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申

更新时间:2021-09-07 21:41

蒋百申,纺纱和化纤机械技术专家,我国新型纺纱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较早从事长丝交络理论研究并进行开发应用的科技人员。先后主持研制我国第一批静电纺纱设备和摩擦纺纱设备;率先设计制造狭幅拨叉卷绕机构(多头纺)并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人物生平

蒋百申,1932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7年考入江苏省立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1952年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浙江省杭州市杭江纱厂(后为杭州第一棉纺织印染厂)。蒋百申先后在该厂后纺车间、生产技术科、保全科、试验室等部门从事技术工作。蒋百申始终能以“爱国、敬业、勤奋、奉献”的“苏工精神”鞭策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每到一个部门、每从事一项工作,都能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改进企业管理,提高工人操作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以及挖潜改造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曾获杭州市和浙江省1955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的称号。此后,蒋百申担任过技术组组长和厂机械设计组组长;协助生产副厂长处理全厂生产工艺、技术管理、设备改造以及工艺研究等各项工作。

1958年,蒋百申提出开发研究“静电纺纱”后,对静电纺纱从理论到设备、从工艺到产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1年完成“静电纺纱工艺和产品研究”科研项目,获浙江省1981年度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静电纺纱新技术”项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蒋百申为发明人之一。

与此同时,他还根据厂部安排,完成了“半机械落纱机”和“气圈除杂环”两个课题,均通过了省级鉴定,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65年,他设计成功采用摆动肖的双短皮圈细纱牵伸装置以及制造下肖棒的冷拔模具。该装置经推广后,成纱条干达到了先进水平。上海十一棉全厂推广,取代了综合式大牵伸。

1982年,蒋百申任杭州市纺织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该所创建时,他和其他人员一起,努力克服场地、资金、设备等困难,艰苦创业,不到三年时间,把科研所建成了一个科研经营型、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和能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研究开发实体,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杭州市科研院所的改革创造了经验。

1987年,蒋百申经领导同意,创办了“浙江省纺织机电研究所”。

蒋百申于1992年退休。退休后仍继续在科研、教育等领域服务。2002年筹建创办了杭州科纺机械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4年11月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

蒋百申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3年被华东纺织工学院聘为82届纺织工程系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1983-1990年多次被天津纺织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聘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委员。1990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技术成就

1958年6月,蒋百申提出开发研究“静电纺纱”。他在既无现成机器,又无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设计了一台单头机,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和电机系的协作下,借用浙大高压静电设施,于1958年8月2日纺出了第一根纱,引起了部领导的重视,派专家组来杭考察,加快了从单头到多头的进展。这种机器的成纱原理是用刺辊将棉纤维分梳成单纤维,藉气流输送到正负点电极的静电场内,利用静电力的作用,将棉纤维定向、伸直、凝聚,然后由接地电极处的加捻器以直线自由端方法加捻成纱。蒋百申设计的特点是刺辊式分梳和直线式自由端加捻。这种成纱过程,后来成为国内静电纺纱机的基本形式。1959年秋在纺织部科学研究院张锡山的协助下,蒋百申主持设计了第一代静电纺纱多头样机。经中试改进,1966年又主持设计完成了240锭/台的新样机,建立了杭一棉2400锭的静电纺纱车间。

文化大革命”时期,蒋百申受到冲击,中止了对静电纺纱的研究。文革后期恢复研究,又将静电纺纱给棉分梳装置改成单元体结构,受到全国静电纺纱技术交流会的肯定和好评。在产品方面还开发成功了涤纶长丝为芯、外包棉纤维的包芯纱及其仿麻和烂花织物,受到消费者的欢迎。1981年,纺织部成立静电纺纱研究协作组,蒋百申担任了全国联合设计给棉分梳装置的主设计。1984年9月经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评审,静电纺纱被核准为国家发明三等奖,蒋百申为该项目杭州地区第一发明人。

1979年,蒋百申在搞静电纺纱研究的同时,把摩擦纺纱作为一项技术储备进行探索研究。摩擦纺纱(尘笼纺纱)是国际上70 年代新兴的一种纺纱方法,它产量高,卷装大,适纺原料宽广,成纱品种多样,适合纺制特粗支纱和包芯复合的特种用纱等。蒋百申等人于1980年试制成我国第一台摩擦纺纱单头机,1983年1月通过杭州市科委的鉴定,并被评为杭州市1982年度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六五”期间,纺织部把“尘笼纺纱设备、工艺和产品研究”作为一项重大科研项目下达给杭州市纺织科学研究所承担,蒋百申为课题负责人。在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引进奥地利弗勒公司DREF-2和DREF-3两种机型的尘笼纺纱机,在尘笼纺纱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于1985年11月设计研制成了我国第一台FS1型尘笼纺纱机,1986年9月通过纺织部的鉴定,转让给杭州第二纺织机械制造厂批量生产。

