鲜的王道,对馈赠之物一无所受,仅住了三天就回国了。他回国后作了文章来记录朝鲜的风俗,他还写了很多首诗文,朝鲜人将它们刻印流传。
弘治二年(1489年)七月,董越奉命与左春坊右赞善张元祯担任应天府乡试考官。
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董越完成了修撰《明宪宗实录》的工作,晋升为太常寺少卿兼侍讲学士。
弘治五年(1492年),董越进呈日讲(每日向皇帝进讲的经史讲义),他所教授的内容,善于将义理归结于正道,条理清晰、明白通畅,明孝宗每次都会聚精会神地聆听很久,给予他的赏赐也特别多。
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董越晋升为南京礼部右侍郎。董越学识渊博,熟知本朝的历史和制度,而他担任的职务则相对清闲简单,没有太多可以自我展示的机会。然而,当士大夫们讨论礼仪时,他们大多都会向董越寻求决定性的意见。
弘治九年(1496年),董越在任职三年后,董越来到京师进行政绩考核,当时恰逢他的儿子董天锡考中了进士,董越因此在京师停留了几个月后才离开。
弘治十三年(1500年)四月,董越上书请求退休,明孝宗没有批准,命令他继续任职。七月,董越升任为南京工部尚书。每日报请上供的服饰器物、藩王宫殿建造维修,以及都城内外的土木工程等事项非常多,但他都处理得及时得当。
董越平生写的文章和诗歌,都典雅从容,不刻意雕琢。到了晚年,董越仍然坚持著述,还把历年来的作品集结成册,编成了《圭峰稿》若干卷。
弘治十五年七月五日(1502年8月7日),董越因病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讣告传来,明孝宗命令有关部门按照制度为他举行祭祀和葬礼,并且特地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赐谥号“文僖”。
正德元年(1506年)正月,董越的妻子温氏上书,因为她的丈夫董越曾在东宫侍奉先帝讲读三年,所以请求按照惯例录用她的孙子董韩为中书舍人。此事交由吏部详细审查,吏部提出意见,认为董越讲读的年资较浅,可以参照侍读学士江朝宗之子江宁的先例,将董韩送入国子监读书。然而,明武宗下旨要求再次核查江朝宗的年资,因为江朝宗在东宫侍奉的时间仅仅一年,与董越的情况有所不同。明武宗表示:“荫庇子孙是东宫讲读的恩典,董越在东宫讲读已达三年,因此董韩可以被录用为中书舍人,进行习字试职(此类中书舍人不是从进士中选拔,作为文字秘书,要求字写得好,通常需要经过“试职”也就是实习才能得授中书舍人,即为“习字出身”),而对于那些讲读未满三年的,则按照江宁的先例处理。”
董越在担任南京工部尚书期间,应对繁琐的土木工程费用游刃有余,展现出较为高超的管理才能。他一生为官清廉,无论是公务和私德方面,都秉持公正廉洁的原则。
董越曾奉命出使朝鲜,他不仅宣布了皇帝的德意,端正了朝鲜的王道,更以清廉高尚的品格赢得了朝鲜的深切尊重。在朝鲜的70天里,他全身心投入于宣传中华的德政,并积极参与各类国事庆典。同时,他还详细考察了朝鲜的山川、物产、风土及民俗,为此他白天外出参观、访问,而晚上则在驿馆里细致地记录所见所闻于卡片之上。尽管朝鲜君臣对他极为尊重,赠予了诸多物品,但董越却对这些馈赠之物一无所受,回国时仅带走了自己的考察笔记卡片,将朝鲜的赠品全部退还。这种廉洁自律的行为,使他的品格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
董越是天顺、成化时期的八股文名家,他的八股文作品在那个时期起到了引领风气的作用,对八股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在成化、弘治之前的时代,八股文多拘泥于对经典传注的敷衍解释,以注疏的形式融入文章中,不太注重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文采,因此风格质朴却略显干枯。然而,董越的八股文却别具一格。他运用古文的笔法和结构,注重文章的气势和文采,以散文的形式进行创作。这使得他的八股文既不违背经文的传注,又能够融入个人情感,以文饰质,使文章气势磅礴,沉雄奔放,而又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董越的八股文在成化、弘治时期独树一帜,为后来的正德、嘉靖时期的文风开创了先河。归有光以古文为时文的风格,正是继承了董越的文风。董越的代表作《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六句》是一篇题文,以时文的形式进行史论,将历史上巡狩述职的事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这篇文章运用了长句的结构,使得二扇题的写法正式形成,是两大股文写作方法的极致体现。
