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3-25 21:25
蓝带蚊属(学名:Lynch),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一个属。
雌蚊体小型至中型(翅长约1.5-5.0 mm),头部与体表平覆宽扁鳞,对不同方位的光源可呈现不同的颜色。头:头顶常具鬃3-5对,中间一对特长,平覆鳞扁阔,常呈棕褐色,近眼缘者有时呈浅色,形成明显的眶线;竖叉鳞散生于头顶部,通常伪费蚊亚属的竖叉鳞基柄细长,端部宽展,数量较多;而蓝带蚊亚属则较短小,数少或无竖叉鳞。复眼紧接或窄离,其上缘及眼间具眼鬃及眼间鬃,有时在眼间尚有白色长鳞混生。触角梗节背中部常具纤细的鬃毛和鳞片,鞭节明显较喙为长。喙常较股节为短,唇瓣稍膨大。触须短而不分节,约为喙长的1/10-1/7。胸:前胸前背片通常具3(2-4)根粗鬃,有时尚有少数细鬃及鳞片;后背片后上角常具1根粗鬃、若干细鬃及鳞簇;前胸侧板通常具1-2根长鬃、若干细鬃和鳞片。中胸盾片通常覆盖棕黄色或棕褐色细窄鳞,有时在盾片前缘和侧缘具浅色鳞带或鳞簇。小盾片呈三叶状,每叶除平覆鳞外,后缘常具3(1-6)根长鬃及少数细鬃。胸侧板棕褐色,常具若干浅色区,形成鲜明的浅色带或点斑。通常具气门鬃1(0-3)根,无气门后鬃,具翅前鬃1根。中胸腹侧板中部常具浅色宽鳞簇,其上后缘具单行排列的腹侧板鬃,有时在腹侧板前中部突角上缘具少数纤细的鬃毛。中胸后侧片上后角具1根、数根或10多根细鬃,下前方通常具粗长鬃1根,后侧片中央有时具鳞簇。翅:腋瓣光裸,翅瓣有或无繸鳞。各翅脉通常被覆棕褐色鳞,少数种类纵脉1基部(径脉基remigium)覆盖浅色鳞,或具明显的白斑;纵脉6端部急剧弯曲,其终端常在纵脉5分叉处之前;前叉室(R )显较纵脉2干(r )为短,一般较后叉室(M )为短,少数种类近乎相等。足:股节端部具粗鬃,前、中股节上某些细鬃的数目与排列,具有鉴别意义;各足爪简单,近似等长。腹:腹节背板全暗、具浅色鳞带或鳞斑;通常具受精囊1个
雄蚊外形除触角鞭节具羽状细毛为明显的性别特征外,一般均与雌蚊相似。尾器:短小,不明显。腹节Ⅸ背板较长,明显角化,其端缘常呈宽圆弧形,中部凸出或凹陷,端侧缘可有数根细鬃,基后缘中部凹陷。腹节X背板轻度角化,背缘完全,有时与腹节Ⅸ背板端缘邻近或愈合,端部呈舌状凸出(端中叶),或中央凹陷,两侧具圆弧形或长指状凸出(背侧叶)。抱肢基节宽短,表面具细长的鬃毛;背基内叶具数量不等的端背鬃、亚端背鬃及细毛,端背鬃常较粗壮。抱肢端节细长或宽短,近端部常具一指爪及若干细毛。阳茎角化较强,构造较为简单,包括2块侧板,每块侧板上具数量和大小不等的齿突,两侧板间有狭长的背桥和腹桥相连,或仅在背面直接相连。阳基侧突发达。肛侧片膜质,肛毛有或无。
