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四胡音乐

更新时间:2024-07-16 17:29

蒙古族四胡音乐,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元朝以后,蒙古族四胡音乐艺术广泛流传,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借助四胡音乐不断互相影响。比如,《元史》中对四胡有较为全面的介绍:“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清朝以后,随着大量汉族人民进入科尔沁草原开垦,建立了半农半牧式的生产方式,同时促进了蒙汉文化的交流互嵌。在此影响下,科尔沁草原上的多种音乐形式也融合了很多汉元素。达斡尔族、锡伯族、赫哲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在吸收蒙古四胡乐器后,还将蒙古族文化与蒙古四胡相结合进行创新,比如达斡尔族四胡的琴杆、琴轴、琴筒等部位用黄羊角和贝壳镶嵌出民族图案,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文化特点。蒙古族四胡音乐作为多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多地区、多民族间不断流传。

基本特征

演奏形式

蒙古族四胡是在蒙古族地区流传的乐器,琴弓通常使用竹竿上系马尾作成,琴轴上包着十厘米的铜皮或者象牙等物件装饰。其分类包括低音四胡、中音四胡、高音四胡等几种形式。

1.高音四胡定弦为“d1—a1”,高音四胡音色十分明快,声音穿透力强,擅长演奏独奏曲,重奏和合奏形式中表现力更突出,承担领奏声部。四胡属于弓拉弦鸣的乐器,又被称为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间四胡的基础之上改造而成的,在内蒙古地区广泛流行,音色粗犷,一般为木质,呈八方筒形状,表面有诸多纹样装饰,随着发展,高音四胡的形制逐渐被固定,一般上面装饰琴马,演奏时多采用一弓一音的形式,音色优美,音量较大,常常与中音四胡、马头琴等乐器进行组合演奏,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胡筒长14厘米,直径9厘米,琴杆长80厘米。

2.中音四胡定弦为“g—d1”,中音四胡区别于高音四胡,四根弦发音是成双的,两个弓毛夹在一二、三四弦之间,指甲顶弦一般用于中音四胡中,弓法技巧分为全弓、分弓、快弓等形式,指法技巧分为抿音、抹音、连滑等形式,中音四胡对演奏者技巧的要求较为严格。中音四胡筒长16厘米,直径10厘米,琴杆全长90厘米。

3.低音四胡定弦为“d—a”,低音四胡又被叫作大四胡和好来宝四胡,流行于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多用来进行蒙古族民族歌曲的演奏以及好来宝等音乐形式的表演中。低音四胡与其他两种形式共同呈现出蒙古族四胡的艺术特征,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进行表现,突出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低音四胡筒长30厘米,直径15厘米到20厘米,琴杆长为110厘米左右。

艺术特点

1.装饰型润腔特点:装饰音演奏风格最常见的形式是回音的演奏形式,一、二指先后按弦,再运用四指,表现装饰音和旋律的关系,常出现在高音四胡的演奏中,对民歌的演奏方法进行模仿,利用装饰音的特点,在较慢的旋律中保持弓法的连续性。当音乐线条过长时,不能使用装饰音,四胡的声音逐渐变小,演奏时,拖住声腔,加入装饰音,使节奏更加连贯。在快速的节奏中,加入快速的装饰音,加强音乐欢快的氛围,尤其是在民间乐曲的演奏中,表现一种装饰性,同时烘托乐曲,表现演奏情绪。孙良在演奏过程中善于运用装饰音,表现装饰性,运用连续性的弓法形式,给予乐曲以较强的节奏感。

2.滑音演奏特点:蒙古族四胡在演奏过程中,滑音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运用多种演奏技巧进行搭配表现,滑音对民歌中的甩腔进行模仿,从民歌的演绎形式中获得灵感,展现出民间音乐的特色。蒙古族四胡除了装饰音与滑音以外,还包括其他的演奏技巧形式,以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地区的民歌,四胡的演奏技巧还包括揉弦、拨弦等形式,突出蒙古族的音乐特色。如孙良的《八音》中表现不同的曲调,运用不同的技巧形式,运用大、中、小四胡的不同定弦法,体现出民间器乐合奏的传统组合形式。

流行地区

蒙古族四胡音乐流行于内蒙古、东北和华北各省区。蒙古族四胡起源并流行于内蒙古,后来逐渐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开始流行,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

代表作品

蒙古族四胡音乐代表曲目有《赶路》《阿斯尔》《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八音》《普德列玛》《杜姐》《响马传》《红岩》《韩秀英》《乌云山丹》《高小姐》《潮尔赞》《僧王之歌》《党和母亲》《幸福的家园》《侯乐韵》《牧民欢歌》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研究价值

蒙古族四胡音乐是蒙古族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它表现力丰富,旋律古朴悠扬,演奏技艺自成一体,在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文化价值

蒙古族四胡音乐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拥有重要的发展地位,是发展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蒙古族四胡的乐曲从来源以及风格都展现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反映出鲜明的游牧文化特色。科尔沁地区的蒙古族四胡演绎展现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底蕴,传递出深刻的文化性特征。

传承现状

蒙古族四胡音乐的传承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和“好来宝”时,以蒙古族四胡作为伴奏乐器,以这种方式传承的多为中、低音蒙古族四胡;另一种是家庭传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主要以家庭传承为主。20世纪50年代初,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多数蒙古族家庭都有蒙古族四胡,并能够熟练演奏。

蒙古族四胡音乐传承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有如下:

一是年轻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比较大,很少有时间参加业余蒙古族四胡音乐文艺活动;

二是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蒙古族青年越来越多地接受电子产品和游戏类的消遣活动,对传统蒙古族四胡音乐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

三是蒙古族四胡音乐文化要求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所以来参加四胡培训班的一般都是老年人,而且基本都是蒙古族民歌团的成员。蒙古族四胡文化的主要载体乌力格尔的受众群体在逐渐减少,乌力格尔等相关的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蒙古族四胡音乐的传承。乌力格尔和叙事民歌由于题材源于真实事件,基本是代代相传的经典曲目,传承存在困难。

传承人物

孟·伊丹扎布,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人,蒙古族四胡音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长期受聘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讲授传统科尔沁乐器四胡与乌力格尔技艺。他演唱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僧格仁沁》、长篇乌力格尔代表作品《薛仁贵征东》《泰英征西》等。

保护措施

2011年,内蒙古艺术学院成立内蒙古民族音乐传承驿站,已录制蒙古族四胡音乐及科尔沁民歌300余首。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博物馆科尔沁右翼中旗文化馆、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草原文化馆、通辽市民族歌舞团继续获得“蒙古族四胡音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10年3月,蒙古族四胡音乐曾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演出曲目《侯乐韵》获调演荣誉奖。同年6月,蒙古族四胡音乐再赴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演出曲目《牧民欢歌》荣获精粹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