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故居、公馆和墓

更新时间:2024-05-17 08:42

蔡锷故居、公馆和墓,分别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邵阳市洞口县、长沙市岳麓区,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历史沿革

蔡锷故居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房于1950年倒塌,后辟为橘园。1991年当地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并将东边的民居改造成蔡锷生平事迹陈列馆。

蔡锷公馆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锷公馆戏楼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烧毁。

民国六年(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归葬于蔡锷墓。

民国六年(1917年),山门各界人士及蔡锷生前的同学、好友筹集资金,以山门镇回龙街的旧居武安宫为基地,扩建为“蔡锷公馆”,以示永久纪念。

2002年~2004年,由当地群众集资和湖南省文物局拨款对蔡锷公馆进行了全面维修。

建筑格局

蔡锷故居,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原名蒋河桥乡)蔡锷村,蔡锷故居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停车场,大概长宽各20米。一部分是故居和陈列馆,占地面积约4亩,其中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故居坐南朝北,东侧坐东朝西建有两层楼的陈列馆,故居和陈列馆后面有片茂密的小树林;蔡锷公馆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回龙街拐角,秀云山西山脚,黄泥江北岸,沿着小巷能通往秀云南岳庙以及洞口县第四中学。原为“武安宫”,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锷墓位于岳麓山黄兴墓正下方、麓山寺后上方的山坡上,占地约1620平方米。

主要建筑

蔡锷故居

蔡锷故居由一幢连五间的正房和一幢连三间的偏屋组成,蔡锷在此出生并度过童年。

蔡锷纪念馆外观融合了云南都督府与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建筑特色,内设“护国元勋蔡锷生平业绩陈列”,有馆藏文物1200余件,运用文物、资料和历史图片充分展示了蔡锷倾力捍卫共和的一生。

蔡锷公馆

蔡锷公馆座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第一进牌楼与戏楼合建一起,正面砖筑牌门,石灰抹面,叠氏檐口,饰工笔彩绘,大门石刻对联“修文演武又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门上方楷书浮塑“蔡锷公馆”四个大字。牌楼分上下二层,左边楼系当年蔡锷的卧室兼书房,底层系蔡锷父母的寝室,右边二间为当年蔡家蒸酒打豆腐的作坊。原二进为礼堂,后修为木质结构走马廊二层楼房。第三进为神主堂,祀有蔡公塑像,屋面为单檐硬山,盖小青瓦。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大火中烧毁的戏台被复原。

蔡锷公馆内开辟了蔡锷生平事迹陈列室,公馆附近有蔡锷启蒙的私塾馆,蔡锷的故居,以及蔡锷祖父母及父母墓群。

蔡锷墓

蔡锷墓由冢、碑、石祭器等组成。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墓前左右有高大石级导人墓坪。冢以花岗石砌成,上为花岗石碑,碑高约6米,成四棱形,通高约7米。碑正面嵌铜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前置石祭桌、石香炉、石鼓。墓坪右侧通道两边,两棵高大古枫肃立。麓山寺一侧有蔡锷墓庐,门悬孙中山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彼。”白鹤泉下蔡锷墓庐,有介绍他生平事迹的文物图片。整个墓区为古枫、松、柏掩映。

文物遗存

蔡锷墓墓周嵌汉白玉或青石24块,上刻当时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热河、察哈尔等省军政首脑撰写之铭文和挽诗。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蔡锷(1882~1916年),原名蔡艮寅,字松坡,邵阳人。爱国主义者,近代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云南新军发动重九起义,终结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领导反袁护国战争,粉碎了袁世凯的帝制梦。民国五年(1916年)11月8日,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民国六年(1917年),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其举行国葬,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价值意义

蔡锷故居、公馆和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研究蔡锷的生平、纪念蔡锷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蔡锷故居、公馆和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蔡锷故居、公馆和墓分别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邵阳市洞口县、长沙市岳麓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邵阳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蔡锷故居、公馆和墓(蔡锷故居),路程约18.5千米,用时约41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