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1 15:21
蒙太奇 Montage,它来自法语的MONTER,是 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原义是装配、构成\u7ec4装的意思。我们把这个术语借用到影视艺术中来,意思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把镜头组接起来,构成发生质的飞跃的完整的影视艺术作品。
蒙太奇思维(montage conception )是电影艺术家为塑造银幕形像,对现实生活观察、分析、概括并进行艺术构思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与其他形象思维不同,它以在运动中的具体的可见可闻的画面(包括表演动作、摄影机的运动、造型设计、光影构图、色彩运用)和声音(包括说白、音乐、音响)等各种表现元素及其相互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基础,进行构思、设计和组合。因此它既能揭示现实生活中种种现象的内在联系,又能使镜头、场面之间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感,在时间与空间的表现上均有极大的自由,从而有可能使影片具有高度的集中概括能力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蒙太奇思维从写作文学剧本阶段开始,经导演设计和构思,并由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剪辑等创作人员共同工作而在银幕上实现。
电影先驱人物和影视理论家对蒙太奇有诸多定义或阐释。如:
蒙太奇是电影导演的语言。正如生活中的语言那样,在蒙太奇女也有“单词”,即相好的一段胶片,也有“句子”,即这些片段的组合。
《电影导演与电影素材》
从正在加以发展的主题的各元素中.取出甲乙两个片断加以并列,就构成一个能将主题的内容最请楚地表现出来的形象.
——爱森斯坦:《蒙太奇在1938》
罗姆认为:“豢太奇一这是艺术家的想法,他的思想,他对世界的视象,这种视象表现于怎样选择镜头和镜头对比、使电影动作具有最富有表现力和最能引入深思的形式。”(罗姆:《简论蒙太奇》);麦茨认为:广义蒙太奇是“通过适当方式把组合性共现原素组构为影片链”;雅克?奥蒙等在《影片美学》中认为:“蒙太奇是通过对影片的视象和音响元素的并置、连接,以及(或者)时间长短的确定决定诸元素组构形态的原则,或者说是这些元素的组合原则。”我国著名导演张骏样则认为:“蒙太奇含义起码有这儿个方面:(1)画面(镜头)的组织关系;(2)音响、音乐的组织关系;(3)画面与音响音乐的组织关系;(4)由这些组织关系而发生的意义与作用。”(张骏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我以为: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影视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名称。有声画面与蒙太奇的统一,使影视拥有再现一切运动形式中的现实世界的能力。蒙太奇是一种可以和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相媲美的影视特殊语言。
作为影视独特语言的蒙太奇,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概念。邓烛非先生在《蒙太奇原理》一书中将世界各国的蒙太奇理论归纳为九种:
1.蒙太奇是镜头剪辑的方法;
2.蒙太奇是镜头组接的方法;
3,蒙太奇是镜头的冲突;
4.蒙太奇是处理现实的方法;
5.蒙太奇是模仿观察者注意力的方法;
6.蒙太奇是电影的特殊手法;
7.蒙太奇是动作的分解与组合:
8.蒙太奇是电影的场面与段落的结构方法;
9.蒙太奇是电影的时间造型的手法。
蒙太奇是影视所持有的结构的方法。它的作用产生于不同镜头的组接,它既具有组织的功能,又有创造的功能,还有调整节奏的功能。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蒙太奇。
蒙太奇有自己的一套原理,即蒙太奇原理。它的原理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充分的生活根据、生理根据、视听觉审美根据和心理根据的。摄像机、录像机代表人们的眼睛,镜头体现人们观察事物和探究各种现象联系的习惯和方式,既可以极目远眺、游目骋怀、宏观扫描;也可以临近细察,洞幽探微,微观审视。镜头似眼睛灵活自如,或上下前后左右,或正反侧斜俯仰,或连续看,或挑着瞧,完整与分割,静止与流动,顺叙与跳跃,摹仿与选择,再现与表现,清晰与模糊……因时因地因人因情因景制宜,依具体的媒介因素而形成电视审美、观照行动。
