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达

更新时间:2023-10-05 14:09

薛达,又名世昌,字上之,甘肃省榆中县清水驿乡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1959年去世。

人物简介

曾经就任县长、教育厅科长等职,后来创办榆中一中,1953年他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1959年去世。薛达教书育人,子女们都学有所成,有两位教授、一位副教授。

人生经历

薛达,字上之,又名世昌,祖籍陕西韩城县,其曾祖父薛遵道经商来甘,定居金县(今榆中县)清水镇。清光绪十九年(1893)农历正月二十二日,薛达出生于清水镇一个耕读亦商之家,排行第五。

其长兄薛炳南(字寿山,又名世英),为清末廪生,光绪年间创立清水镇小学堂,捐资童役一人独支,亲任教习。薛达6岁入学堂,受长兄启蒙,9岁已读完“四书”“五经”,接着选送县学从师于榆中一代名师张绍庭(清举人,曾任礼部主事)先生门下,且独得先生器重,薛达也终身敬师如父,与老师长子张一悟同窗而成莫逆之交。

民国初年,薛达进入陇上大儒老翰林刘尔炘为校长的省立一中(原文高等学堂,现兰州一中)。当时刘尔炘聘用的教师中有几个前清遗老,他们有的不谙新学,古文学识也不见佳。薛达当年书生意气,才思敏捷,不满那些老朽讲课,常提问诘难,于是受到老师斥责,薛达又写文章讽刺那几位“冬烘先生”,矛盾激化。薛达率百余名学生要求校方解聘不称职教师,遂酿成了学潮。刘尔炘很生气,报请省局,召开大会要闹事学生公开认错,大会上大声喝问:“这次学潮是谁领导的?检举出来,要递悔过书!”话音刚落,薛达愤愤走上讲台,在准备好的白纸上大书“薛达”二字,指袖扬长而去,刘尔炘无可奈何,出榜将薛达开除。

1913年薛达考入西北大学学习政法,后又去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读书,1917年夏毕业回乡,将其兄所建清水小学堂修葺发展,重振旧风。不久受命担任榆中县文成小学校长,颇受学界称誉。

1921年至1931年先后任职于兰州市政筹备处、甘肃公报局(局长)和新陇日报社(社长)。1932年薛达参加文官考试,铨叙荐任一级,任命为清水县县长。

1937年任临潭县县长。

1938年陇上大老榆中同乡水梓出任省教育厅厅长,邀薛达担任教育厅第一科科长历时4年。

1953年薛达被聘为甘肃省文史馆馆员,受命编写人物志,他在家自费订阅报刊,学习与改造不辍。晚年因生活安定,子孙上进,常吟“夕阳无限好”自珍自勉。

1959年11月23日逝世,终年66岁。

学潮风波

薛达的长兄薛炳南(字寿山,又名世英)是清末廪生,独自创办了清水小学堂,薛达也是在这所学校中读书的。

薛达小学毕业后,到县学读书,求学于张绍庭门下,和其子张一悟是同学,两人关系好得很。后来,薛达考上省立一中,谁知他却在一中惹出了一场大风波。

薛达在省立一中读书,发现了一个问题。当时,学校的老师不少是前清的秀才、举人、进士。此时,正是新旧学风交错之时,这些进士、举人多不懂新学,而对于旧学也大多为应付科举考试,而学习的知识,主要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因而,老师们的教学方式难免古板僵化,知识面也比较狭窄。此时,却是薛达求知欲望最为强烈的时候。薛达在课堂上提一些比较古怪的问题,老先生自然认为这样的学生和他们的要求不符,经常斥责。结果,师生矛盾激化,薛达带头要求学校解聘不称职的老师,其他学生也响应。学生闹事,校方自然要维护教师的权威,召开大会要求闹事学生公开认错,并在会场上张贴了白纸,要求学生自己出来。薛达愤愤然走上讲台,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潇洒而去。无奈中,校方只好将他张榜除名。

回乡之后,薛达继续攻读。1913年,薛达考入西北大学学习政法,后又去北京文高等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读书,1917年夏毕业回乡。此时,清水小学堂已经破旧不堪了,他主持修葺学校,又担任了榆中县文成小学校长。

