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8 09:26
蕰藻浜,又名蕰藻河、蕴藻浜、蕴草河、、蕰草河、蕰草稍。因河中蕰藻丛生而得名。长江支流黄浦江的支流。西自上海市嘉定区黄渡孟泾村与吴淞江(即苏州河)相通,东至宝山区吴淞镇入黄浦江,全长34.64公里,其中嘉定段长16.7公里,宝山段长17.94公里。流经22个乡镇,与顾浦、盐铁塘、封浜、横沥、新槎浦、荻泾、杨盛河等相交。解放前曾为上海地区三大干河(黄浦江、苏州河、蕰藻浜)之一。系上海北部一条重要骨干河道,亦为上海地区市级干线航道之一,河道等级为五级内河。
蕰藻浜,上海市级河道,跨上海嘉宝两地,为嘉定区(原嘉定县)南境东西向的主干河。西自上海市嘉定区(原嘉定县)黄渡孟泾村与吴淞江(即苏州河)相通,东至宝山区吴淞镇入黄浦江,全长34.64公里(一说全长36.1公里),其中嘉定段长16.7公里,宝山段长17.94公里。流经22个乡镇,与顾浦、盐铁塘、封浜、横沥、新槎浦、荻泾、杨盛河等相交。
蕰藻浜,蕰东水利枢纽以西至吴淞江河道底宽30~60米,河底标高-4~-2米,边坡1∶2.5,以东至黄浦江河段,长12.22公里,底宽17~40米。
蕰藻浜流域属太湖区黄浦江水系的平原河网感潮区。属吴淞江水系。1981年确定以南门水文站2.5米的水位为基准水位,3.15米为警报水位,3.8米为警戒水位。1958~1987年南门站年平均水位2.43米,最高水位4.08米,最低水位1.90米。1988~1992年,年平均水位2.56米,最高水位3.53米,最低水位2.19米。1990年起汛期由6月1日至9月30日改为由5月1日至10月20日。
蕰藻浜与顾浦、盐铁塘、封浜、横沥、新槎浦、荻泾、杨盛河等相交。
横沥,为嘉定东境南北主干河。始挖于唐代,南起奉贤县捍海塘,北至常熟市浒浦,全长120余公里。嘉定境内段原起上海县界越吴淞江至江桥乡接上槎浦经南翔镇、马陆乡、嘉定城中,抵娄塘镇,自双塘折向西北由公塘进入浏河。南翔以南横沥,昔称上槎浦;穿越镇内的河段名市心横沥、中心市河;南翔镇至嘉定南门河段名南横沥;穿越城区的名市河、穿城横沥;穿娄塘镇的名中心横沥,以北名小横沥。明景泰五年(1454)至民国37年,分段疏浚39次。1949年至1992年疏浚8次。1958年南段扩建沪宁铁路,以铁路为界一截为二,南段改名西虬江,横沥遂由自沪宁铁路北侧起经南翔镇、马陆乡、戬浜乡、嘉定镇抵娄塘镇陆渡村汇入浏河。全长23.85公里,先后穿越走马塘、吾尚塘、蕰藻浜、马陆塘、公孙泾、练祁塘、娄塘河等主(次)干河道。河口36米~42.5米,河底宽8米~20米,河底高程0米~一1米。通航15吨~60吨船只。
新槎浦,明清时期今江桥、南翔境内有上槎浦,南自孙基港北至南横沥;中槎浦,位于上槎浦之东,南起虬江北跨走马塘至张泾;下槎浦,中槎浦以东,嘉宝界河,南起虬江,北达走马塘。1957年疏浚南起吴淞江北至中槎浦段。1988年往北疏浚,越沪宁铁路,与中槎浦分道,实地开挖至蕰藻浜,名为新槎浦,全长7.4公里。流经江桥乡、桃浦乡,穿越虬江、走马塘。河口宽42.5米、河底宽15米,河底高程一1米。通航百吨船只。
盐铁塘,相传为汉代吴王刘濞为运盐铁开挖。唐名广浦。原南起今黄渡乡境内吴淞江向北越外冈乡葛隆村进入江苏省太仓县止于张家港杨舍镇,全长90余公里。境内河段自元至正元年(1341)至1949年,疏浚30次。1977年拓浚取直蕰藻浜以北河段,1980年疏浚沪宁铁路南至蕰藻浜段,1987年挖通吴淞江(原河东移800米)。今境内盐铁塘南起黄渡乡许家村,往北流过方泰乡至外冈乡葛隆村进入太仓县入浏河。境内长17.62公里,穿越蕰藻浜、练祁塘、娄塘河,河口宽24米~30米,河底宽8米~15米,河底高程一0.5米~1米。通航60吨~100吨船只。