一部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艺术片总是靠多个镜头组接起来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只有一个孤单单的镜头是无法构成现代影视作品的。蒙太奇是移动摄影和可剪辑、粘合波片的产儿。它是影视艺术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一部电视片和电视剧总是分成许多片断,将若干片断构成场面,将若干场面构成段落,将若干段落构成一本片子的方法,就叫蒙太奇。它是“借助于电影技术而发展到极完善形式的分割和组合方法”(《普多夫金论文集》第15l页)。普多夫金认为;一个镜头只是一个字、—个空间的概念,是死的对象,只有与其它物像放在一起,才被赋予电影的生命。首先认真探索了蒙太奇的奥秘的是前苏联著名老导演库里肖夫和他的学生爱森斯坦、普多夫金。
库里肖夫曾作过这样的蒙太奇试验:从旧片中选出著名演员莫兹尤辛的一个毫无表情的脸部大特写,在它前面接上三个不同的镜头——一盘汤、一口棺材、一个玩耍的小女孩,由此引伸和进发出“饥饿”、“悲痛”“慈爱”子种不同的含义。这一实验被誉为“库里肖夫效应”。普多夫金也作类似的“表现怯懦”和“表现勇敢”的蒙太奇试验,一个人面对手枪,是接上“惊恐的脸”还是“一个人在笑”,效应截然相反,前者怯懦,后者勇敢。
1.一个人在笑
2.手枪直指着 ——表现怯懦
3.惊惧的脸
1.惊惧的脸
2.手枪直指 ——表现勇敢
3.一个人在笑
通过上述试验,普多夫金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单独的镜头都是死的素材,只有把它们组接起来,才能获得生命。但是,事实上每个单独的镜头都有其潜力,普多夫金有偏颇之处,他只强调镜头的组接,却忽视了单个镜头的意义。要知道:单个镜头是整个影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单个镜头的内容往往决定着组接的意义。在苏联蒙太奇学派中,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之间是存在分歧的。爱森斯坦主张“蒙太奇是冲突”,而普多夫金则主张“蒙太奇只是镜头的组合”。前者,强调的是两个元素的冲突进发出新的概念;后者则着眼于加强电影的叙事力量。‘是为了阐明一个主题,
爱森斯坦博学多才,他精通英、法、德、西斑牙语,还学过日语。他在日文的汉字中和中国的象形文字中发现,汉字的结构含有蒙太奇因素,例如:口十犬=吠 口十乌=鸣 口十口十口=品
爱森斯坦对象形文字着迷,追溯它们的中国字根和偏旁。譬如一个“马”字,无论“骑”、“驰”、“骋”、“骏”、“骥”、“驱”……仍然保持着这个偏旁字的意义——一匹马的形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泪”就是一幅约定俗成的表示水的偏旁加上一个人的眼睛;“听”就是一只耳朵靠着一扇门的意象;“忍”就是一把刀下面加一颗心,即手刃十心=忍。可惜爱森斯坦没有读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等中国古典诗词,更无法读读徐昌霖、李长弓、吴天忍
合写的文章《电影的蒙太奇与诗的赋、比、兴》,否则,会得到更大的启发和引伸。以《天净沙》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支小令只有28个汉字,其中有12个相对独立的意象镜头。第一句用的每况愈下的衰败景物——“枯藤”、“老树”、“昏鸦”,正如贝拉?巴拉兹说的:“上下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藏在各个镜头里异常丰富的含义,像火花似地发射出来。”由量变上升为质变,即三个意象镜头构成一个统一的新意—一“凄凉”。爱森斯坦认为几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加法,而是乘法——二数之积。第二句也是三个意象镜头——“小桥”、“流水”、“人家”,三个一对
列和碰撞,又形成新的基调——“寂居”,既幽静、远离尘世,又离群素居,孤独失落。第三句也是三个意象镜头——“古道”、“西风’、“瘦马”。一连贯、一象征、一联想,三个意象镜头构成“漂泊”(浪迹无芳草的天涯古道)的新意。第四句和第五句合起来—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是“伤时”(夕阳陨落、好景不常)和“怀恋”(亲人远离,愁肠百结)。整首小令,惜墨如金,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潜)。其字里行间的象外象、景外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是我辈所能说清道尽的……。如果说待的真话在字里行间,那么.电视艺术的奥秘往往藏在两个镜头之间的夹缝里和组合中。
