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23:09
虎头要塞遗址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西北山地中,中俄界江乌苏里西岸,虎头镇北1.2km处,为标高100.7m的独立山丘,其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33°43′,北纬45°57′(虎东山),距乌苏里江0.85km。
虎头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构筑虎头要塞工程大、时间长、用人多,他们所用的10多万劳力全是中国人,有的是从关内及东北抓来的劳工,有的是中国军队的被俘官兵。这些人在日军枪刀的威逼下从事着非人的劳动,最后结局极不是被累死、饿死,就是被集体屠杀。要塞施工完工,日军举行庆祝宴会,将俘虏劳工人员数百人集中在猛虎谷的洼地里,用酒肴欺骗劳工说犒劳他们。进行到高潮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会场顷刻化作血腥的屠场,尸体堆积将洼地填平。而且打毒针、扔江里的比比皆是。
虎头有要塞正面宽12公里,纵深宽30公里,由5个山头阵地组成,各要塞地下交通壕脉曲折数十公里,各阵地可相通。为了将它建成可以独立作战半年而不被攻破的要塞,日军投入了数亿元的资金,整个工程持续了大约6年。隧道里,指挥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室、粮库、弹药库、发电所、电话总机房等应有尽有。在要塞工程外围,筑有野战工事和飞机场,各自形成可以单独进行攻防作战的设施。
1987年虎林县人民政府部分修复了虎东山地下工事,并举办图片、实物展览供游人参观。该要塞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设备齐全。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军事设施现存遗址主要有火石山列车炮阵地、40厘米口径火炮阵地和加农炮、榴弹炮、野战炮阵地等,还有作战掩体,以及蜿蜒曲折10余公里沟通各要事工事的交通壕等。地下军事设施保存遗迹有指挥所、发电所、弹药库、粮秣库、燃料库、兵营、将校营、医院、炊事房、浴地、厕所、上下水道及水井。从地下设施通向地面设有观测哨所、地堡、坚井、反击口、烟囱及通风口,出入通道的要隘处设有陷阱、射击孔。
日本关东军曾吹嘘虎头要塞为当时东亚最大的地下军事设施,不怕任何围困的永久要塞,“东方的马奇诺防线”。1945年8月被原苏联红军攻克。现虎头要塞遗址东侧乌苏里江畔,建有日本全国虎头会捐资与虎林县人民政府合作兴建的公园和纪念碑,以纪念那段痛苦的战争历史。
虎头要塞遗址是在中国东部边境最早发现与最早保护的日军“筑垒地域”大型罪证遗址群,它分布广阔,规模宏大,被摧毁原貌犹存。虎头要塞遗址共分四处:
该遗址位于虎头镇北1.2km处,为标高100.7m的独立山丘,距乌苏里江0.85km,遗址东入口竖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石,距入口约50m西侧为原苏联红军1945年8月修建的“虎头解放纪念塔”。虎东山要塞遗址保存状况及保护相对较好,1977年虎林县政府拨专款进行了南北通道的清理、加固,以对公众开放;1995年虎林市文管所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勘查、清理,共清理通道400m,清挖出300余件战争遗物。
虎东山要塞结构复杂、设备完备。其中炊事采暖全部电气化,是各要塞阵地中唯一的一处。要塞主通道为南北向,长164.3m,宽1.8m,除主通道交叉处为平顶外其余均为圆拱顶,地面为混凝土地面抹光,且主、支通道中均居中设置排水沟,上镶得覆盖混凝土盖板,每段排水沟与集水井相连,使整个要塞地下工事成为一个完整有序的排水系统;由主通道分出4条支通道,总长85.0m,宽8.8m至1.2m,向四处延伸至暗堡、炮座、反击口等;通道两侧混土壁上顶留有挂吊床用的铁钩及木砖预备走线,洞顶部也预留了顶灯安装木砖。主通道有多处直角折弯,有的设有枪座及射击孔,主、支通道与大小20间房间相联,其中大的面积为24×3m,最小的房面积为1.8×1.8m。其使用功能分别为兵舍、将校舍、发电所、资材库、弹药库、伙房、粮库、浴室等,另有圆筒形升降竖井,井壁上嵌铁梯,距井口4~5m处设置一处平台,平台上有一完整的铁门,由3mm双层钢板焊制而成,高1.70m,宽0.6m,门铁锁保存完好。竖井上下呈弓字型,即可可避开来自井口的直接攻击,也可供士兵休息。在接近地面处还有一间约为40㎡的兵舍。
