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朗镇

更新时间:2023-08-10 11:43

蓬朗镇江苏省昆山市下辖行政,于2004年3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

蓬朗镇概况

昆山市蓬朗镇街道办事处于2004年3月10日正式挂牌成立,为昆山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管理。蓬朗街道位于昆山市东部边缘,与太仓市南郊镇和上海市嘉定区的外岗镇三镇交界。境内公路网四通八达,南部东西主干道昆嘉路穿境而过与上海市宝钱公路无缝对接、中部东西主干道前进路直通204国道和沪嘉高速公路,蓬朗境内东部南北大通道(沿沪大道)直接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捷。蓬朗南部境内三条铁路(沪宁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东西穿境而过。蓬朗蓬朗辖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东西长7.5公里,南北14公里,与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太仓市接壤,由三个行政村和四个社区组成。常住人口22049人,暂住人口67045人,常住境外人员574人。辖区有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昆山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建大轮胎(中国)有限公司、理想家园房产、永恒盛、昆山光电产业园、奈普光电(昆山)有限公司、昆山琉明光电有限公司、昆山京东方显示光源有限公司、昆山厚声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江苏毅昌科技有限公司、天乐(昆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旭硝子显示玻璃(昆山)有限公司西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各类企事业单位550余家。

街道办事处下设党政办公室、经济管理办公室、社会事业管理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农村管理办公室,共5个科室。主要负责辖区内集体资产、第三产业的管理和服务,侧重文化、卫生、民政、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及辖区内的党建、群团、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辖区内各类公共设施齐全,有1所中学、2所小学、1所幼儿园、1个敬老院、1个老年活动室、1家卫生院以及1个集贸市场和3家大型连锁超市,另有派出所、供电站、工商组、城管办、环卫所等部门。街道成立以来,立足实际,以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的精神,积极营造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开创了街道发展的新篇章!

蓬朗镇未来定位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蓬朗镇定位为“未来作为昆山东部生活和产业服务的重要节点,城市重要的产业升级与空间拓展基地”。

蓬朗镇历史

嘉定十年(1217年)

本境属昆山县惠安乡第十三保。

洪武年间(1368-1396年)

相传瓦浦河上漂来一块土神庙神主牌搁浅在本镇,乡民以示吉祥,遂将镇名取牌落镇。

弘治元年--十八年(1488-1505年)

昆山知县杨子器因“牌落”有犯“败落”之讳,故改“牌落”为“蓬阆”。

弘治十年(1497年)

划昆山县的湖川、新安两乡和惠安之半置入太仓州,蓬阆仍属惠安乡。

万历三十年(1601年)

镇北瓦浦河上建太平桥。

雍正二年(1724年)

分昆山地置新阳县,集镇以北街杨家弄为界,北属新阳县,南属昆山县。

光绪三年(1877年)

昆山县知事金吴澜拨公庙田27亩,办蓬阆镇义塾。

光绪六年(1880年)

太仓朱寿臣在蓬阆开设万源寿酱酒坊。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蓬阆镇人李文彩(字仲霞)、周星伯等筹米、猪、茶捐五百余千文,并请拨福年庵庙田八十余亩,在昆境重区二图金粟庵旧址创办蓬溪公立两小学堂。

宣统二年(1910年)

昆山、新安两县废7乡15保16都,划为1市17乡72区373图,蓬阆始建乡制,辖8区25图。(丁虚村属海16图)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

昆山、新阳两县合并为昆山县,蓬阆仍为乡制。

民国十八年(1929年)

蓬阆与夏驾桥乡合并为昆山县第二区,区公所高在蓬阆镇,下辖双林、丁墟、天福庵、包家桥、沙葛、蓬阆、夏驾桥7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11月,昆山实行保甲制,蓬阆设13个保。

是年,太安轮(太仓—安亭)开航,蓬阆为停靠站之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安岳航班(安亭—太仓县岳王)开通,蓬阆属停靠站之一。

民国26年(1937年)

农历十月初九上午八时多,侵华日机3架投弹3枚,炸死居民8人,伤1人。

是年,由昆山guang子通电蓬阆镇,镇上开始用电照明。

民国34年(1945年)