影视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特有的结构方法,是电视艺术作品赖以成立的结构方法,它相当于文章的文法,因此,非常重要。导演既要研究不同景别的镜头的性能,还要注意镜头衔接起来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导演运用镜头,应有蒙大奇构思,它制约着每个镜头的目的性和分量,分长短快慢、轻重主次、浓墨淡笔,或突出,或掠过,或显微,或扫视,或渲染,或勾勒,或连贯,或跳跃,或象征,或比喻,或暗示,或悬念,或照应,或闪回,或联想,或对比……错落有致、交替有序,音画交织,声色扶持,组成蒙太奇结构的艺术篇章。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家认识、理解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反映生活的艺术手法。即蒙太奇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影视导演运用蒙太奇语言构想未来的作品(影视片)。构思时,着眼于镜头设计,并调动影视的各种元素(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勿入、光、声、色、景、物、宇、构图、特技等,可谓集声画之美,汇视听之娱,融表演、摄影、布景、美术、道具、服装、录音、建筑、化妆等于一炉。靠整体的艺术把握,靠镜头组接,靠“想象、形象
远飞”,产生视象,形成一幅幅“无状之状,无像之像”的未来的屏幕形象有声画面,尺幅千里,气象万干,绘声绘影。
导演有了蒙太奇思维,就脑中有镜头、胸中有总谱(包括总体构思和声音总谱),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拍摄事宣,依据剧本和分镜头剧本进行前期和后期艺术处理,最后完成电视艺术成品。
作为影视修辞手段,通过隐喻和节奏等引起强烈的艺术效果。
自20世纪10---20年代,美国导演格利菲斯在电影拍摄、制作时第一次用“蒙太奇手法”开始,到被誉为对整个人类文化史进程有所影响的前苏联导演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上实践自己的“蒙太奇”理论以来,人们一直惯性地认为“蒙太奇”是电影、电视艺术领域的专业术语,其实: 蒙太奇(Montage)源于法语Monter,其本身是建筑业的术语,意为“配置、构成、组装”。其对原来一些元素进行重新挑选、配置、再构成,其组装成的结果(价值)大于前几个元素的总和(价值)。所以,颠覆我们常以为的“只有影视才可用蒙太奇”之主观认识,豁然体悟到一切高级的事物(包括艺术品)的产生皆是通过“蒙太奇思维”创造而来的。
比如京剧的形成。在清嘉庆年间,将“四大徽班”进京的“二黄调”与秦腔而来的“西皮调”进行“蒙太奇思维”的配置,加之再置入武术、昆曲、乱弹诸腔等元素,重新构成、重新秩序,最后组装成了我们现在欣赏到的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之剧----京剧。比如交响乐的形成。在欧洲公元1600到1750的巴洛克时期,弦乐提琴与古钢琴的演奏已是登峰造极,象意大利的维瓦尔第的弦乐、德国巴赫德钢琴等。但这单一而复杂的演奏已难以再创造奇迹,于是在18世纪下半叶,奥地利维也纳的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莫扎特、和德国波恩的贝多芬,这三位音乐巨匠,先后利用“蒙太奇思维”,对乐器演奏元素进行重新配置,构成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组装出崭新的人类音乐的集大成之演奏形式----交响乐。
比如城市立交桥的形成。原始是路遇水则桥,桥过河则路,而超现实的“蒙太奇思维”下对“路”、“桥”的重新配置、构成、组装,则创造出了路上有路,路上飞桥,桥上添桥的道路集大成者交通建筑艺术----立交桥。
比如王羲之《兰亭序》。王对先前文字的笔法、结构等原始信息进行“蒙太奇思维”式的重新配置、构成、组装成了中国书法行草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兰亭序》。 比如川菜麻辣烫。之所以风靡全国,就是因为用“蒙太奇思维”的对多种香料、中药等进行配置、构成(即先用何香料,再放何香料,何时大小火,何时放辣等)、组装成了国人皆赞的集大成之十三香的餐饮艺术。
比如傅抱石的画作。颠覆了前人的点、染、勾、勒、皴等陈式,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以“蒙太奇思维”重新构成并融入东洋画理,终于创造了中国绘画的集大成之画法----“抱石皴”。
比如林散之的书作。其笔法亦是颠覆了前人的用笔,“蒙太奇思维”式的笔、水、墨反复而多重交融,才有了“屋漏痕”、“雨夹雪”等“乱云飞渡仍从容”、“混沌之中见光明”的集笔法之大成----散翁笔法。
比如美国人的“伊拉克战争”。亦是多重先进武器(如导弹、飞机、坦克、航母等)的相互混编,使用蒙太奇式的梦幻组合,从而形成了人类集大成的战争进攻机器----战争艺术。
比如航母舰队。将各种战舰、潜艇、鱼雷、火炮、导弹、战机、直升机、雷达、水陆两用坦克等“蒙太奇思维”式的混编构成、组装成了即可打击海上又可深入打击陆上目标的集大成的战争机器----武器艺术。
总之,“蒙太奇思维”可以创造一种事物的最高形态,是人类进行“创新”活动的伟大方式,只是人们只在不自觉地使用,而没有串联起来总结提出而已。
传统意义上的蒙太奇主要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据此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第一种是叙事手段,后两种主要用以表意。