该遗址位于虎头镇北2.2km处。有三个制高点,分别称为虎东、西、中猛虎山,标高为114.8m。此处是主日军守备队司令部所在地,是整个虎头要塞的中枢。中猛虎山为其中最制高点,距东、西两制高点直线距离分别为350m和300m,距乌苏里江2000m。中猛虎山可通行的遗址通道长342m,有房间8处。其中两个最大的房间面积为156㎡的绷带所和150㎡的弹药库。
遗址残毁的悬崖入口处立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石。战争时期大量的战火掀起的山石、土方几乎堵塞了整个入口,人只能伏地爬行而入。地下通道宽1.0m,高1.80m,地面积水一尺余深,房间黑暗、潮湿,平均气温8°C,洞顶混凝土墙壁写有“弹”“汲取积水”“注油孔”“通风装置”等标志,从而可推断出每个房间的使用功能和用途。另外还有“厕所”“炊事场”等房间的灶台及小便槽等设施遗存,在“绷带所”的“T”字型大房间内的坍塌土石中零星发现人体尸骨。在双层结构的房间内发现带有铁爬梯连接底层或延伸他处。据日军生还者回忆,中猛虎山要塞通道应与东、西猛虎山地下要塞相连通,但因渗水、塌方、堵塞等原因,后已无法深入勘查其平面之间的关系。
在距上述入口西南约400m处,发现挖掘在半山腰的西入口,进入通道50m后左右延伸,但后来已被坍塌的土石几乎堵严。西向通道连着通向地面的观测竖井,竖井高度15m,井上下不在一条直线上,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避开来自井口的袭击。观测所壁上写有“展”、“地下出入口”等字样,以证明该设施的用途。由于其通道内塌方严重,且顶部混凝土被苏军炸得崩裂错位。
该遗址位于西猛虎山麓,距西猛虎山制高点200m,标高82.5m,被战争炮火所摧毁。据文献记载,该阵地原由日本关东军虎头第四国境守备队第14炮兵中队驻守,1945年7月缩编为虎头第15国境守备队炮兵第1中队第4小队。该炮炮身长约20m,炮筒直径达1m,最大射程20km。炮弹长4m,弹头直径40cm,最大装药量为1000kg,在当时日军陆军装备中,这门炮是最大口径的陆上重型火炮。专门以破坏原苏联境内西伯利亚铁路上的伊曼铁路桥为目标,其目的是在战斗时切断苏军交通线,打乱其军需保障。虎头解放后作为战利品被苏军运回苏联。炮塔遗址为圆形结构,顶部结构为穹窿顶,环形基础墙体外径35m,内径17.6m,结构内净空高度约10m,外围钢筋混凝土墙体基础厚达20m,正面壁厚4m,炮门内口宽2m,外口宽3m,炮门方位为东南。交通战壕和炮塔的隧道长19.3m,宽2.4m,通道北侧有因坍塌已无法确定的一间发电所。环形基础北侧有宽度为2.0m已塌陷的弹药库;南侧为两间面积为11×2.5m的弧形房间,一间为退避窖,一间资材库。
该遗址位于虎头镇西北5.3km处,标高为108.1m,发现要塞遗址4处,分别为平顶山遗址、虎啸山遗址、大虎啸山遗址、“十榴”要塞遗址,已发现主通道约6000m。
平顶山距乌苏里江6.4km,与虎啸山制高点直线距离约600m,标高89.1m。该要塞遗址实测总长165m,有房屋4间,从发现的入口进10m为一间11.4×m的大房。正前方为面积14.9×3m的士兵栖息所,里面为两间3×2m的将校舍。沿东西走向主隧道西行有面积为7×3m的双层结构的炊事场,其底层为储藏间;对面是面积为8×2m的房间,其用途不详。东行向南拐是连结通往地面的竖井,继续东行约10m已塌方土石堵塞。
虎啸山位于虎头镇西北5.4km,标高108.1m,地下要塞已通通道实测总长69.25m,有屋间4个。正北入口前行20m为主通道,正面是2m见方的小屋,向西不远为通向地面的竖井。东向缓坡行数米向南的左侧第一间是面积为5.6×3m的地下指挥所。再向前数米是面积为10×3m的干面包仓储室,正对向西的通道已被堵塞。再向前是面积约10m为7×3m的炮小队栖息所。
平顶山东南山麓有10cm口径榴弹炮要塞,主通道呈南北走向,东向开有3个并列的支通道,间距30m左右。遗址规模仅次于中猛虎山,可测量长度243.4m。据文献记载,日苏虎头战役之时,约有200余名日本人在此避难。从中间的开口部进入约10m主通道向南北侧延伸。北行约10m有面积为20×5m的弹药库,前方约10m处有2m见方的小仓库,正对北侧开口部。再北行约10m,有一竖井直通山顶。南向通道西侧有房间4个,第一间为面积20×3m的大屋,据说战时避难者均集中于此屋。距此屋数米远有两间面积为5×2m的小房间,再向前约10m是为面积为60平方米的大屋,且室内有水池两个,用途不明,该要塞可测量长度约243.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