幼虫体小型至中型,颜色深浅不一。头:长度大于宽度,棕褐色。触角细长,表面光滑或具微刺;触角毛1-A单枝、多枝或单刺状,其着生位置与形状常有变化;触角顶毛2-4A及6-A尖刺状或宽叶状;5-A常呈短棒状,近端部具1根刺状的感觉器。上唇片前中部具一对端突,端突上的1-C形状多样,短小纤细,尖刺状或阔叶状;端突内侧有时可有一小突称为端中突。2-C不发育;3-C细小;4-6C单枝、叉枝或分多枝,比较特殊的是5-C和6-C有时呈繸刺状;0-C细小刺状,位于头部腹面与3-C相对处;头毛14-C与下颚基部的1-Mx毛相邻近,无下颚缝或下颚缝不完全(即不伸达后幕骨点),下颗须感觉器非常发达;11-13C位于侧缘;15-C短小,位于偏中处。颏板三角形,其前缘具数目不等的小齿。胸:前胸毛1-3P着生于同一角化小片上,其他胸毛基部有时亦呈强角化状,特别是7-P和8-M的毛基角化最为明显。胸部腹面9-12P也着生于同一角化小片上;13-P极少存在;14-P单枝或分多枝;9-12M与9-12T毛基角化呈瘤突状,11-M与11-T均极短小。各胸毛长短粗细发达程度差别很大,单枝或分多枝,简单、芒状或星状。腹:腹毛6-Ⅰ、Ⅱ及7-Ⅰ均较粗长,单枝或分数枝,简单或芒状;有些腹毛呈星状或单针状;8-Ⅰ与14-Ⅰ常不发育;有时某些腹节体壁腹面具微刺。腹节Ⅷ两侧栉板分离或在背面连接,后缘具单行排列的栉刺。呼吸管发达,具基侧突,有时在基腹缘具小块膜质区;呼吸管梳齿少者仅2-3个,多者可达30个左右,单刺状或具侧繸刺;1-S仅一对,分枝及发达程度不一,着生于管中部或近端部亚腹缘;有些种类在呼吸管末端具细长角化的气管丝(tracheal filament)。腹节Ⅹ尾鞍完全或不完全;肛节侧毛1-Ⅹ单枝或分多枝;腹毛4-Ⅹ通常10株,其长短及分枝差异很大,在腹面中部与尾鞍是否相接,为区分亚属的重要特征。肛鳃呈指状,其长短变化很大。
地理分布 本属分布接近世界性,除大洋洲的新西兰及各大洋的一些小岛外,各大洲均有发现,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蓝带蚊的种类较为丰富,分布更为广泛。从动物地理区系来看,东洋界和非洲界的种类比较多,古北界和新北界的种类则很少。古北界从欧洲经北非、中东至亚洲西部广大地区,仅记录一种蓝带蚊。
幼虫常孳生于沼泽、池塘、溪流边缘的小积水、蹄印、泉水坑、蟹洞、岩穴、树洞、竹筒积水等处。在热带地区,各种植物的叶腋(如香蕉、野芋等)、菌蕈、猪笼草的瓶状叶等处,虽然积水量极少,亦常见孳生。此外,各种人工容器积水(如竹木制品、椰壳、石器、金属罐桶等),可偶有少数种类孳生。本属各常见种幼虫的孳生习性比较广泛,而某些稀见种则甚为局限,孳生环境的光照、遮荫、水体中有机物和盐的含量等,都是影响孳生场所选择的重要条件。孳生场所的水质,有的比较清晰,有的甚为混浊,有些树洞积水常色深如酱油、浓稠、含有机物较多。海水或淡水地区的蟹洞,亦为多种蓝带蚊的重要孳生场所。活体幼虫在水中有的呈平浮状,肉眼初看很像按蚊幼虫;有的长久停息于水下,状似伊蚊幼虫,在野外采集调查时如不注意,甚易混淆。
我国新疆、河南、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17个省区已有蓝带蚊的分布记录。现知的绝大多数种类分布于东洋界,其中有少数广布种如新糊蓝带蚊分布的最北点可达河南信阳(北纬32°附近),相当于东洋界和古北界的毗邻地带,而在典型的古北界,仅在新疆发现长爪蓝带蚊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