这种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叙述故事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叙事蒙太奇又包含下述几种具体技巧。
①平行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或者称为故事情节的主线和副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格里菲斯、希区柯克都是极善于运用这种蒙太奇的大师。平行蒙太奇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因为用它处理剧情,可以简化过程,节省画面篇幅,增大影视作品容量和表达空间,加强影片的节奏其次,由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的平行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如影片《南征北战》中,创作者用平行蒙太奇表现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造成了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
②交叉蒙太奇
又称交替蒙太奇,它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其他的线索,各条线索之间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极为有力的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造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如《南征北战》中抢渡大沙河一段,将我军和敌军急行军奔赴大沙河以及游击队炸水坝三条线索交替剪接在一起,表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③重复蒙太奇
在这种蒙太奇结构中,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达到着重强调的作用,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从而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如《战舰波将金号》中的夹鼻眼镜和那面象征革命的红旗,都曾在影片中重复出现,使影片结构更为完整。 ④连续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不像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有许多线索,而是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或一个连贯动作的连续出现为主要内容,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这种叙事自然流畅,朴实平顺,在影视作品的开头和结尾,能够使影视作品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极易为观众所接受。但由于该手法缺乏时空与场面的变换,无法直接展示同时发生的情节,难于突出各条情节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概括,易造成拖沓冗长的印象,产生平铺直叙之感。因此,在一部影视作品中绝少单独使用,多与平行、交叉蒙太奇混合使用,相辅相成。表现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是以镜头序列为基础,通过相连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其目的在于激发现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维活动。
①抒情蒙太奇
《乡村女教师》
抒情蒙太奇是一种在保证叙事和描写的连贯性的同时,表现超越剧情之上的思想和情感。让·米特里指出:它的本意既是叙述故事,亦是绘声绘色的渲染,并且更偏重于后者。意义重大的事件被分解成一系列近景或特写,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捕捉事物的本质含义,渲染事物的特征。最常见、最易被观众感受到的抒情蒙太奇,往往在一段叙事场面之后,恰当地切入象征情绪、情感的空镜头。如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和马尔蒂诺夫相爱了,马尔蒂诺夫试探地问她是否永远等待他,她一往深情地答道“永远!”紧接着画面中切入两个盛开的花枝的镜头,它本与剧情并无直接关系,但却恰当地抒发了作者与人物的情感。 ②心理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画面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梦境、回忆、闪念、幻觉、遐想、思索等思维活动。这种蒙太奇在剪接技巧上多用交叉穿插等手法,其特点是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贯性和节奏的跳跃性,声画形象带有剧中人强烈的主观性。
