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23
蒙古红鲌(Culter mongolicus)是鲤科、红鲌属鱼类,别称“红梢子”“尖头红梢子”等。体长,侧扁,头部背面平直,头后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端位,下颌稍突出,口裂稍斜。腹鳍基甚至肛门有腹棱,背鳍具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深,两叶末端尖,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部及头部呈浅棕色,腹部银白,背鳍灰色,胸鳍、腹鳍、臀鳍及尾鳍上叶均为浅黄色,尾鳍下叶为桔红色。
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1855
Culter pekinensis Basilewsky,1855
Culter rutilus Dybowski,1872
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1855) ssp. qionghaiensis Ding,1990
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1855) ssp. elongatus He & Liu,1980
Leptocephalus mongolicus Basilewsky,1855
自然水域中,蒙古红鲌个体体长20~25厘米,体重1.5千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35厘米以上,体重2千克以上。体长161~175毫米。体长形,很侧扁,体高为体宽2.5~2.6倍,背腹缘浅弧状,背鳍始点处体最高;体长为体高的4.4倍,为头长3.7~3.9倍。头钝尖,后头缘微凹;头长为吻长3.6~3.7倍,为眼径5.6~5.7倍,为眼间隔宽3.4~3.6倍。吻钝圆锥状。眼侧中位,后缘位于头正中点或稍前方。鼻孔位于眼上缘稍前方。口前位而下颌较长。口裂仅达鼻孔下方。鳃孔大,下端略不达眼后缘。鳃耙外行最长,约达眼径2/3。
鳞稍小。侧线侧中位,中部稍低。
背鳍始于体正中点略前方,硬刺发达,背缘陡斜或微凹;第I分支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1.3倍。臀鳍始于背鳍基后端稍后方,下缘斜凹;第1分支鳍条最长,头长约为第1腹支鳍条2.3倍。胸鳍位很低,尖刀状,不达腹鳍,头长为其长1.5~1.6倍。腹鳍亦刀状,远不达肛门,头长为其长1.7倍。尾鳍尖叉状,下叉较长。
体背侧黄灰色,微绿;向下银白色。背鳍灰褐色;尾鳍上、下叉艳红色;其他鳍黄色,微红。腹膜银白色。
雄鱼在生殖季节有“婚装”,其头背部及胸鳍外侧有珠星出现,而雌鱼无此特征。
蒙古红鲌平时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的中、上层。不耐低溶解氧,水质要求清新,生存水温为12~38℃。冬季集群在深水处过冬,春季水温回升后开始分散于水体中上层。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水体最适溶解氧含量在4毫克/升以上,当溶解氧含量低于2毫克/升时缺氧浮头,甚至窒息死亡。
蒙古红鲌在东亚的分布:从阿穆尔河到长江流域。在中国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南岛、珠江等水系均有记录。在蒙古,从布伊尔湖、奥农河和科尔伦河都可以找到该物种(Berg 1964;Kottelat 2006)。越南红河的记录可能涉及该物种(Kottelat 2001)。
具体分布的国家地区为中国(贵州、海南、天津、河南、云南、河北、广西、四川、广东、吉林、湖北、辽宁、上海、福建、山西、黑龙江、北京、安徽、山东)、蒙古、俄罗斯联邦(阿穆尔)。
蒙古红鲌性情凶猛、动作迅速,喜集群生活。属肉食性鱼类,食性特点偏于动物性,主要食物以水体中的野杂鱼为主(如鲹条、鰕虎等),还摄食一些经济鱼类的鱼苗,如白链、鳙鱼等,也可摄食人工饲料,但蛋白质含量应在30%以上。幼鱼期以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浮游动物为食,也吃一些藻类及水生植物。
生长较慢,如在淀山湖,1冬龄鱼体长115~146毫米,相应体重为31.3~63克;2冬龄为200~228毫米,重94~125克;3冬龄为275~294毫米,重247~307克;4冬龄310毫米,体重达到316克;5冬龄445~467毫米,体重1281~1313克。在渔获物中一般为2~3龄,体重在500克以下。
蒙古红鲌产卵时间在5~7月,以6月为产卵高峰期。2~3龄的蒙古红铂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为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42万粒,相对怀卵量为160~243.5粒/克。产卵时要求的水温为21℃以上,但在中国北方,水温达到16℃时即开始产卵;产卵场一般在流水中,或静水湖泊有山洪灌入的地点;卵具黏性,白色透明,分批产出,排出后黏附于杂草或其他物体上,但黏性不强,易脱落。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蒙古红鲌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过度捕捞和河流改造(如大坝建设)。水坝的流量调节可能会影响蒙古红鲌的繁殖成功概率。
蒙古红鲌在中国浙江及湖南等地已开展了人工繁殖与养殖,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种类。2014年4月,十堰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科研人员从丹江水库中采捕野生蒙古红鲌亲鱼进行培育,6月中旬进行人工繁殖,共催产了25尾雌鱼,全部排卵,获得受精卵约600万粒,孵出鱼苗约500万尾,受精率达90%以上。
中国通过批准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将涌湖、庐山西海、汉江、西江和长漾湖中的蒙古红鲌列入其中,保护该物种的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