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7 11:35
薛汉三(1915年—1943年),又名薛士杰,1915年出生于山东乐陵县东关街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10月壮烈牺牲。
薛汉三,又名薛士杰,1915年出生于山东乐陵县东关街一个农民家庭。1934年秋毕业于乐陵县中学,后到邹平县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学习。毕业后,他先后在阳信县王集学校、洋湖乡农学校任教,1937年6月,由流坡坞乡农学校校长李福如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中共乐陵中心县委书记杜步舟委派他任阳信第六区乡农学校壮丁队指导员,并且负责阳信六区和乐陵五区党的工作。
1937年9月初,我党决定组织抗日武装在阳信西部的流坡坞阻击日军的进犯,因为流坡坞位于庆(云)惠(民)路之间,是日军的必经之地。为此,薛汉三与王道合奉命率第六乡农壮丁队百余人,埋伏在流坡坞西北方向的张窝头村首;李福如则率流坡坞乡农壮丁队150余人,埋伏在流坡坞村围子墙北门外,分别截击敌人。当日寇到达此地时,薛汉三率领乡农壮丁队打响了滨州抗击日寇侵略的第一枪。最终,因人数相差悬殊,武器落后,乡农壮丁队不得不撤退到阳信西南部的八里泊。八里泊位于商河、阳信、惠民三县交界处,隐蔽在这里的乡农壮丁队在薛汉三的直接领导下,不到半年就从200余人发展壮大到400余人,成为抗日的一支有生力量。
1938年秋天,薛汉三被调到乐陵县参加抗日救国会,并任乐陵四区区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阳信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这时的阳信,日寇气焰非常嚣张,一些地痞流氓也纷纷拜倒在侵略者的脚下,狼狈为奸,到处烧杀抢掠,使整个阳信笼罩于一片黑云之中。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薛汉三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如果不给日伪军一点厉害尝尝,今后的抗日工作将无法开展。为此,他首先把惠阳支队与阳信抗日游击队合并为阳信大队,亲自兼任大队长。然后,又派出20多个侦察小组,奔赴全县各区调查了解亲日分子的情况。不到半月,就查出罪大恶极的11人,其中有伪区长、伪保长4人。对于这些民族败类,薛汉三命县大队利用夜间全部抓获归案。
1940年12月,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这11名汉奸被押送到了阳信河流镇高池村北面的一条沟旁,准备执行死刑。这些人中,有1人与薛汉三在邹平读书时是同桌。当薛汉三神情严肃地走到他面前时,他苦苦哀求说:“汉三,看在你我在邹平读书时同床共枕、吃喝不分、情同手足的份上,高抬贵手,给我条生路吧!”薛汉三狠狠瞪了此人一眼说:“过去的同学友谊我并未忘记,可是今天的你却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我岂能饶恕了你!今天,我薛汉三是代表阳信的平民百姓,狠狠地严惩你们!你们还有什么说的吗?”3分钟后,薛汉三手持大刀,一气砍掉了这11名汉奸的脑袋。从此,日寇和汉奸一提起薛汉三的名字,就吓得胆战心惊,阳信的抗日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1942年秋,他被任命为冀鲁边区二专署除奸部部长。在艰苦的抗日岁月里,面对敌人的严密封锁和频繁“扫荡”,他沉着冷静,英勇善战,多次除奸,威震敌胆。因此,敌人称他为“薛阎王”。
1943年10月的一天上午,二专署在河北省黄骅县王文村召开整风会议,薛汉三负责会议的安保工作。下午4时左右,薛汉三在村东首观察敌情时,有个战士急匆匆跑来报告说:“在东北角发现有鬼子和汉奸出动!”薛汉三忙和这个战士跑去察看,发现有60余名日伪军正向这里进犯。情况危急,怎么办呢?薛汉三立刻想到:鸣枪报警,告诉与会人员马上转移。于是,薛汉三与两名战士向敌人开了枪,战斗中薛汉三的大腿不幸中弹,血流不止。当薛汉三把子弹打光,拿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时,战士们与除奸部的同志们及时赶了过来,打退了敌人。由于失血过多,再加当时药物紧缺,虽然取出了弹头,但不几日后,薛汉三还是永远地去了。牺牲时年仅28岁。
2020年9月2日,入选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的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