③隐喻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或场面的类比,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影视创作者的某种寓意。这种手法往往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凸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创作者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如普多夫金在《母亲》‘片中将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与春天冰河水解冻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用以比喻革命运动势不可挡。隐喻蒙太奇将巨大的概括力和极度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不过,运用这种手法应当谨慎,隐喻与叙述应有机结合,避免生硬牵强以及晦涩难懂。
④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类似文学中的对比描写,即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如贫与富、苦与乐、生与死、高尚与卑下、胜利与失败等)或形式(如景别大小、色彩冷暖、声音强弱、动静等)上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理性蒙太奇让?米特里给理性蒙太奇下的定义是:它是通过画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一环接一环的连贯性叙事表情达意。理性蒙太奇与连贯性叙事的区别在于,即使它的画面属于实际经历过的事实,按这种蒙太奇组合在一起的事实总是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火车进站》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公开放映了电影,这是电影史的开端。诞生之初的电影,只是作为一种新技术的显示和简单的游戏出现的,不过,诸如《火车进站》之类的由一个镜头构成的片子,无论被认为是实验镜头还是电影先驱,它的确体现了影视的最基本元素:运动的影像。 随后的一系列实验促进了影像语言的两个潜在发展方向雏形初现:一是朝忠实纪录现实的方向发展,即纪录电影前身;一是朝在银幕上再现世界的方向发展,即虚构的故事片前身,影视语言伴随着故事片的成长而成熟。
电影镜头结构方式的突破性进展是从爱德文?鲍特和大卫?格里菲斯开始的。
鲍特制作了一部《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1902年)。片中,第一次出现反映消防队员活动的旧影片记录素材和补拍的抢救母亲和孩子的表演镜头接在一起,这在当时是空前的壮举,因为他探索了电影自由结构时间空间的可能性,确立了电影利用不同镜头组合表现同一运动的叙述形式。
格里菲斯进一步深化了影像表现的各种可能性。他开始有意识采用分镜头方法,多视点多空间表现动作对象,由此归纳出“不是实在的描绘整个动作,却又使观众产生看到了全部动作的感觉”的剪辑技巧,同时,他还利用镜头连接顺序、镜头长短安排来创造戏剧性效果和节奏,使蒙太奇第一次具有了美学意义。
真正使蒙太奇技巧探索上升到建立美学理论体系高度的是以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为代表的一批苏联电影导演。他们从不同侧重探讨了蒙太奇的内涵和美学意味,并且在实践中贯彻着各自的蒙太奇理念。
最早通过实验来研究蒙太奇叙事功能和表意特点的是库里肖夫、普多夫金。库里肖夫曾经做过两个著名实验:
实验(一):将演员莫斯尤金的无明显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与三个不同的镜头相连接,这三个镜头是桌上的一盆汤、躺在棺材里的女人、玩玩具的小孩,结果,观众对演员的表情依次做出了饥饿、伤感、怜爱三种不同的判断。
实验(二):将三个同样的镜头按不同的次序组接,镜头内容是:(1)一个演员在笑(2)一把手枪(3)这个演员恐惧的表情,如果按(1)(2)(3)顺序连接,这个人被认为是胆小鬼,反之,按(3)(2)(1)顺序连接,观众则得到另一种印象--他是有勇气的人。
形象思维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家认识、理解生活的思维方式。
