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9 09:09
虎牙山,地处虎牙滩上岸,与荆门山隔江对峙,形成入峡江关,为三峡名胜。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记载:“虎牙有石壁,其文黄赤色,有牙齿型”。山以物象受其名,故名虎牙。虎牙山景点有同治碑记、猇虎城标、楚塞楼、金蟾戏螺蛳、屯兵洞、白灵古塔等108(2006年)个景点。
虎牙山自古天险,与长江南岸荆门十二碚南北相对,形成江关。虎牙山下为虎牙滩。《水经注》云:“荆门在南山之半,虎牙在北山之间,公孙述遣二将以二山作浮桥拒汉师。下有急滩,名虎牙滩,一名虎牙。”虎牙滩有多处巨石暗礁,长江经此,水流湍急,航道险峻。多有航船遇难于此。上下行船由此经过皆望滩生畏。常避滩斜过江至荆门山仙人桥由江南行。在1964年扩修纤道、整治航道时,虎牙滩礁石被炸掉,因此航道通畅。
三国古战场景区位于虎牙山上,紧傍宜昌长江公路大桥 。景区占地4公顷,依山临江而建。入内山峰突兀,临江峭壁如削,山谷林木苍郁,古藤缠绕,自然景观极佳。风景区以军事文化为主题,以吴蜀夷陵(猇亭)之战为背景,以临江峭壁古盐运纤道、清同治碑记为景点主轴线,陆续建楚塞楼、关帝庙三友园、擂鼓台、烽火台、白灵古塔等景点。景区建立后,国家领导人李鹏、廖汉生、阎明复等先后到古战场游览参观。2006年,风景区内有景点108处,另有三国历史书画展、三国军事文化展、三峡奇石馆、古代战车等观赏场所。
同治碑记
虎牙山该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虎牙滩纤道,由宜昌府所立。碑位于虎牙山西段山麓,蛤蟆山下,向西南而立,是治理虎牙滩记事碑。碑文记载了清朝同治十一年(1822年)湖广总督李翰章视察虎牙山纤道时,为保证川盐入鄂征收厘金以充军资,拨付盐税治理虎牙滩的决策过程以及重修纤道、设置抢险措施的始末等,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对研究明清时期川鄂长江航运、盐政、防务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石碑旁有“同治十二年”的记年石柱。
猇虎城标
建造于1992年,由湖北美术院设计,为锻铜塑造,长约5.1米,高4.3米。雕塑呈奔走咆哮的姿态,头部昂扬,双眼圆睁,嘴鼻如狮,虎口张开,虎牙外露,头上有角,两背生翼。原置在猇亭大道与金猇路交汇处,2003年因道路维修迁至古战场风景区西大门侧边。后来不知去向了。
楚塞楼
根据《东湖县志》载:公元33年,汉将军岑彭在荆门虎牙击败公孙述后于虎牙滩建楚塞楼,以扬军威,后毁。1992年建古战场风景区时重修。楚塞楼座落于虎牙山风景区内,楼系砖木混合结构,高3层16.2米,楼顶呈六角状。风格为宋代建筑,屋面采用重檐飞角,楼内斗拱穿架,木制格花窗隔栏。楼内一层供蜀国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塑像二层为三国人物展,有人物塑像50人;三层为诗画展,有诸葛亮“出师表”(岳飞书)等书画置于楼四周。2003年,张平经营时将“五虎上将”移至二楼,一层重置关公神像。楼面门柱书有“上收蜀道三千之雄,下镇荆襄一方之局”楹联。楼为虎牙山最高点,登楼远眺,大桥雄姿,百舸竞渡,江天一色,尽收眼底。是凭江观景极佳所在。
金蟾戏螺蛳
位于古纤道西端尽头八步岩。此山由下而上旋转至顶,状加螺蛳。而对面之山,如横卧蛤蟆,虎视眈眈欲吞食螺蛳。其景帷妙帷肖,当地传为金蟾戏螺蛳。1993年建风景区西门时,蛤蟆山改观为。
屯兵洞
虎牙山 最大溶洞于虎牙山山路约百米处,洞口如门型,高约2米。入内干燥宽敞,可容百余人,洞及里向下弯曲延伸。欲深欲之窄,听有阵阵水声,疑与长江相通。传说溶洞为历代战争屯兵所用。民国时期,当地群众常入洞躲避战乱匪患。此洞修公路时填毁。景区内溶洞群在峭壁中,最大溶洞可容纳30—50个士兵,洞高10米,洞顶凹凸不平,钟乳重生,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是隐兵屯粮的天然处所。
白灵古塔
虎牙山下,战争多起,万千将士于江关天险处舍命厮杀,浴血搏击。一将功成万骨枯,留下孤魂无数。1992年,为悼念无数孤魂亡灵,特修白灵古塔,以让失散魂灵有归隐之所,以为祭。塔为七层,高约10余米,为八角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