董越于诗文一道,不尚华丽辞藻,主张“文章贵规矩,尤尚警策,苟执常不变,虽多而无所用”,李东阳对此深表认同,他称赞董越文章诗歌“典雅优裕,无烦雕琢”。家乡赣南,是董越诗文创作的主要对象之一,董越对于家乡的山川胜景吟诵颇多,如其《十二境诗寄金邑侯并引》,对宁都的金精山、青阳洞天、濛山、甘泉岩、筼筜谷、梅涧、苍山、延春谷、莲花峰、凌云山、熙熙台、泚笔等十二胜景各赋一首,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娓娓道出家乡山川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典故。
李东阳:公修眉长身,骨格清耸,雄谈健步,老益强力,而性行恒固,量度优远。识者谓为寿考之相,不意其遽至此。然较诸恒算所及,亦已多矣。矧子姓蕃衍,其贤且贵若天锡者,又克肖如此哉!(《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僖董公墓志铭》)
罗钦顺:诸生多所成就,如都御史李公田、御史孔公儒、尚书董公越,其表表者。(《整庵存稿》)
廖道南:予观宁都志,称越清介端谨,馆阁推重。然读文正公之词,似若有憾焉,而史亦不之褒也。(《殿阁词林记》)
王世贞: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倪谦、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董越,右俱勤学好问,小心恭慎。(《弇山堂别集》)
凌迪知:性雅饬,博学善文……馆阁推重,居官清介端谨,耻奔兢。(《万姓统谱》)
刘应秋:则如首帖董公越,立朝大节已见省志,纯乎无议。(《江西通志》引)
据《江西通志》记载,董越早年曾经在村里教书,晚上回家时,有明亮的光在前面引导他,等到了家门口,那光咆哮着离开了,原来是一只老虎。董越因此越来越自负,人们也因为这件事而觉得他很奇特。
据《江西通志》记载,成化四年(1468年),江西宁都县的三条江水汇聚在一起。在此之前,就有预言说当三江水合之时,将会有状元出现。果然,到了第二年,董越进士及第。
据记载,璜溪位于宁都县城南面三十里的地方,这条溪流源自梅川,形状如同半块玉璧。传说溪水流动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水流触碰到了玉璜一般。人们相信,每当溪水发出这样的声音,就预示着当地将会出现杰出的贤能之士。在成化五年(1469年),璜溪的水声连续响了三天,声音如同玉璜相互碰撞般悦耳。就在那一年,董越果然高中进士,并名列前茅。
据《翰林志》记载,弘治年间,董越和南京吏部尚书倪岳、吏部侍郎杨守阯、户部侍郎郑纪、祭酒刘震、学士马廷用等共同发起了一场聚会,倡导举办瀛洲雅会。每次聚会,他们都会按照年龄大小来排列座次。到了正德二年(1507年)七月,吏部尚书王华、侍郎黄珣、礼部尚书刘忠、户部尚书杨廷和、祭酒王敕、司业罗钦顺、学士石珤、太常少卿罗玘等人,也相继加入了这场雅会。他们共同倡导并完成了许多诗篇,并将这些诗篇集结成卷,刊印发行。
据《明孝宗实录》记载,成化末年,各位执政大臣之间关系不和,各自的门客都偏向自己所支持的人,只有董越出入于各位大臣的府邸,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议论的人将他比作汉代善于交际的楼护。
董越生前留下了大量诗文,成册刊刻出版的有《朝鲜赋》一卷、《使东日录》一卷、《董文僖公集》四十二卷,另有大量诗文散见于各地方志中。如明嘉靖《赣州府志》中收录了为赣州府学、赣县县学撰写的《重修府县儒学记》,为赣州府城西隐山大观亭的撰文,为宁都县重修城墙的撰文,为各县新建官廨的撰文,如赣县《皆春堂记》,瑞金县《绵江公馆记》,石城县《琴江公馆记》《会昌县肇造公馆记》等。
李东阳《怀麓堂集·卷八十五·明故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文僖董公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