从这以后,他在家乡教了十多年的书。

博峪事变

薛达后来还是做官了,官不大,只是县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薛达参加了文官考试。文官考试是19 世纪50 年代英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而实行的考试制度。1928 年10 月,南京国民党政权也开始了文官考试。1929 年12 月正式建立了考试院,于右任曾任考试院院长。1932年,薛达参加文官考试后,被任命为清水县县长,1937年任临潭县县长。

他任临潭县长是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这一年,他经历了“博峪事变”,也就是卓尼土司杨积庆遇难事件。这是个很悲情的事件:1937年8月25日晚,土司衙门内枪声四起,原来军阀鲁大昌串通国民党特务,策动杨土司手下团长等人发动叛乱,而鲁大昌派遣了自己的心腹营长率队潜入土司衙门内进行刺杀,杨土司及其长子杨琨、长媳、孙女等十多人遇难。

博峪事变的根源是,杨土司为北上红军让道放粮引发了国民党的不满。红军长征途经卓尼等地时,杨土司为红军放粮达三四十万斤,为此红军还专门在粮仓写下“此仓内粮是杨土司庄稼粮,望各单位节约用粮”的告示。

事变发生后,田昆山、薛达等人受省府委托处理卓尼事变。薛达仗义执言,秉公办理。后来,杨复兴继任卓尼第20代土司并兼任洮岷路保安司令。为了不使兵权旁落,薛达兼任了保安副司令一职,同时成立卓尼设治局并兼任局长。薛达的作为引发国民党当局的不满,被革职。

创办学校

1938年,陇上名流水梓出任省教育厅厅长,邀薛达担任教育厅第一科科长,4年之后的1942年他返回榆中。人们推举他出任校长,筹办榆中一中。

说实话,创办榆中一中是个非常艰苦的活。当时,学校连地方都没有,至于经费就更困难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接下这副重担,还把家从兰州搬到了榆中。他四处奔走筹钱筹物,聘请老师,先借用了文庙,后来又借用城隍庙,算是有了固定的地方。又四处奔走寻找木料,他身份特殊,再加之有不少人帮忙,事情才渐渐有了眉目。

1943年秋,榆中一中招收了第一届初一学生,三年后第一届学生毕业了。薛达撰写了对联:学校成立仅三年,设备欠周,师资欠良,误人子弟甚抱歉;毕业所属第一期,土块亦抱,石头亦搬,望我父老多原谅。

1945年秋,已招满了三个年级的初中班,教室、师生宿舍、图书室、实验室、操扬已初具规模。校门上方横楣镶刻着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长、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的“榆中县立中学”六个行草大字,左下角书“右任”二字,笔力苍劲圆活,为校园大增风光。校门内木质屏风上书写了薛达所作校歌一首,词曰:

争先!争先!曙光破中天。兴隆高,龛谷俨,山川俊秀,学子万千!哪个志气不在昆伦巅?家乡的文化在我们双肩。可爱的同学们哪,读书之乐乐无边。庄严灿烂的新家乡要实现。争先!争先!曙光破中天,请看无数的新青年,欢呼陇上健儿万岁,榆中中学万万年!

1946年7月,第一届学生毕业。

1948年,薛达急流勇退,辞去校长职务,去筹建县文献委员会。

两打表弟

1948年,薛达辞去校长职务主持榆中县的修志工作,将他的藏书捐赠给了学校。有两个关于他的故事在榆中流传。一个是拿茶杯砸陇西县长,当时任陇西县长的李平之(曾先后任国民党少将,县参议长、县长,解放后任甘肃省文史馆馆员)是他表弟,一次,李县长通过榆中县县长的关系,挪用榆中粮草。地方民众知道后,自然对此不满,就告诉了薛达,薛达找到他,痛斥一顿,李县长自然要解释,薛达更加生气了,拿起桌子上的茶杯向李县长掷了过去,李县长躲得快,茶杯没打在身上。薛达哈哈大笑说:“到底是经过军事训练的,少挨一杯子!”一笑化解尴尬。李平之还曾任榆中临时参议会议长,一次一个为老百姓谋利的议案交付讨论后却没有通过,薛达便在参议会大厅门口大骂李议长做官不为民做主。李议长把他拉到僻静处说话,他自然不肯,提起文明棍“打”了议长一棍子,李赶忙认错。薛过后对人说:“我打的不是我姑舅(榆中方言表兄弟互称姑舅),是李老爷的官架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