随塘河,又称运石河、护塘河。乾隆四年(1739年)从采淘港起绕县城东南至张鉴浜止,平地开挖运石河,以应增筑石塘、石坦坡运输石木的需要,长7.4公里。之后随海塘桩石工程发展,逐步向北延伸至顾泾口、大川沙口以北,流入太仓界,自吴淞蕴藻浜北口起至太仓界全长23.36公里,因沿海塘内侧开挖,故称此名。从乾隆四十七年至民国15年(1926年)共疏浚7次,其中道光十五年(1835年)大修海塘时开挖随塘河17.57公里,而后3次仅分段疏浚吴淞至月浦间的河段共8.67公里。民国23年省拨款浚河,长9.8公里。解放后1950年至1964年虽曾进行过9次疏浚,累计长49.57公里,挖土191.56万立方米,但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该河有很大变迂。1960年,太仓界附近的王家宅向南到黄窑湾一段修筑了外圩堤(称陈行外圩),沿圩所开的河称为外随塘河,长6.99公里。被取代的一段随塘河称为内随塘河,其中靠太仓界一段首先淤浅成村间小沟,到1966年难于疏浚的薛敬塘以北到太仓界河段全被废弃。1977年开挖杨盛河,把该河新川沙以南至杨盛河的一段3.5公里作为杨盛河,于是这一段随塘河又不再存在。1978年宝山钢铁总厂开始建设,该河从石洞口(即顾泾口)以南至采淘港段划入厂区。随着南自蕴藻浜、北至太仓界的整个海塘修筑了永久性加固工程,采淘港南至蕴藻浜北口一段隋塘河也就失去了作用。至990年代,只有老石洞至杨盛河一段3.2公里仍作为随塘河存在。至于蕴藻浜以南,黄浦江西岸沿衣周塘的随塘河,从民国35年起就因沿黄浦江工厂、道路的发展而被逐段填没,成为排水沟。
北泗塘, 自蕴藻浜至马路河,全长6.29公里,历史上航行颇盛。明天启六年(1626年)到清同治九年(1870年)244年中曾疏浚12次,但自同治九年至1987年的百多年中没有用人工疏浚过。江济路桥以南段1.8公里,解放后航道部口用挖泥船挖深过21次。90%以上的河床淤浅至零上1米,航行困难。河东岸已全部为工厂、企业建筑物所占据,河西岸仅剩江济路至友谊路段约1.85公里内有农田,算余已形成市河。
杨盛河, 是本县北部地区于1977年12月至1978年2月新开挖的南北河道。南起蕴藻浜(季家桥铁路桥西),往北利巧拓宽杨行镇邬泾、月浦乡马泾和盛桥横沥、北横沥成为杨盛河身段,到李家宅西进入随塘河(被改为杨盛河尾段),直至新川沙水闸,全长18.89公里。通蕴藻浜河口建有10米单孔套闸1座。根据通航20至50吨级船只要求,分段设计为底宽6、8、10、12、14、20、60米,底高吴淞0米一0.5米一0.8米,边坡1:2,挖土184.18万立方米,挖废土地461.25亩,拆迁房屋101间、棚舍104间,配建公路桥4座、大拖拉机桥21座、小拖拉机桥24座,投资156万元(其中市100万、县56万),受益面积6万亩,贯穿黄泥塘、桃园江、沙浦、湄浦、马路河、练祁、顾径等东西河道。该河在北泗塘和获径间距9公里的中部,对解决杨行、月浦、吴淞3乡低洼地的排涝和盛桥乡高亢地的灌溉以及内河运输都起到很大作用。
荻泾, 在杨径东,也称东杨泾。北起罗泾乡洋桥镇永宁塘,往南流经罗店、罗南、刘行、顾村乡入蕴藻浜,全长22.37公里,底宽6-15米,底高0米一零下1米,边坡1:2,为县境内最长的1条南北干河。疏浚荻泾最早的记载是明弘治元年(1488年),以后隔了近400年到清同治二年才疏浚,光绪二十五年也疏浚过1次,带浚西弥浦、彭越浦,直达吴淞江,长26.89公里。民国2年和17年各疏浚过1次。解放后1956年,因淤浅突出,年初疏浚罗店镇至刘行镇的1段,长7.02公里,省拨经费2万元。获泾原来的走向是北起罗店镇练祁,向南经罗南、刘行乡,在刘行镇为市河白荡,转东折南经顾村乡车家桥,往东经顾村镇,转南入蕴藻浜。1972年疏浚时,罗南蔡家弄往南到顾村车家桥一段改道,不经刘行镇白荡,迳直到车家桥,50个弯头减为10个,拉直河道1.7公里,标准提高到底宽8米,底高0米,边坡1:2,挖土60万立方米,市补助上方费18万元。
