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槭

更新时间:2023-10-15 18:53

藏南槭(学名:Acer campbellii Hook. f. & Thomson ex Hiern)是无患子科、槭属落叶乔木。小枝紫绿色,无毛,圆柱形;皮孔淡黄色、近于圆形或椭圆形。冬芽卵圆形;鳞片钝尖。叶膜质或薄纸质,基部心脏形;裂片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叶柄细瘦,淡绿色或淡紫绿色。花序圆锥状,紫绿色。花绿色,细小;萼片5,卵形;花瓣5,白色,阔倒卵形;雄蕊8,花丝无毛;花盘位于雄蕊外侧,有长柔毛;子房密被长柔毛。翅果嫩时淡紫色,成熟后淡黄色,小坚果凸起,近于球形,翅镰刀形。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约15米。小枝紫绿色,无毛,圆柱形;皮孔淡黄色、近于圆形或椭圆形。冬芽卵圆形;鳞片钝尖,生于外部者无毛,生于内部者继续增长,外侧被黄色绒毛。叶膜质或薄纸质,基部心脏形,稀近于圆形或截形,长8-15厘米,宽9-20厘米,常7裂,稀5或9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尾状锐尖,尖尾长1-1.5厘米,边缘具锐尖的细锯齿,凹缺钝尖,深达于叶片的中部以下,嫩时下面沿叶脉被长柔毛,长大后除脉腋被丛毛外其余部分无毛,绿色,干后淡紫红色;初生脉7条,在两面均显著,次生脉18-19对,在两面均仅微显著,达于边缘,小叶脉不显著;叶柄细瘦,淡绿色或淡紫绿色,无毛,长4-6厘米。

花序圆锥状,长4-6厘米,紫绿色,无毛。花绿色,细小;萼片5,卵形,内侧被稀疏的长柔毛;花瓣5,白色,阔倒卵形,短于萼片;雄蕊8,与萼片大约等长,花丝无毛;花盘位于雄蕊外侧,有长柔毛;子房密被长柔毛。翅果嫩时淡紫色,成熟后淡黄色,小坚果凸起,近于球形,直径5毫米,翅镰刀形,宽8毫米,连同小坚果长2.3-2.8厘米,张开近于水平,花期5月,果期9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云南、四川。生于海拔2500-3700米的混交林中。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种子成熟后就在冷床中播种,通常在第二年春天就会发芽。储存的种子播种前先预浸24小时,然后在1-8℃下分层2-4个月,发芽可能很慢。可以采集“绿色”的种子(当种子完全发育,但在晒干并产生任何发芽抑制剂之前),并立即播种,它应该在冬末发芽。如果种子采集得太早,就会产生非常弱的幼苗,或者根本没有幼苗。当幼苗大到可以处理时,将幼苗移入单独的花盆中,并将其种植到20厘米或更高,将幼苗种植到苗圃中。

嫩枝扦插:初夏时进行嫩枝扦插,采集的嫩枝应该留有2-3对叶子,加上基部的一对芽。扦插前,去掉嫩枝底部的一片非常薄的树皮,如果使用生根激素,生根效果会更好。生根的嫩枝必须在夏季长出新叶,否则活不过冬季。

主要变种

毛齿藏南槭(学名:Acer campbellii var. serratifolium Banerji):落叶乔木,高10-13米。树皮黑色或深绿色。小枝细瘦,无毛,当年生嫩枝淡紫色或紫绿色,多年生老枝绿色或褐绿色,具卵形或近于圆形的皮孔。叶嫩时膜质后成纸质,外貌略近于圆形,长9-14厘米,宽13-17厘米,基部心脏形或近于心脏形,7裂;裂片长圆卵形或阔卵形,先端锐尖,边缘具紧密的锯齿;裂片间的凹缺锐尖,深达叶片长度的1/3,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微被短柔毛,脉腋被白色丛毛;叶柄长5-8厘米,细瘦,无毛,或靠近顶端微被短柔毛。花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常生成直立的伞房状圆锥花序;萼片5,淡紫色,卵状披针形,长约3毫米,边缘被纤毛;花瓣5,白色,长圆倒卵形,长3.5毫米,宽3毫米;雄蕊8,在雄花中比花瓣稍长;花盘位于雄蕊的外侧;子房被黄色短柔毛,花柱长约2毫米,2裂,柱头反卷,长1.2毫米;花梗细瘦,无毛。圆锥果序长7厘米,被淡黄色短柔毛。翅果嫩时紫色,成熟时黄褐色;小坚果凸起,近于球形,直径5毫米,嫩时被淡黄色短柔毛,成熟时无毛;翅镰刀形,中段最宽,常宽1-1.5厘米,连同小坚果长3.2-3.4厘米,张开近于水平。花期6月,果期9月。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至西部澜沧江和怒江上游及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2500-3100米的混交林中。

主要价值

藏南槭有时被种植在花园中作为观赏植物。木材硬度适中,有光泽,纹理紧密;有漂亮的银粒和缎面光泽;广泛用于铺板和制作茶盒。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藏南槭分布广泛且缺乏已知的特定威胁。只是可能在印度北部和尼泊尔受到局部压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