“七五”期间,浙江省纺织机电研究所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摩擦纺纱工艺与设备”中的粗支摩擦纺纱部分,蒋百申为课题负责人。该项成果“FS2型粗支摩擦纺纱机”于1991年通过鉴定和考核验收,并于1992年11月在北京国际纺机展参加了展出,得到了好评。

1982年10月,蒋百申开始进行网络丝的探索研究。在网络丝形成机理、网络丝的纱线结构、双涡旋气流的作用和运动规律、网络喷嘴的设计方法以及网络技术的开发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一种HSV闭式网络喷嘴。装有这种喷嘴的络筒机,可以在长丝的再卷绕过程中方便地将普通涤纶低弹丝加工成低弹网络丝,取代上浆或加捻工序直接上机织布,所需成本远低于上浆和加捻。1984年12月由杭州市科委鉴定通过,不久在全国纺织行业掀起一股推广应用的热潮,全国18 个省市的300多个单位采用了这项技术。该项目被评为1986年度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6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以后,蒋百申根据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需要,开发研制了各式各样的网络喷嘴,喷嘴的品种涵盖了化纤企业各种不同品种(如POY、FDY、HOY、DTY、DT等)和各种不同工艺的要求(如强网、轻网、少网、包覆网络、超喂网络和花色网络等)。

蒋百申多次被邀在全国或省、市的学术会议上作网络丝技术的学术讲座。他总是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阐述其最新研究成果,满腔热情地介绍这一网络丝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开发应用的前景,受到热烈欢迎。

针对纺丝机高速高效(纺丝卷绕速度4500-5500米/分、定长、留尾、自动切换)的要求,国外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了一种双转子横动卷绕机,我国一般称之为拨叉卷绕机。这种卷绕机在我国大多是从德国、日本等几家公司进口,各有特色,各有专利。

在我国杭州、南通等地进口这种“拨叉式”卷绕机不久,蒋百申就开始对进口的拨叉进行吸收消化和深入的研究,探索拨叉横动器的完善与提高,以及实现多头纺的可能性。2000年,采用一拖二的传动方案,在原来纺丝卷绕机每一个拨叉的传动切入点和所占位置的空间,容纳两只狭幅拨叉并解决好分丝、上油、丝路导向、网络、断丝保护、生头、留尾和自动切换等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使原来6个、8个、10个或12个拨叉的纺丝卷绕机构增加成12 个、16个、20个或18个狭幅拨叉的卷绕机构。化纤长丝生产企业可在不增加厂房、卷绕设备、用工的条件下,增加近一倍的纺丝产量。目前这种狭幅拨叉已成功地为江苏、浙江、安徽、河北、山东、广东、上海、天津等地化纤企业改造了德国巴马格、日本东丽、村田等型化纤纺丝机,包括最新的巴马格ACW型纺丝机,使改造后的卷绕机成丝丝饼数翻了一番,为化纤厂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蒋百申对工作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一天工作12小时,习以为常。他既无双休日,又无节假日,把时间用于科研,用于创新。现年逾古稀,还耕耘不辍。他没有时间娱乐,亦不讲究物质享受,他把科研创造的财富投之于新的科研项目。他以科研为乐,立志为科研奋斗终生的敬业精神,深为广大同仁钦佩和赞扬。

简历

1932年7月25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47-1952年 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学习

1952-1956年 杭州杭江纱厂任技术员

1956-1958年 杭州市第一棉纺织印染厂技术组组长、机械设计组组长

1958-1960年 杭州市第一棉纺织印染厂静电纺纱研究室负责人

1960-1961年 杭州化纤厂筹建

1961-1982年 杭州第一棉纺织印染厂科研所负责人

1982-1987年 杭州市纺织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

1987-1992年 浙江省纺织机电研究所所长

1992年 退休

1992-1999年 杭州商学院食品工程系任教,杭州商学院电子设备厂技术顾问

1996-1999年 浙江省科技开发中心纺织机电研究所所长

1999-2002年 杭州力立达机械有限公司技术顾问

2002年— 杭州科纺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要论著

1.蒋百申.细纱气圈除杂装置(科学技术研究报告).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1963

2.蒋百申.静电纺纱机给棉分梳壳体的设计和实践.全国第一次新型纺纱学术讨论会论文,1979

3.俞丽华,范云霞,蒋百申.静电纺18号纱提高质量降低纱疵的试验研究.全国第一次新型纺纱学术讨论会论文,1979

4.蒋百申.对新型纺纱的看法及新产品发展方向.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1981年年会学术论文,1981

5.蒋百申,吴庆源.静电纺及其产品的研究.全国涤纶混纺产品工艺和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1982

6.蒋百申.尘笼纺纱技术开发研究.杭州纺织科技,1983(1):1-8

7.蒋百申译.一种新兴的纺纱工艺.浙江纺织,1983(3)

8.蒋百申,杨艾峰,温颖奇等.一种便于改变摩擦纺纱参数的变频调速系统——吸收消化奥地利DREF-2型摩擦纺纱机电气设计的实践和创新.全国第五次新型纺纱学术讨论会论文,198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