杨泾 ,又称西杨泾、老杨泾。北起练祁河,南至沙浦,全长10.4公里,底宽4米,底高0米,边坡1:2,是嘉、宝两县中部界河(沙浦以南至蕴藻浜一段亦称井亭浜)。民国25年与嘉定区(原嘉定县)协作疏浚,南至张泾口,北至练祁河,长9.4公里,本县负责南段。解放后,1951年由嘉定区(原嘉定县)单独疏浚,北自公孙泾,南至张泾。1958年春嘉定区(原嘉定县)又开挖杨泾南段,北自张泾,南至陈村。此后至1987年未疏浚。
郝桥港, 曾称南洒塘。北起蕴藻浜,南至走马塘,长8.5公里。其中长江路以南一段原是斜塘河,长4.7公里,近走马塘一段叫新浜。明天启六年(1626年)到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122年中疏浚过12次。斜塘河段在清乾隆十三年、五十五年各疏浚过1次,民国7年(1918年)、17年、23年又各疏浚过1次。解放后,1950年到1965年疏浚过5次,以1965年12月至1966年1月的一次疏浚规模最大。全县组织南部6个公社和北部顾村、刘行公社的民工疏浚斜塘,长4.53公里,裁去3个弯,实地开河2.4公里。底宽4米,底高零上0.5米,挖土12.1万立方米,配建公路桥1座、人行桥3座,投资9万余元。
西泗塘 ,又名新塘港,北起蕴藻浜季家桥西(杨盛河对面),向南经段浦,鹅★浦抵走马塘,长6公里,是本县一条运肥河道。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上海市划分河道等级时,将西泗塘一俞泾浦一横浜河列在一条河内。历史上只有“民浚”的记载,民国元年和民国8年分段疏浚过。解放后,1950年到1951年市工务局发动以工代赈,组织疏浚自虹口港至蕴藻浜全长21公里河道。之后因年久失修,影响运肥及淞南、庙行、彭浦等乡农田排灌,于1971年冬进行疏浚,截去长江路南的陡弯,标准为底宽6米,底高0米,坡度1:2,挖土35.5万立方米,市补助土方费12万元。
彭越浦,又名潭子港、彭公浦。南起苏州河潭子湾北岸,往东穿越沪宁铁路折向北流,经彭浦镇到走马塘。其中潭子湾至铁路桥一段长约1公里,原是虬江。全长8.6公里,在县境内走马塘到柳营河全长4.8公里。向为罗店、刘行、大场、彭浦到市区的主要航道,现仍是本县蕴藻浜与苏州河间船只航行最频繁的南北向河道。在明末崇祯六年(1633年)和清代曾疏浚过4次。民国时期疏浚3次。解放后,1950年市工务局组织失业工人以工代赈,疏浚自苏州河至走马塘段。1951年再疏浚走马塘至蕴藻浜段,1958年市政工程局测量彭浦镇至走马塘一段长3.2公里,确认该段有碍航行。同年1月,北郊区发动农民进行疏浚。1970年春疏浚走马塘时,带浚彭越浦至灵石路桥一段,长2.5公里。1975年冬到1976年春,县疏浚东高径、彭越浦,从蕴藻浜向南到彭浦镇北正和桥止,长7.8公里。底宽5?6米(出口段为8米),底高0米,边坡1:2,挖±61.5万立方米,配建公路桥2座、拖拉机桥10座、人行桥12座,国家投资74.5万元。
东高泾 ,原称东茭泾。北起蕴藻浜,经鹅★浦,穿过场中路到达走马塘,长4.6公里,与走马塘以南的彭越浦相通。东高径、彭越浦是蕴藻浜到吴淞江的重要航道,也是宝山北部地区到上海市区的重要航道。以往疏浚获径时,往往带浚西弥浦或东高径。1951年,上海市工务局以工代赈疏浚东高泾(当时也叫彭越浦)。1975年冬,县疏浚东高泾时,裁弯取直,中段河线东移,直通彭越浦,底宽5-6米,出口段8米,底高0米,坡度1:2,河口建节制闸1座。
