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09:51
蒿属植物属菊科植物。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为多。我国约有蒿属植物170余种,开花期在8~9月份。花粉呈球形或扁球形,极面呈圆形,具三沟孔,大小差异很大,多数直径20μm上下。为我国秋季花粉症最主要的致敏植物。常见的蒿属植物有黄花蒿、茵陈蒿、艾蒿、柳叶蒿和青蒿等。
蒿属植物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且多数集中在亚欧大陆,而在南半球鲜有分布,很多蒿属植物对生物或非生物因子胁迫具有良好的抗性,在温带和热带山区、草原、荒漠、高山和亚高山草原等地区均有分布,多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优势种。
由于菊科植物有这么多的适应本领,因此它能成为分布广泛、种类最多的科。
菊科识别很容易,首先看它的篮状花序(即头状花序),这是最重要的,不过这种花序在不同属种有一些变化,常常混淆我们的视线,例如有的种类没有舌状花,只有筒状花如小蓟(Girsium segetum Bge.)、大蓟、苍术、风毛菊、泥胡菜,有的只有舌状花,舌状花两性结实,如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t.)、苦荬菜、山莴苣。既有舌状花又有筒状花的种类除向日葵外,还有紫苑(Aster tataricus L.)、菊花等。
菊科的果实为2心皮形成的瘦果,仅一种子,也是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它的5个雄蕊的花药是合生的叫做聚药雄蕊,聚药雄蕊包围在花柱外面,而花丝是分离的,生于花冠筒部。菊科花开过后常见果实散出带有白色的毛,此毛或为单根的,或为羽毛状的,或毛变成了刺,这些都是由花萼变成的,在果项环生如冠特名为冠毛。菊科的中草药种类多,足与伞形科、唇形科相媲美。如紫苑、苍术、款冬、草红花、小蓟、大蓟、蒲公英、苍耳、茵陈蒿、青蒿、艾、牛劳子、佩兰、野菊、菊花、蛔蒿等。向日葵为油料植物,菊芋与向日葵同属,其地下块茎含菊糖,供腌食或制酒精。莴苣(又名莴笋)、茼蒿为蔬菜。菊花(品种繁多)和大理花是著名的花卉。
枝条的生长发育特点
蒿属是典型的小半灌木植物,是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绵羊、马,骆驼的主要饲用植物,有些种具有很大的饲用价值。
蒿属是轴根系,在土壤表面发育有强烈分枝的根系。入土不超过一米,春季为了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发育有短命根,这种根在干旱时期即枯死。
蒿属植物由于初生枝条早期死亡,其地上部分是从根颈上生长出的多年生木质化分枝的小枝形成的植株,每年春季在母枝上形成芽。这些芽通常只在秋季生长,发育成短枝,短枝越冬后在第二年气候条件良好时发育成分枝的、生叶的生殖枝,有时在不良的气候条件下,短枝仍然处于营养状态到下一年。
春季如果气候条件特别良好时,母枝上的芽直接发育成生殖枝,不经过短枝状态,因此,蒿属的枝条大部分是冬性的,有时是春性的。在秋季结实后,生殖枝的上部枯死。蒿属早春开始生长。大量的生长和叶的形成是在春季。气候炎热,干旱时,叶片便逐渐干枯脱落。这时蒿属处于抑制状态,生长过程基本停止,但花序的发育仍然在继续进行。秋季可以观察到有部分的营养生长,形成短枝。蒿属被家畜采食后,其再生主要是依靠休眠芽形成,但是这种再生只是在春季放牧后。蒿属进行种子繁殖。据观察大量的种子更新,只是在雨水充沛的年份里,半荒漠地区较经常。
随着年龄的增长,蒿属的很多种,轴根上部经常分裂成许多部分(分株),但根的下部彼此之间仍然相连,这种过程(分株现象)是说明植物衰老,但不是营养繁殖过程。
蒿属植物的开花期在8~9月份,常有浓郁的挥发性香气;多为草本,少数为灌木、半灌木。有许多种类是重要或常用的药草植物,可以当作利尿剂、化痰剂、抗炎症药、止血剂、低血压药、抗过敏药或艾灸用药,少数种供食用。有的植物根系粗大,耐盐碱,茎和枝耐沙,可以作为抗御风沙的先锋植物或者辅助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