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更新时间:2024-11-05 07:27

蒲公英,中药名。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其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苦、甘,寒。主要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

入药部位

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性味

苦、甘,寒。

归经

归肝、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

10~15g。

使用注意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忌用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本品为不规则的段。根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多皱缩破碎,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完整者展平后呈倒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时可见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

生理特性

1.蒲公英多年生草本,高10~625px。全株含白色乳汁,被白色疏软毛。根深长,单一分枝,直径通常3~5mm,外皮黄棕色。叶根生,排列成莲座状;具叶柄,柄基部两侧扩大呈鞘状;叶片线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375px,宽2~87.5px,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边缘浅裂或作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裂片间有细小锯齿,绿色或有时在边缘事淡紫以斑迹,被白色蛛丝状毛。花状花序单一,顶生,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多层,外面数层较短,卵状披针形,内面一层线状披针形,边缘膜质,缘具蛛丝状毛,内、外苞生先端均有小角状突起;花托平坦;花冠黄色,先端平截,常裂;雄蕊5,花药合生成筒状包于花柱外,花丝分离;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针形,长4~5mm,宽1.5mm,具纵棱,并有横纹相连,果上全部有刺状突起,果顶具长8~10mm,具纵棱,并有横纹相连,果上全部有刺状突起,果顶具长8~10mm的喙;冠毛白色,长约7mm。花期4~5月,果期6~7月。生于山坡草地、路旁、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间。

2.碱地蒲公英 其主要特征在于:小叶为规则的羽状分裂。总苞片先端无角状突起;花冠黄色;瘦果披针形,长约4mm,喙长4~5.5mm。生于稍潮湿的盐碱地或原野上。

3.其他同属数种植物有东北蒲公英、异苞蒲公英、亚洲蒲公英、红梗蒲公英。

产地

1.蒲公英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2.碱地蒲公英分布于东北、华北。

3.东北蒲公英分布于东北。

4.异苞蒲公英分布于东北。

5.亚洲蒲公英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河北、四川等地。

6.红梗蒲公英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新疆等地。

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暖之良。”

2《本草新编》:“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借世人不知用之。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太伤胃气。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士衰也,泻火而土愈衰矣。故用白虎汤以泻胃火,乃一时之极宜,而不可恃之为经久也。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或问,蒲公英泻火,止泻阳明之火,不识各经之火,亦可尽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无过阳明之焰,阳明之火降,而各经余火无不尽消。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谓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或问,蒲公英与金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二物毕竟孰胜?夫蒲公英止入阳明、太阴二经,而金银花则无经不入,蒲公英不可与金银花同于功用也。然金银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

3《医林纂要》:“蒲公英点能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疗疔毒乳痈,皆泻火安上之功。通乳汁,以形用也。固齿牙,去阳阴热也。人言一茎两花,高尺许,根下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捣汁酒和,治噎隔神效。吾所见皆一茎一花,亦鲜高及尺者,然以治噎膈。”

4《纲目拾遗》:“疗一切毒虫蛇伤。”

5《本草求真》:“蒲公英,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内消须同夏枯、贝母、连翘、白英等药同治。”

6《本草正义》:“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疗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疗,红肿坚块,尤为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此。”

7《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

8《本草图经》中:“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

9《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白。”

10《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颓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疠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

11《本草纲目》:“乌须发,壮筋骨。”

12《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