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通

更新时间:2023-11-17 20:19

蒋通,无线电微波技术专家,中国射频寻的导弹仿真技术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参加研制成我国第一套24路微波时分割制中继通讯设备。60年代中领导完成防空导弹弹上无线电制导系统和近炸引信等设备的研制。70年代中参与领导研制成功我国长征运载火箭外测设备和全集成化微波接收机。80年代末主持研制建成国内首家半主动射频寻的制导仿真系统,为中国发展防空导弹的设计和试验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个人简历

1925年4月8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1944~1948年 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电讯专业学习(抗战时期学校内迁重庆,胜利后迁回上海),获工学士学位。1948~1952年 先后任邮电部上海国际电台技术员、北京电讯局技术员、国际电台工程处技术员、电讯科学研究所技术员、东北邮电管理总局技术员、邮电部电讯科学研究所技术员、一级技术员。

1952~1956年 任通信兵部电讯科学技术研究所一级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研究员。

1956~1965年 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研究员(技术大尉、少校)、研究室主任兼主任设计师、研究所技术副所长、院科技委员会委员。

1961~1963年 兼任国营成都719厂副总工程师。

1963~1965年 兼任上海机电二局总设计师室主任、上海新江机器厂副总工程师。

1965~1978年 任七机部二院24所技术副所长。

1965~1978年 兼任上海新华无线电厂副厂长、副总工程师。

1978~1992年 任航天部第八研究院第八设计部技术副主任、科技委员会主任、总设计师,兼任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导弹与航天丛书防空导弹系列编委会委员。

1978~1989年 任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员会常委、研究生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1989~1992年 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

生平介绍

早年时期

蒋通,1925年4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祖籍浙江省海宁县。其父蒋之鼎早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在铁路部门工作且经常调动。幼时他便随家离开青岛。6岁在济南上小学,后举家回海宁即在当地续读。1937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浙江省嘉兴县秀州中学。时值“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因受战乱影响,休学一年。后来到天津读中学。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懂得:要努力学习,以期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有安乐。1941 年在天津工商学院附中读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下居民生活更加困难。为了学业,他不得不离开家庭,奔向大后方。于1943年冬他从陆路几经周折,进入重庆战区来渝学生进修班,后在合川县国立二中学习。194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内迁在渝的交通大学。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电机工程系电讯专业,获工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交通部上海国际电台,任技术员。

电台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到邮电部国际电台工程处,参加筹建北京国际电台的工作,后在邮电部电讯科学研究所任职。1950 年10月作为中央部派工作队员前往我国东北地区,参加无线电通讯的技术保障工作,出色完成任务。1951年4月调回北京邮电部研究所(后划归通信兵部),做无线电中继通讯的研究开发,由于成绩突出,升任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导弹研制

1956年9月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从事导弹研制工作。1959年初国防部五院成立第二专业设计部,被任命为第二研究室主任,负责弹上无线电制导系统和近炸引信系统的研制,并任弹上无线电系统主任设计师。在第二次驻主机厂期间兼任该厂副总工程师。1963年12月由五院派出,他作为导弹设计方的总代表,担任新设立的上海机电二局总设计师室主任,领导各驻厂设计师室工作。同时,兼任导弹总装厂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师工作,完成试制任务。1965年4月担任新组建的七机部二院24所技术副所长,负责研究、开发地空导弹弹上无线电制导系统和近炸引信及安全系统,及其检测设备。

主要论著

1 Jiang Tong, Xia Ye-Jin & Gu Qi-Zheng. Radio Frequency Simulation System for Target and Environment.(蒋通,夏也瑾,顾其铮.射频仿真系统的目标与环境仿真).Proceeding of The 1989 Summer Compu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 Austin, Texas,USA, 1989

2 Jiang Tong.Xia Ye-Jin & Hong Xing Chang. Radio Frequency Simulation for Homing Missile (蒋通,夏也瑾,洪兴昌.寻的制导导弹射频仿真系统). Proceeding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1989

主要贡献

1978年7月,蒋通被调到新成立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体设计研究所——上海机电二局8250所(八部前身),担任技术副所长。筹建一个新的技术机构,一切又要从头开始。经过一两年的不懈努力,单位初具设计规模了。根据需要,他组织了两种新武器的方案设计。期间应海军邀请和受七机部的派遣,被委任为中方导弹武器系统技术谈判首席代表,参加一项武器引进项目的谈判。为此,两次出国考察外方的工厂、实验室及试验场所。

1982年,七机部在总结了导弹武器研制过程的情况后,注意到由于导弹飞行试验批次多,消耗导弹和靶机数量大,导致武器系统研制成本高、研制周期长。这种情况与国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力量的矛盾非常突出,迫切需要解决。根据国外报道,美国自70年代起就大力研究仿真技术,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仿真试验室,尽量用仿真试验来代替实弹打靶,在地面预演和验证空中可能发生的物理现象。当时国防科工委和七机部(后为航天部)做出重大决定:我国也要花大力量,把这项世界先进的试验手段建设起来。1983年初,七机部设立了仿真系统工程总设计师组,由七机部的总工程师任总设计师,下属各研究院各委派一名技术骨干任副总设计师,共同负责、分工领导这项仿真技术工作。此时,蒋通被任命为代表上海机电二局的副总设计师,兼机电二局的总设计师,负责建设“射频寻的导弹仿真试验室”。这一工程工作量极大,涉及专业面很宽,要用很多高新技术,系统极其庞大、复杂。面对缺少资料、资金和人才的局面,他亲自动手和大家一起搜集资料,主持研究制定方案,确定原理框图,分配参数指标。一旦明确分工后就分头实施。经过几年踏实、细致、努力的工作,工程的核心技术难关逐个克服,系统的各个项目相继搞成。至1989年初,我国第一个射频寻的导弹仿真系统终于联通了。使用某一已经定型的导弹武器的技术参数和实物作试验,其仿真的结果与实弹打靶结果十分吻合,证明工程是成功的、有效的。期间,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青年技术人才。为此,(第八设计部)当年被航天部命名为“有重大贡献单位”。该工程后来又进行了改进与完善,为以后的型号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1992年底至1993年初临退休前,他还对下一步的建设和改进工作,以及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或作了安排,或提出了建议,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科技事业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人物评价

蒋通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国家动荡、战事不断的时候。在学校里他十分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钻研学问,为后来的技术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历过流离颠沛日子的他,塑造了宁静淡泊、临危不乱的品格。因此,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而不图虚名,勇于奉献而不畏艰难。那曾经苦难的历程,造就了他柔中有刚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在通信兵部研究所时,他在参加设备研制的过程中,那些带领他攻克技术难关的前辈和领导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如吴朔平、蔡金涛先生,他们自身技术水平高,而对年轻人的成长又十分关心。这段经历熏陶了他,养成了善待他人、提携后辈的美德。以后,在几十年漫长的技术生涯中,他一直以此回报后来者。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时,单位申请奖励的项目很多。他是主管技术领导,所有项目都要排名定位、批准上报,惟独不愿自己留名。在仿真工程的建设中,他率领一支年轻而又特别能攻关的技术力量,面对重重困难,他以“人家能,我们也能”的无畏气概鼓舞年轻人。他教育青年人要“穷得有志气”,要奋发图强。他坚信:对有志者只要给以信赖,没有不能成才的。在工作中,支持他们做出成绩,希望他们独当一面、很快成才。得益于他的领导才能和技术思路,一批年轻的科技骨干人才脱颖而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