和反映生活的艺术手法。即蒙太奇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影视导演运用蒙太奇语言构想未来的作品(影视片)。构思时,着眼于镜头设计,并调动影视的各种元素(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勿入、光、声、色、景、物、宇、构图、特技等,可谓集声画之美,汇视听之娱,融表演、摄影、布景、美术、道具、服装、录音、建筑、化妆等于一炉。靠整体的艺术把握,靠镜头组接,靠“想象、形象 远飞”,产生视象,形成一幅幅“无状之状,无像之像”的未来的屏幕形象有声画面,尺幅千里,气象万干,绘声绘影。
导演有了蒙太奇思维,就脑中有镜头、胸中有总谱(包括总体构思和声音总谱),一步一个脚印进行拍摄事宣,依据剧本和分镜头剧本进行前期和后期艺术处理,最后完成电视艺术成品。
一般来说,蒙太奇的表现功能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1、选择概括 通过镜头、段落的分解组合,可以对素材进行有机地取舍,强调重点,突出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从而使内容表现主次分明,实现高度概括;
2、引导关注 由于每一个镜头只表现一定的内容,组接有一定的顺序和意图,这严格规范和引导观众的关注力,影响观众的情绪与理解;
3、结构时空 通过对时空重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和艺术意境;
4、创造节奏 利用镜头外部的运动关系,使镜头按有机变化的长度和幅度不断调整视听冲击力,并作用于观众心理,使之产生共鸣;
5、创造悬念 通过镜头组接的顺序变化和速度变化,加强情节张力,激发观众的期待情绪,造成紧张的戏剧效果;
6、创造情绪 通过镜头积累,使观众的情绪不断高涨;
7、创造思想 通过镜头间的逻辑关联,形成观念性的思想意义,形象表达抽象概念或隐喻。
除了分切式蒙太奇外,电影电视还存在另一种特殊的画面语言形态,即长镜头,从剪辑角度,它被称为镜头内部蒙太奇。
所谓镜头内部蒙太奇,又称机内剪辑,它通过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连续的镜头完成一组分切式镜头所担负的镜头组合任务,以保证叙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从表面看,这种方式减少了镜头的组接工作,但是,事实上剪辑意识工作已经融入到镜头拍摄时的设计中,具体表现为在连贯的摄影中,根据主体动作和场面内各种关系,变化角度、景别进行拍摄,在一个镜头里展示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及事件的进展。因此,从剪辑角度,它是蒙太奇的特殊表现,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运动。
蒙太奇与镜头内部蒙太奇是影视语言的两种基本形态,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只有使用合适与否。长镜头在电视纪实节目中,尤其是纪录片创作中,深受青睐,因为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其效果是利用时空运动的连续可以把真实的现实面貌(包括环境、气氛)自然呈现在屏幕上,具有独特的纪实魅力。
现在,我们以英国独立制片人查理?奈恩的制作的一部纪录片《斯里兰卡的宗教节日》为例,来分析镜头内部蒙太奇这种叙事方式的特点。
《斯里兰卡的宗教节日》主要讲述了一对信佛的夫妇在他们的孩子走失后,不断地求神拜佛,最后他们的孩子终于回家的故事。这个纪录片以这对夫妇寻找孩子为线索,其间,穿插记录和介绍了当地的佛教祭祀活动。为了忠实记录事情原貌,作者在片中大量利用长镜头的表现力。比如,有一段落反映的是当地的一次佛教仪式活动,一个巫师让人用四个铁钩把自己的脊梁穿通,然后整个身子悬挂在一个铁架上,这个巫师想以此向信男信女们证明他有与上天对话的能力,老百姓有什么祈求愿望,通过他可以告诉上天,而周围旁观的人看到这一切都感到很惊恐。
在这个段落中,查理?奈恩几乎是用一个镜头完整表现了惊心动魄的祭祀过程,在整段的记录和后期编辑中,他很少采用分镜头拍摄和剪辑技巧,甚至旁观者惊恐的表情,也是通过一个连续运动镜头的特写方式来表现的,弥漫其中的紧张气氛,不是通过常用的短镜头快速组接,而是以来回甩动的移动镜头来形成的,整个段落一气呵成,避免镜头切换,也就避免了紧张连贯的观看情绪被打扰,而且完整的记录展现使这一场面具有无庸置疑的真实性,努力保持着生活本身的状态。
运动性长镜头比较容易完成“内部蒙太奇”的调度,而且只有含有内部蒙太奇元素的长镜头才具有足够的信息量。如果单纯将长镜头理解为时间长度概念,显然不符合长镜头的真实内涵,也会弱化长镜头表现力。一些纪录片、故事片导演不仅主张不轻易切换镜头,而且不做无根据的移摄,即人的肉眼习惯来处理画面,大量采用静止性长镜头(固定视点的长镜头),这类长镜头基本上都含有主体的运动元素,并且更加强调以场面的调度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和动感,也就是说,镜头内部蒙太奇仍然在起作用,否则会给人以沉闷、拖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