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征战

更新时间:2024-09-28 21:49

蒙古建国后,于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余年时间,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了庞大的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当时的蒙古帝国土疆之广大是史无前例的。

其他信息

历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西亚各族穆斯林艾因·贾鲁战役失败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军事革命

蒙古的西征,带给西亚和东欧地区的是一场空前的人祸,蒙古骑军铁蹄征服的地区达到了将近3000万平方公里,堪称是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蒙古灭亡南宋则不算在西征之内。

历史事件

1219年-1225年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开始了第一次西征,这次西征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实属罕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剌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基础。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再次率领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影响

蒙古三次西征,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把中国的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罗盘等传到西亚及欧洲等国;同时亦将西方的天文、医学、历算等传入中国。由此可见,蒙古西征确实对中国史有极深远的影响。

多次西征

君主统治

蒙古原是一个游牧民族,蒙古帝国是新兴的中央集权奴隶制君主国家。在成吉思汗统治下,开国功臣得到崇高的政治地位,人民亦得到富裕生活,蒙古已不只是纯朴的游牧民族。他们拥有强烈的欲望,希望得到更好的物质生活,所以对外征战成为了最终结果。

另一方面,蒙古人信奉萨满教,认为“长生天”是主宰一切的最高神。凡人的一切都是由“长生天的意志”安排,成吉思汗被看作“长生天的代表”,平民都十分听从他的命令。

重要因素

成吉思汗认为,统治和征服世界是合乎“长生天的意志”,所以蒙古便展开一系列对外的战争。强大的军力亦是促成蒙古西征的重要因素。当时,成吉思汗拥有强大的武装军队,军种齐全,有骑兵、步兵、炮兵和工兵。军队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官兵平等,不会因为财力或势力而有所差别,所以士兵都忠心爱国,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为大规模的西征作好准备。

成立政治集团

成吉思汗与花剌子模的决裂促成第一次西征。花剌子模帝国是一个新近成立的政治集团。虽然宗主沙或算端摩诃末的统治权很脆弱,但由于它继承了阿拉伯和波斯的辉煌文化,国家面积广大,故令人对它产生错觉。成吉思汗也将花剌子模的势力估计过高,故寻求和它建立最友好的外交和商业关系。正因为这个目的,成吉思汗于1218年派一个庞大的商队和个人的代表前往花剌子模建立邦交。可是,当这些使者和商人抵达花剌子模的管辖区讹打剌时,讹打剌守将指责他们是成吉思汗的间谍,把他们杀了。成吉思汗知道后十分忿怒并要求赔偿,但他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成吉思汗准备攻打花剌子模,展开了第一次西征,这次西征以蒙古人完全的胜利结束,花剌子模国王算端摩诃末在逃亡中去世。

第二次西征

蒙古的第一次西征成功后,蒙古帝国又在1235年展开第二次西征。这次西征仍由花剌子模的余孽挑起的。花剌子模国王谟罕默德之子扎剌勒丁,在蒙古灭花剌子模时从印度逃到高加索,成吉思汗认为他没有政治能耐不必提防。岂料扎剌勒丁乘蒙古军离去后,又潜回现在的伊朗,而伊朗与伊拉克境内的突厥族人竟奉他为领袖,让他重建了花剌子模帝国。在蒙古发动灭金战争前一年,扎剌勒丁与邻近的回教国家作战,国力耗虚不少,蒙古军乘势把扎剌勒丁的军队打败。扎剌勒丁遂逃到曲儿忒地方,被当地乡民刺死,花剌子模国才真正灭亡。蒙古军打败花剌子模国后,乘势推进,占领了阿特耳佩占、大阿美尼亚、曲儿忒及谷儿只国。后再进兵中亚细亚,欲使这一地区的国家成为蒙古的外藩,为了这个目的而展开了第二次西征。

第三次西征

蒙古于1253年进行第三次西征。当时,位于里海之南的木剌夷国既不肯对蒙古称臣,也不肯朝贡。这些行为对于当时已经扬威地中海的蒙古帝国是极之不尊敬的,为了惩罚这个国家,宪宗蒙哥便派其皇弟旭烈兀担任西征统帅,带同将领布而嘎、不花帖木儿、贝住等出征木剌夷国,展开史无前例的第三次西征。当时俄罗斯地区的基辅罗斯公国也成为了侵略的目标,罗斯人与其他民族的联军同蒙古人在卡尔卡河畔对峙,联军被打败,数以百计的基辅王公被杀,此后俄罗斯人也臣服于蒙古,开始了长达400年的被统治的时期。