9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河蟹)党当局调整和政区划,蓬阆由五区改为二区,辖5乡、58保、716甲。

民国36年(1947年)

2月,双林乡并入蓬阆镇,为县属镇,年底改称蓬阆乡。

春,已故诗人胡石予的棺木由外地移抵家乡,安葬在祖茔旁。

11月7月,蓬阆乡乡长张持中辞职,县政(河蟹)府派副乡长王雨谷充任。

民国38年(1949年)

5月13日,蓬阆解放,同月,建立中(河蟹)共蓬阆区委员会,唐文章任区委书记,孙贯三任区长。

7月,蓬阆初级中学建立,高两班补习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1月,昆山县由6区改划为10区27乡(镇)。蓬阆区辖:蓬阆、夏溪、茜步3乡。

1950年

1月,废保甲制,建立乡村人民政权。蓬阆区辖:蓬阆镇、香堂乡、夏驾乡、兵希乡、盛庄乡、茜步乡、沙葛乡、同春乡、双林乡、大通乡、白杨乡、包桥乡,计12个乡,116个行政村

蓬朗名人

胡石予(1868~1938),名蕴,字介生,别署瘦鹤,半兰旧庐,昆山蓬朗镇人。早期任教于苏州草桥中学,即以校为家。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学识渊博,术业精深,能诗擅文,其诗清淡闲适,神似陆放翁。1912年(45岁)入南社,被尊为南社诗翁之一,柳亚子讶其诗才敏捷,以“八叉七步”称誉之。金松岑评其诗为:诗骨清而不染时习。又工丹青,尤擅画梅,喜作大幅、喜绘墨梅。因取材于生活,不落范本旧窠,故下笔自然,幅幅相异,虬枝纵横,大气磅礴,借物寄怀言志,气韵高雅飘逸。画梅画叶,画梅画梅实,画繁枝不补一花一蕊,是其作画之创格。曾云:“少时屋后荒篱之南,有梅一树,多年不著一花,乃戏为《催花曲》,而所画仅作繁枝,亦纪实也。”一生画梅五十年,声誉雀起,求画者接踵而至,名满江左。其作画必自撰诗句,诗画双绝,珠联璧合。如《画梅赠亚子》一绝云:“莽莽苍苍,寒星之芒,孤润有光,满光流芳”配以一手精妙楷书,越见精神,可称三绝。 晚年他仍笃学不缀,撰文吟诗,临池挥毫,还每日于大青砖上练习擘窠大字。抗战时因患丹毒,复染细菌性痢疾,医治无效,病故于安徽铜陵章村。 其一生著作浩瀚,有《半兰旧庐文集》、《半兰旧庐诗集》、《半兰旧庐诗话》、《梅花百绝》、《后梅花百绝》、《画梅赘语》、《胡氏家训》、《蓬阆诗存》、《章村诗存》等数十种。

方还(1867~1932),原名张方中,字惟一,晚号螾庵。新阳(清代割昆山西北境置,民国元年复并入昆山)蓬阆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同仁创办邑内第一所新式学校——樾阁学堂于半茧园,同年又发起创建亭林学会于亭林祠(大致在今培本小学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昆新教育会和商会成立,即分别被推选为会长。光绪末和宣统年间又当选为江苏省谘议局议员和清政府资政院(相当于国会)民选议员,积极参与政事。辛亥革命爆发后,与同盟会会员一起投身昆山光复活动,胜利后被公推为昆山民政分府民政长(相当于县长),当时百废待举,乃竭尽全力悉心处理政务,颇多政绩。民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上海招商局公学校长、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等职,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在韩国钧任江苏省长和王伯群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时,还出任他们的秘书,执掌重要文字的撰写等工作。方还博学多才,古文诗词,无一不工,尤精翰墨,名噪江南,堪称诗、文、书“三绝”。时有“南北两方”(南方为方还,北方方地山)之誉。方还的书法作品不论大字小楷,均雍容大度,潇洒飘逸,极富书卷气。1932年4月方还病逝于南京,故乡人士特地将他的灵柩挂上专列运回昆山,公葬于亭林公园马鞍山东南麓东斋荷花池畔,并建一“方还亭”,以纪念这位为故乡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昆山名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