西弥浦, 北起蕴藻浜荻泾口对岸,向南经鹅★浦,在大场镇北折西穿沪太路往西南,在大场镇西入走马塘。原全长5.6公里,1986年疏浚裁弯后为4.63公里。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光绪二十五年各疏浚过1次。本世纪20?40年代,西侧和东岸先后修筑有沪太路和大场飞机场,使西弥浦排灌和运输功能减弱,且在西边1公里处有桃浦河并行,担负排灌、运输的任务,所以西弥浦更失去疏浚价值。1979年,蕴藻浜兴建了蕴东水利枢纽工程,桃浦河作为排污通道,西弥浦加重了污染,故在河口建间控制,疏浚了闸首一段河道计360米,经费1.32万元。1986年因上年大场地区受涝严重,市水利局制定了解决大场地区内涝的方案,其中包括疏浚西弥浦,并在上半年施工,长4.27公里,底宽8-10米,底高0米,边坡1:1.75至1:2,挖土26.02万立方米,配建铁路桥1座、公路桥1座、拖拉机桥8座、套口桥1座。市、县投资136.93万元,大场等3乡出资12.25万元。
桃浦 ,又称桃树浦、西茭泾、西沟泾。北起蕴藻浜塘桥西,经葑村塘、走马塘,向南到周径桥出境至嘉定区(原嘉定县)。也有称走马塘以南为桃浦,葑村塘至走马塘为杨家桥浜,蕴藻浜以南至葑村塘为西高径。全长11.5公里,在县境内5.2公里,现主要作用是排水和航运。明嘉靖四年(1525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385年中共疏浚10次,其中4次带浚木渎港,通苏州河。民国37年,上海市政府按能平行两艘15吨船只的要求进行疏浚,至解放时完成计划的55%。解放后,1950年市工务局组织灾民及郊区农民以工代赈,对解放前遗留部分进行疏浚。1956年又疏浚起自南大路,南接木渎港,全长6公里的河段,以能通航10吨船只为目的。1982年,为解决来自苏州河及桃浦工业区的污水排放,进行了一次疏浚,底宽10米,底高零下1米,边坡1:2,并在蕴藻浜边建造一座10米孔径节制闸,以控制排放桃浦污水,引蕴藻浜清水,并防止髙潮倒灌。1982年春和1983年1月,分两次开挖桃浦水闸上游747米的引河,其中第一次在距老河以东70米处实地开挖250米,第二次继续向南开挖497米,两次共挖±13.76万立方米,投资55万元。
蕰藻浜自明万历四十年至清光绪十六年(1682~1890年)间曾先后9次进行疏浚。建国前大部分河段在宝山境内,嘉定段西起走马塘鸭棚头,东北至花圈浜(宝山界),仅长2.5公里。清雍正十年(1732年)潮灾后,全县留3个出海口,另两口(川沙、虬江)后渐次淤塞,蕴藻浜遂成为唯一的出海口,水势汹涌,两岸田地、房屋坍没。为此,曾先后在河口及嘉定区(原嘉定县)南翔筑坝3次以阻水势,但又产生了淤塞和不能通航的弊端,还因此造成宝山、嘉定两县之间的争执。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于嘉定南部干支河泥沙淤积,遂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在县界附近唐家桥建置石闸,以拒浑潮。清同治三年(1864年)改筑为泥坝。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宝山疏浚蕰藻浜后,拆除土坝,嘉定又选择唐家桥以西新址重建石闸,不久闸前淤积成坝,东西两段遂互不沟通。
建国后,嘉定人民迫切要求疏通直接排水入海通道,以改善当地排水条件。1952年12月,疏浚蕰藻浜嘉定段,并带浚走马塘一段,总长3780米,同时挖除闸坝,与东段贯通。
1959年冬,根据市城建局规划定线,自宝山塘桥以西改道,由原向西南改向西北,裁弃曲湾,直趋嘉定境内横沥。国家投资220万元,共挖土方77.62万立方米。
1978年按全市水利综合治理规划,实行分片治理,将蕰藻浜以北,桃浦河以西的嘉定宝山地区均列入“嘉宝北片”范围,决定该河自横沥河向西延伸,经马陆、南翔、方泰、黄渡、安亭等乡,于黄渡孟泾村接吴淞江。同时自塘桥以西拓宽浚深,并将郭家湾至塘桥的2.86公里河道全部拉直,工程所需经费由国家投资。
