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1 00:38
《葫芦信》是流传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中的一首著名叙事长诗,它是傣族民间歌手根据一件真实的历史故事创作的。故事主要描写景真国王的女儿婻慕罕公主和勐遮国王的儿子召罕拉王子的爱情故事。勐遮国王对景真国早有野心,王子和景真公主成亲后,国王对景真的珠宝、牛马越加眼红,甚至想方设法侵占景真。
傣族叙事长诗《葫芦信》由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西双版纳调查队搜集翻译整理。
翻译者:陈贵培、刀文光、刀向平、刀新平
整理者:冯寿轩、陈贵培、李良振、陆通林。
搜集、翻译、整理经过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该书附记中写道:“……1958年(调查队)前后共搜集到十三份口述记录原始材料,各份材料情节比较统一,只是详略不同;其中以刀正刚和岩四同志提供的较为系统。整理时,我们以刀正刚同志的口述材料为主,吸收了其他材料的优秀部分,丰富了全诗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1959年,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傣族叙事长诗《葫芦信》被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民间文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四家出版社连续出版。其封面、插图各具特色,色彩鲜艳,线条简洁,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韵味,成为倍受读者赞赏和喜爱的图书之一。
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傣族民间叙事诗中,《葫芦信》是一部显然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诗中深刻地表达了傣族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热爱和平劳动的强烈愿望,并且塑造了两个正直善良的年青人的形象。诗句朴素优美,对两个年青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爱情的忠贞,有动人的描绘。
《从勐遮飘来了葫芦》
该剧根据傣族长诗《葫芦信》改编创作,编剧李良振 刁成志,于1961年10月28日创作完成于昆明,发表于《电影文学》(长春电影制片厂主办)1962年第3期。
该剧根据傣族长诗《葫芦信》改编创作。编剧良振(李良振)成志(刁成志)从1959年开始创作,其间经历二十多年,十多次修改。1981年11月27至12月20日,该剧在北京由文化部、中国剧协、中国音协和中国歌剧研究会联合召开的歌剧剧本讨论会上,受到重视和赞扬。总的评价是:“主题好,反映了民族团结、歌颂了爱乡土、爱人民的精神,两个主人公的爱情是崇高的,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故事好,情节起伏跌宕,戏剧结构完整,主要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该剧发表于《云南剧目选辑》(云南剧协主办)1982年第2期,《剧本》月刊(中国剧协主办)1982年9月号。1988年剧本收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云南卷》,2005年收入戏剧集《滇云如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985年10月,剧本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银奖。该奖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剧协、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联合颁发,在广西南宁颁奖。
同年1985年10月,由云南省歌舞团庆祝国庆35周年在昆明演出。
根据傣族长诗《葫芦信》改编,编剧李良振 刁成志,1987年定稿。1986年由云南省电视台录制,导演:张黎青、任贵生,摄像:段果平。云南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映。
该剧播出后,《云南广播电视报》连续发表评论。《当代电视》(中国视协主办)发表题为《意味隽永,哀怨动人》,署名为向晖的评论文章。作者认为:“《葫》剧把口头文学所表达的人民的爱憎,历史进程的变迁和古老生活积淀的哲理,在现代意识的观点中转化为活生生的屏幕形象,为改编和处理少数民族历史题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表明录制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已达到一个新的台阶,即由一般的民族风情的表层描述,深入到探索和表现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使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得到较完善的统一。”
1991年出版的《电视艺术词典》《葫芦信》辞目中有这样的评价:“此剧塑造了王子、公主及景真王等美好形象,体现了人民群众厌恶战争,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1988年6月10日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第二届“骏马奖”一等奖。该奖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文联联合颁发。
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由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文章《电视连续剧【葫芦信】独具特色》文中写道:“1986年,云南电视台根据傣族同名 叙事长诗改编并录制播出的反映傣 族古代社会生活、鞭笞不义战争、讴歌团结和平的电视连续剧《葫芦 信》,是近年来我国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的佼佼者。在创作过程中.编 导者紧紧把握这出悲剧的深刻社会意义,充分揭示主题,赋予历史题材以积极的现实意义,配合了国际和平年的宣传。为了使《葫芦信》成为独具特色的电视剧,全体创作人员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无论是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设计,还是化妆、服装、道具、效果、美工,都严格从生活真实出发,力图使每个环节都做到该剧姓“傣”而不姓“汉”,更不搞非傣非汉。正因为《葫芦信》既有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艺术上比较严谨,所以播出后受到傣族群众的欢迎,也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全国各电视台争相交换该节目。”
此剧引起傣族及云南周边国家观众的欢迎,翻译成傣语后,成为民族地区经常播放的保留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