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5 14:52
公元62年,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诞生于此。州志记载 :“州南门有蔡伦井,传云伦故居也。其井深不可测,下有隧道,石秋曲折,旁多刻识。顷遣井工转斛涸泉,将拓其泉。工入数十丈,言石砌可穷,而泉源难竭。从上开通,碍于民居,竞不果入。造纸不必曲池。此恐是蔡侯旧冢。后汉黄门,势显力富,和熹垂廉,政在帷闼。疑敬仲生时,造此幽圹。及后饮药,未必还葬。后人相传,但云蔡伦井耳。”蔡伦井清澈见底,流水潺潺。井边还依存当年造纸所用的石臼。 后蔡伦为官迁京,资姓移居此地,后人饮水思源,特在原地修葺扩建,以示纪念。
蔡伦古井深18.3米,直径0.9米,筒式竖井,黄泥硬土井壁,井边麻石铺面,长、宽各3.9米。相传为蔡伦饮水井,水清味甘质甜,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说。
历史上,桂阳古城地下水丰富,井泉众多,有“家家井泉,户户垂柳”之说,正所谓掘地三尺便有泉水可得。蔡伦井看似与古城“四十八井”无异,但它的来历却非同凡响。顾名思义,蔡伦井的得名缘自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家宅。毫无疑义,蔡伦井就是蔡伦故居的代称。千百年来,蔡子坪这里便是人们代代相传的蔡伦故里之所在。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在时任桂阳太守、升迁朝廷太傅邓彪的举荐下,少年蔡伦背井离乡,从此走进了汉室王朝的皇宫大院,先是为小黄门,后升任中常侍,加位尚方令,不仅豫参帷幄,参预军机要事,还负责掌管皇帝御用器物的生产制造,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蔡伦根据家传的工艺,制作了“擅名天下”的“龙亭九剑”和“蔡太仆之弩”。继而又参照家乡桂阳沤制苎麻、养蚕缫丝的经验,发明了举世无双的造纸术,光耀千秋,功垂寰宇。蔡伦井的水养育了一代科技巨匠,桂阳应该为蔡伦井的传承而自豪。
其实,说蔡伦井不是一口寻常的市井,而认定是蔡伦故宅的说法,早已有之。清《康熙桂阳州志》载:“蔡泉,州治西南蔡伦造纸处,故名,有石盆刻‘蔡伦置’,可验”。清乾隆三十四年,桂阳藉蔡伦后裔编修的《蔡氏宗谱》在序言中也写道:“余始祖大汉受封龙亭侯讳伦,字敬仲,住桂阳城南。厥后子孙分散各省,支分派别,难以枚举。其住城者,祇守蔡伦井上一带铺基旧址、纸槽而已。”可见,蔡伦井只是蔡伦故居的代称而已。由清末学者王闿运主编的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述:“今州南门有蔡伦井,传云伦故居也。其井深不可测,下有隧道,石甃曲折,旁多刻识,顷遣井工,转斛涸泉,将拓其字。工入数十丈,言石砌可穷,而泉源难竭。从上开通,碍于民居,竟不果入。”这些出自本地的史料,无不呼应和印证了正史《东观汉记》与《后汉书》所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蔡伦井即是蔡伦故宅所在,铁的事实如此。
桂阳县现剩下蔡伦井,存有《蔡氏族谱》和相关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同治年湖湘文化大家王闿运主编的《桂阳直隶州志》载“今州城南有蔡伦井,传云伦故居也。其井深不可测,下有隧道,石甃曲折,旁多刻识。顷遣井工转斛涸泉,将拓其字。工入数十丈,言石砌可穷而泉源难竭。从上开通,碍于民居,竞不果入。造纸不必曲池,此恐是蔡侯旧冢。后汉黄门,势显力富,和熹垂廉,政在帷闼,疑敬仲生时造此幽圹,及后饮药,未必还葬。后人相传,但云蔡伦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