1980~1982年整治蕰藻浜航道,按300吨级航道标准浚深西段21.8公里。东段12.3公里原可通航100~300吨级船舶,但航行条件较差。随着宝山地区经济发展,航道日益拥挤,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市政府决定投资1265万元,整治蕰藻浜东段。整治工程于1988年动工,1990年底完成。蕰藻浜航道整治后,经吴淞江与油墩港相连通,形成上海市300吨级航道环线,比从吴淞江转道黄浦江至吴淞,缩短航程20公里。河口段水深条件好,700吨级的长江驳船在低潮时可抵上钢一厂靠泊装卸,相应满足了宝山钢铁基地的发展和宝山地区城市建设对航道的要求。但蕰东水闸下游7公里的航段,潮水受闸阻挡,形成壅水,淤浅较为严重,需经常疏浚。
蕰东水利枢纽以西至吴淞江的河道底宽30~60米,河底标高-4~-2米,边坡1∶2.5。枢纽以东至黄浦江的河段,长12.22公里,河道底宽17~40米。蕰东水利枢纽工程包括船闸1座,孔径12米;节制闸1座3孔,总孔径30米。同时在临近吴淞江(苏州河)处建蕰西水利枢纽,规模与蕰东枢纽相同。蕰藻浜对嘉定、宝山南部地区引水、排水起骨干作用。
蕰藻浜东水利枢纽工程,简称蕰东水闸,在宝山区顾村乡塘桥白杨村,是蕰藻浜水利综合治理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可挡潮排涝、引清冲污,有利嘉定、宝山两区农田引水灌溉,受益面积约30万亩。有节制闸1座,3孔净宽30米(10米×3),口门净宽12米、闸室宽20米、长300米船闸1座,净宽5米汽-10级公路桥1座,水文测流站1座,虹连式自记水位测亭2座以及500平方米管理房等附属设施。设计水位,内河最高3.5米、最低1.80米,外河最高5.80米、最低-0.25米。设计最大排涝流量210秒立方米。节制闸用直径215毫米柱塞式油缸液压启闭机3台,集中控制运行。船闸用直径215毫米柱塞油缸液压启闭机2台,集中在外闸首控制。1978年9月竣工,投资1156.6万元。
蕰藻浜西水利枢纽工程,简称蕰西水闸,在嘉定区黄渡乡孟泾村与安亭乡双浦村间蕰藻浜上游与吴淞江交汇处,是上、嘉、宝地区蕰南、蕰北两片挡潮、引清减污、排涝和通航的骨干工程。受益农田嘉定区18万亩,宝山区20万亩。有3孔总净宽30米(10米×3)节制闸1座,口门宽12米、闸室宽20米、长30米船闸1座,上有净宽4.5米汽-10级公路桥1座。设计水位闸外最高4.4米、最低1.80米,闸内最高4.05米、最低1.80米,节制闸最大流量(引水)176秒立方米。船闸配有5套直径215毫米柱塞式油缸液压启闭机。通航300吨级船只。1977年12月竣工,投资623.9万元。
黄泥塘水闸, 1965年在黄泥塘通蕴藻浜口兴建,为6米孔径水闸,用以解决杨行、吴淞一带地面标高仅3.5米左右的低洼地连年受涝的问题。采用钢筋混凝土坞式结构。为了提前消能,缩短消力池的长度,将部分消力池布置在闸身底板上。上下游消力池也是坞式结构,筑浆砌块石上下游圆弧墙和护底护坡,以及干砌块石海漫和堆石防冲槽。由杨行公社组织民工施工,吴淞公社开通引河并堵塞老河。10月1日竣工,国家投资12.47万元,社队自负劳务费3.03万元。
荻泾套闸, 蕴藻浜以北地区在各口相继建闸控制以后,荻泾是留下的唯一敞口,跑水较快,影响排灌。1976年在顾村崇明塘桥北200米处,将荻泾裁弯取直,建10米船闸一座。根据杨盛河套闸闸室等结构图,将斜坡重力式闸室挡上墙护坡改为钢筋混凝土悬臂式。于1976年10月27日开工,1978年5月23日建成通水,国家投资105万元。1985年讯前大修加高。
西弥浦水闸, 在蕴藻浜南岸塘桥以东约250米处,1979年建成,为8米孔径水闸,结构与新市河水闸同。
蕰藻浜航道。在上海市北部地区,长33.65公里,是上海港往苏南、皖北,接通京杭大运河的干道之一。民国时期,河道与黄浦江、苏州河并列为上海3大干河。1978~1981年,自横沥港向西开拓延伸,于黄渡与苏州河接通。1989~1995年初,上海市投资8000余万元大规模整治,全线可通航300吨级船舶,河口段可候潮进出700吨级船舶。
