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锡昌

更新时间:2023-01-12 10:11

蒋锡昌,又名海庭,别号思常。1897年出生于无锡县西漳乡新街村一个普通商人的家庭里。他一生孜孜不倦研究老、庄思想,有著作闻世。今人如张松如的《老子校读》、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以及《庄子内篇注译》都曾引用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是有相当知名度的学者。

人物生平

1917年,蒋锡昌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五中学(今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这是当时以成绩闻名于沪宁线上的一所中学。著名的学者,很多在这所中学里受过教育。蒋锡昌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文学系。南高是当时中国南方最高学府,集中了一批著名的教授。4年大学教育,为他往后治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在南京求学期间,曾与当时的进步学生和进步社团有所接触。据说是新民学会的会员。

1921年,蒋锡昌南高毕业以后,应厦门集美中学之聘,任该校国文教师。20年代无锡人去集美教书,以后在史学方面有成就的,有钱穆、施之勉。他在集美中学教书,前后将达4年。1924年因嗣父去世,才辞职回无锡。第二年又受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著名史学家蒙文通之聘,任该校国文教师。但任教的时间很短。不久因生父去世,离渝返锡,这一次在家的时间长达3 年。他开始研读《老子》一书。众所用知,《老子》一书有好多种本子,关于老子的思想渊源,也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历来对于《老于》的注释,也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他认为要研究《老子》的思想,会遇到两大困难:一,对众多的本子,要通过校勘恢复书的本来面目;二,对古奥而言简意赅的字句,要通过训诂辨别其字义。不下这两重工夫,就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不知古本之真,而率读焉是读伪书也”。“苟不辨古谊之真,而为解焉,是解己意也”。他认为,舍此而专在思想议论及文体风格等等方面着力,效果是不会好的,因为这两方面并无可靠的标准,可以置之不论.他对马叙伦的校诂,胡适的训释,以及冯友兰关于道家后起的说法,钱穆关于《老子》成书在庄周之学盛行之后的说法,都不敢苟同。通过训诂和考证,一一以校正。因此,他所著《老子校诂》一书,在众多的同类书籍中卓然自成一家。老、庄之学,在先秦属道家一流。研究《老子》的思想,必须同时研究庄子的思想。蒋锡昌在校诂《老子》的时候,酝酿《庄子哲学》的写作。但《庄子》一书,向来被看作“弘辟深肆”,是一部难读的古书。他认为当时多数学人研究《庄子》一书,犯了两个毛病,偏于从哲学眼光去研究的,往往穿凿附会;偏于从训诂一头去研究的,往往钻一字一句的牛角尖,不能掌握《庄子》的思想脉络。虽然各有各的心得,但不是以“知庄意之全与真”。于是他在训诂的基础上理清《庄子》的思想。又在理清思想的基础上提高训诂的价值。“哲学与训诂合而为一”,达到会通的地步。这样《庄子哲学》一书便成为全面、深入研究庄子思想的入门书。这在当时学术界也是别开生面的创举。

1928年,蒋锡昌受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今江苏省无锡师范),担任校长室秘书兼任国文教员。与著名史学家钱穆同事,两人都潜心于学术研究,朝夕相处,时常切磋学问。《老子校诂》和《庄子哲学》两本著作,他前后花了10多年时间。抗战前夕,相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成为后人研究老、庄之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蒋锡昌其人在学术界自成一家之言,为人所知,是由于这两本书出版的缘故。

1937年7月,抗战军兴, l1月无锡沧陷。蒋锡昌目睹山河破碎,家乡陷于侵略者铁蹄之下,内心悲愤之极。他既无力抗争,又不甘作顺民,便闭户读书,继续他老、庄之学的研究,以此作为精神的寄托。

1940年,他的大儿子在湖北老河口因公去世。国破家残,心情极端痛苦。他自认为过去很达观,但遭到这样的重大变故,却不能安时顺处,可见对《庄子》之道,理解得还是很肤浅的。于是在反复读《庄子》之余,又撰写《庄子解题》一书, 目的在帮助读者,理会书中每一篇的主题思想。 《庄子解题》一书,前后花了将近4年工夫,方始脱稿。

1968年又重加修改, 当时作者己届古稀之年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某些方面有超越前两书的地方,因为写作在解放以后,作者经过学习,在哲学观点上有了新的开拓。可惜《庄子解题》至今得不到机会出版,因而也不为人所知。

1949年无锡解放后,蒋锡昌虽然没有重上工作岗位,但对学术研究没有中缀,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旁及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关心当时学术界的动态,特别是关于《老子》哲学性质的论争,但在当时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混淆不分的情况下,他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他只是对自己出版的著作加以修订、补充。但这些手稿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一炬了。可是即使他逍遥于“世外”,也跳不脱“文化大革命”的厄运,抄家、审查,以致于一生含苦茹辛的经营泯灭殆尽。今天我们要整理蒋锡昌的遗著,研究蒋锡昌的思想,几乎无法找到资料来源。

外界评价

蒋锡昌的学术道路,基本上是承袭乾嘉朴学的衣钵,亦即是“通经自小学始”的路子。从准确训释字义人手,进而领会其思想内容。对于训释宇义,先重内证,然后旁及其它。但他毕竟受过近代思维方法的训练,因而他注意避免乾嘉诸子见树不见林的弊病,力求会通.训诂在此地是作为一、种手段运用,会通思想内容才是治学的目的。这和他的小学根基,哲学修养是分不开的。他一生著作不多,但颇见精到。

出版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