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45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流传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二郎镇位于赤水河中游的古蔺县,这里依山面水,数百级青石砌成一条梯形街面,两旁梯形排列着一级一级店铺直通河边渡口,水路可通舟楫。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温湿,土壤黄红相间,农业素称发达,盛产优质红高梁和小麦,富有酿酒原料。加上气温有利于霉菌酵母茵等多种酿酒微生物的繁衍生殖。镇上有一口暖夏凉、甜若果汁、大雨不浊、天旱不涸、碧如甘露的泉水,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酒客观自然条件。
从《西南彝志》中有关“酒神”“禾神”的古记载中,在两千多年前,当地有传统的酿酒技艺。
北宋年,二郎滩一带出现的优质大曲。
明代时,“回沙工艺”的记录,表明当地已走过一条漫长的酿酒之路。
清朝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拔银三万八千两,疏凿赤水河道,使二郎滩水顺流而下经合江北上可达泸州、东下重庆的水路更加畅通,二郎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集镇。
1903年,二郎镇出现大规模以回沙工艺酿酒的糟房,其中以惠川糟房、集义糟房为代表,其产品命名为“回沙郎酒”,综合概括了产地和工艺的特点。
1907年,有一商人来二郎经商看到山腰泉水清冽,山坡高梁红艳,请来酿酒工人。
1933年,回沙郎酒更名为“郎酒”。
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路过二郎镇,曾用郎酒做药医治伤病员,流行过“郎泉之水清兮,可以濯我师,郎泉之酒香兮,可以作我药”的歌谣,至今已传为历史珍闻。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的酿造具有“四高一长”的显著特点,即高温制曲、高温堆积糖化、高温发酵、高温馏酒和长期贮存。生产过程中需两次投粮、八次加曲发酵、七次蒸馏取酒、三年以上洞藏储存,最后以传统技术精心勾兑调味。
蒸馏酒酿造是先将谷物、薯类等富含淀粉或糖质的原料制成酒醅(没有过滤的酒)或发酵制成酒醪(浊酒),而后再蒸馏成酒。液体呈微黄色,清澈透明,酱香突出,酒体丰满,空杯留香长,以“酱香浓郁、醇厚净爽、幽雅细腻、回甜味长”的独特风格著称。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以郎泉水为酿造用水,为郎酒提供了第一道品质保障。
酿制工艺包括“高温制曲”“两次投粮”“晾堂堆积” “回沙发酵”“九次蒸酿”“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年洞藏”和“盘勾勾兑”等。
曲为酒之骨,郎酒酿造的关键之处是制曲,高温制曲发酵时间之长、温度之高,在白酒生产中罕见。
端午前后开始踩曲,重阳节时结束,全在炎热的夏季进行,名曰伏天踩曲”。因为这段时间气温高,空气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态活跃,最易被网罗到曲醅中, 有利于曲中微生物的培殖、淘汰、筛选和互补。每次蒸烤后,都要加曲相拌,与酒醅堆积和入池发酵,生成大量的香味物质和香味前驱物质,使酒醅各层次微生物的品种和数量都不相同,因而即使在同一窖里也会酿出不同香味的曲酒。
郎酒的“中间工艺”包括“两次投粮” “晾堂堆积回沙发酵九次蒸酿”“八次加曲”、“七次取酒”。
中间工艺是以9个月为一个周期的一种反复蒸馏的酿造方式,也就是郎酒和茅台所采用的古老而著名的 “回沙法”。一次“回沙” 的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后再取出酒糟蒸馏取酒,如此周而复始进行九次,才算完成郎酒生产的一个周期。
九次蒸酿、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所得的郎酒称为“轮次酒”。每次蒸馏所得的“轮次酒”要在天宝洞、地宝洞中分别进行贮存醇化。洞内常年气温在18~22℃。将酒储存在这天然酒库中,可促进酒体柔软、香化、老熟,因而其酒酱香、焦香、酯香、醇香协调,酒液柔和,香味增多。郎酒在这里经过3年以上的贮存后,才被取出与陈酒进行“盘勾勾兑”。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在民间酿酒工匠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在中国川南、黔北酿酒文化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善于培植独特的微生物菌群,显示出传统科技手段,为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杨大金,2018年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泸州市申报。项目名称: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
蒋英丽,白酒酿造工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入选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
沈毅,从事郎酒酿制技艺二十年来,对技艺的千锤百炼,对酿制技艺不断推陈创新,致力于提高酱香型郎酒酒体质量的研究。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获得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重要展览
2019年9月,郎酒在贵阳举行的第九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展出。
2020年10月,郎酒协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并在其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