蕰藻浜河道古已有之。因其临江近海,潮水落差大,极易淤浅,史载自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疏浚共达9次。亦曾于咸丰九年(1859年)在唐家桥建置石闸,以拒浑潮。至清末,石闸淤废成坝,航道被截为二,互不沟通。民国20年10月16日,蕰藻浜被列为上海市一等干河之一。
上海解放后,兴修水利,于1952年底挖除闸坝,蕰藻浜航道东西贯通。经1959~1982年数次疏浚整治,裁弃曲弯,蕰藻浜航道自黄渡吴淞江口至蕰藻浜大桥,全长33.4公里。沿线建有跨河桥梁25座,跨河缆线25根,船套闸2座。蕰东船闸以西至吴淞江口可通航100吨级船队,闸东则可通航100~300吨级船队。河口水深较好,700吨级驳船在低潮位时可通达上钢一厂码头靠泊装卸。1987年航道通过量达2205万吨。
1988年起,交通部和上海市共投资8000余万元,大规模整治蕰藻浜。整治后的蕰藻浜,全线道航300吨级船队,并与吴淞江连接,成为新的苏申内港线,与油墩港相通,形成上海市的300吨级航道环线,可基本满足宝山钢铁基地、宝山地区的生产建设对水路运输的需求。
宝山区港,宋绍兴六年(1136年),江湾浦口(时属昆山县)已出现港埠,成为商贾经由要冲之地。明万历初(1573年),罗店镇港崛起,商船多泊于港埠装运棉布。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区境内各主要集镇已有专事港埠船舶装卸的行业,称之为“脚头”、“脚夫”。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吴淞镇港辟为商港。1959年,蕰藻浜沪太铁路塘桥以西裁弯取直,实地开河接通苏州河后,蕰藻浜港区成为上海内河港口的主要港区。进入80年代,宝山区内河港发展较快,1985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80年代末,定名为宝山区港,并划分为蕰藻浜作业区和长兴岛作业区。
宝山区宝山装卸公司季家桥码头蕰藻浜作业区,由北泗塘、潘泾、荻泾3个作业段和新塘港、练祁河、杨盛河3个作业点组成。自然岸线长148公里。水陆总面积33万平方米,其中陆域面积17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6万平方米。1990年蕰藻浜港区有码头泊位489个,最大靠泊能力700吨级。拥有仓库面积5263平方米,堆场2.1万平方米,装卸机械200余台,最大起重能力16吨,锚地2个。水域内主要航道可常年通航100~300吨级船舶。1990年货物吞吐量892万吨。
永昌码头,位于蕴藻浜东口北岸,傍吴淞淞浦路。清光绪年间豆业捐建,民国24年(1935年)上海市工部局重修,为两座桥式木结构小码头,只供舢板船驳运。1951年隶上海港张华浜装卸区,改建成两只小趸船。1959年11月划交本县装卸公司,改为一只趸船,装有4部小吊车。1968年扩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桩驳岸型码头,岸线长156米,有6个百吨级泊位,年装卸近百万吨,是县属最大专业装卸码头。
淞浦码头,位于吴淞蕴藻浜桥西首北岸,傍吴淞淞浦路。1956年前后建成,隶上海铁合金厂,1962年划交本县装卸公司。1974年12月进行改建,岸线长130米,有百吨级泊位4个。
季家桥码头,位于蕴藻浜铁路桥南堍东侧。1980年县装卸公司建。1981年交县搬运装卸合作社使用。为钢渣专用码头,年吞吐量约30万吨。
季家桥码头作业段,位于蕰藻浜铁路桥处,季家桥码头建设工程稍晚于束里桥码头,于1984年建成投产,码头岸线长160米,共有70吨级码头泊位3个,主要承担散杂货物资装卸任务,是宝山县装卸公司在蕰藻浜港区中的一个重要装卸作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