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17 20:20
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创建于1987年,以擅长表现蒙古族风格无伴奏合唱而闻名中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合唱团体。在悉尼歌剧院、上海大剧院、北京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等艺术殿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创建于1987年,是中国唯一擅长无伴奏合唱的团体。著名音乐家娅伦·格日勒是它的创始人之一。她是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唯一的女生,也是蒙古族第一个女指挥家。1986年,娅伦还是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为了传承蒙古族传统唱法朝尔,她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人组建了内蒙古青年合唱团。这个合唱团有着特殊的身份:完全自发,没有经费,没有报酬,没有排练场所。但这个合唱团却在北京第三届合唱节和奥地利奥林匹克合唱节上双双获奖,并从此开始了自己辉煌的演出历程。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当初是由33专业演员和业余合唱音乐爱好者组成的一个无伴奏合唱团体。
精彩感人的演唱,更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
国际合唱联盟主席罗易思·萨尔斯曼称他们为“极优秀的合唱团”。
江泽民总书记看完他们演唱后兴奋地说:“你们唱绝了”。
1993年,合唱团应邀赴香港参加“中国音乐节”。同年赴台湾进行巡回演出。这是大陆第一支赴台演出的合唱团。港台评论界称合唱团是:“来自草原深处的绝响”、“中国合唱艺术的奇葩”、“他们将西方的合唱艺术与蒙古族的音乐风格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艺术上提高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成功地建立起一个独特的草原风格”。
荷兰专家:你们教会了我们如何唱歌。
这支合唱团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92年、1993年,合唱团又应文化部之邀,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为了明天——和平、友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演出活动,再次轰动京城。
1996年,该团代表中国赴澳大利亚参加“第四届国际合唱节”,并被评为五个优秀合唱团之一。
1996年,录制发行了首张CD——《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演唱专辑》。
1997年,蒙古族青年合唱团赴西班牙参加“第29届托罗萨国际合唱比赛”,荣获本届比赛第三名。
1998年10月,蒙古族合唱团参加了荷兰“首届国际音乐节”。同年,又赴斯德歌尔摩参加了瑞典“98冬季艺术节”。
2000年7月,该团赴奥地利参加“2000年奥林匹克国际合唱大赛”,并获三项金奖,
2000年赴荷兰参加“2000年布鲁萨姆国际民间艺术节”活动,演出大获成功。赛后,与会专家们激动地说:“你们东方人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唱歌!”
自1988年来,蒙古族合唱团演唱的《鸿嘎鲁》、《八骏赞》等多部作品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级60多个国家的电台上播放。1991年,蒙古族合唱团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第三届北京合唱节”,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演唱技艺取得最高分,荣获本届比赛一等奖和指挥奖。
2001年元旦,应全国政协邀请,作为全国唯一一支地方团体晋京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演出。
2002年,该团呼麦组合获自治区歌曲演唱大赛一等奖。
2003年9月,呼麦组合在蒙古国举行的国际呼麦大赛中分获两项三等奖。
东西方结合的创新唱法
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在挖掘、继承和发展蒙古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了西方的合唱技法,从而形成了崭新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草原合唱艺术风格。经过现代合唱艺术的提炼和升华,蒙古民歌更突显出别样的风情,更能扣动不同肤色听众的心弦。
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的三大法宝是呼麦、长调和马头琴。呼麦是蒙古族古老独特的歌唱形式,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以上的声音。呼麦奇特罕见的发声原理、音色特征和表现方法堪称人声艺术的奇葩,被誉为天籁之音。迄今为止,世界上惟有蒙古族会用这种方法表达情感。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蒙古长调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
“蒙古长调词少腔多,四句话可以唱好几分钟,让自己的身影与草原融为一体。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蒙古族人听到长调,都会体味到其中那份独有的激动与苍凉。
合唱团自建团以来,积极开拓演出市场,努力创作民族艺术精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并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合唱团演员深知责任重大,并坚信能够担负起继承、发展蒙古剧的重任,总结经验,锐意改革,克服困难,抓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歌曲的创作和演出,开拓演出市场,力争为繁荣和发展民族艺术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