胜利原因

战术不同

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的骑射战术,蒙古人是天生的骑手,小孩在三四岁就要开始学骑马,蒙古的骑兵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弓骑兵,作战机动力优秀并拥有很好的持久力(蒙古马的特性),而当时的欧洲骑兵使用的是铁甲骑士列阵直冲的战术,这在蒙古人的弓骑兵面前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天下并不是靠刀枪,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短小很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200米),配合蒙古骑兵的强悍战斗力和机动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阻。

蒙古人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从远距离攻击敌人,持续不断地攻击敌人,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他们只有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时才与敌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十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杀敌七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红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匈牙利的抵抗力量。蒙古人之所以没有完全征服欧洲,一来西欧的森林地带不适合骑兵作战,二来是因为窝阔台不合时宜地去世。

战争规模大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是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人的战术——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部队机动性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像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装备优势

蒙古人在统一蒙古高原后,通过战略缴获的形式获得了为数不少的盔甲,加之传统的骑射技术较好,和蒙古族传统民风剽悍,使得蒙古骑兵远近战实力不俗。有很多人误解当时蒙古人的重甲比西方防护力轻。实际上蒙古人集中了大量的工匠制造盔甲,同时期西方重甲骑士也仅有锁子甲(锁子甲一套约13公斤重),双方的防护力基本在同一层次上,尤其是蒙古人防护能力更强,而且欧洲骑兵也仅有一部分着甲,至于绝大多数应征入伍当步兵的西方农民,是什么甲也没有的。

蒙古士兵使用的弓是向后弯的复合弓,由木材、牛角和筋层叠在一起,最大射程可达270多米,在很远的地方就有可能射中敌人。另外,大多数蒙古骑兵射箭技术非常高超,在飞奔之中射箭也极其准确,能够反过头向后精确射中追来的敌人,每个蒙古武士在一场战斗中要佩带至少60支箭,可以对敌人造成有效的杀伤。

有效战术

因此,蒙古军队战术之一就是一和敌人交锋,首先就是撤退,和敌人拉开距离,用弓箭射杀敌人。敌军因为连续不断的弓箭而不得不发起进攻,这正中了蒙古人的下怀。欧洲骑兵在追逐蒙古轻骑兵的时候会与步兵脱离,这时蒙古人就会让身着重甲的重骑兵与欧洲骑兵缠斗,进而包抄剿灭敌骑兵。

蒙古骑兵的箭不易穿透敌人的铁甲,所以就改射敌人的坐骑,掉下马的欧洲骑士在拥有机动性和冲击力的蒙古骑兵面前就显得十分脆弱。

队形混乱

欧洲联军的骑士们开始冲锋,蒙古人总是将欧洲的骑士引入散漫的追击,并始终保持在欧洲弓箭短小的射程以外,并不断用箭雨覆盖追击的敌军。追击中原先整齐的阵形变得散乱不堪,步兵远远地落在后面。

波兰历史学家德鲁果斯在《波兰史》一书中记载了蒙古大军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火器的情况,波兰火药史学家盖斯勒那时就亲自躲在战场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内,偷偷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样式。根据盖斯勒的描绘,蒙古人从一种木筒中成束地发射火箭,因为在木筒上绘有龙头,因此被波兰人称作“中国喷火龙”。

背后自然原因

另外,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结冰时发起战争。战例: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

四月,双方最终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于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才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

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点燃后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

注意:欧洲的军队并非身着厚重的铠甲,欧洲的厚重的铠甲指全板甲,是15世纪后才产生的,所以那时根本不存在欧洲军队因为盔甲沉重而被悉数全歼的可能。欧洲军队之所以被伤亡很大只可能是蒙古军队利用骑兵的强大的机动性包抄了欧洲军队,断了他们的后路,这才导致欧洲军队伤亡很大。上文中多处提到欧洲的重甲,其实是原作者没有弄清楚板甲和锁子甲的区别和产生的时间的原因。

特殊装备

蒙古马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该是最劣等的马了。

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蒙古马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苏布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时,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因为蒙古骑兵从未象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的分工,加之不像后世的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

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这在当时的欧洲虽然也十分普遍,但他们不能普遍像蒙古士兵一样战力剽悍,因而蒙古骑兵可以按照他们的意愿来最大程度的发挥战斗力。

特殊社会组织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

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中是常事。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的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

对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的时候。蒙古人放手让士兵可以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人的血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

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是李广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各部落的领导即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原因总结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他们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他们也不能适应这里老是从丛林冒出的军队。

评价

蒙古三次西征,不论对中国或是西欧等地方都极具影响。成吉思汗所发动的第一次西征,是由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挑起的,同时亦是由成吉思汗那复仇和扩张野心所驱使的结果。蒙古人三次西征,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亦使东西经济及文化得以文流,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促使了各地的民族大融合,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蒙古史学家认为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嗣的西征行动,将中国的三大发明逐渐传到西方,间接也影响到欧洲日后的文艺复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