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敬主义

更新时间:2023-12-14 12:19

17~18世纪德国新教路德宗内虔敬团契派的神学观点。提倡攻读圣经,反对死板地奉行信条;追求内心虔诚和圣洁的生活,注重行善。同时主张对路德宗作两点改革,即讲道的重点不应在教义,而应在道德,认为只有在生活上作虔诚表率的人,才可担任路德宗牧师。

简介

虔敬主义(英语:Pietism)是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发生在路德宗的一次变革所产生的思想。它在新教和圣公会里影响较大。

形成与发展

17世纪上半叶的三十年战争使德国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社会道德沦丧,人民疾苦。此时的路德宗在教义和神学思想上逐步烦琐僵化,脱离实际;教会生活逐步世俗化,形式化,失去了宗教改革初期的精神和活力,被称为新教经院主义。虔敬主义神学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代表人物盎特受中世纪神秘主义者阿尔勒、托马斯·厄·肯培和清教徒运动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影响,强调信心要与上帝“神秘的合一”,才能因信称义达到重生和新生。

17世纪中叶,斯彭内尔继承和发展了盎特的神学思想。

1666年以后,他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教区每周组织教徒读圣经,讨论讲道内容,交流体会,称之为虔敬团契,参加者被称为虔敬主义者。

1675年,斯彭内尔在为盎特的讲道集所作题为《虔敬的渴望》的序中提出 6条改革提纲,主张信徒应熟读并了解全部圣经;所有信徒都是祭司;要“爱邻居如同自己”;避免神学与教义的论争,改革神学教育,注重个人宗教修养,培养内心虔敬。此后,虔敬主义在德国传播甚广,但是遭到教会上层和正统派反对。

1686年左右,斯彭内尔任德累斯顿宫廷牧师,结识了弗兰克。

1691年,斯彭内尔到柏林召集弗兰克及其他虔敬主义者,并收纳在法国受迫害的胡格诺派,开办贫民学校、孤儿院、医院、圣经学校、教师讲习班等。创建于1694年的哈雷大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心。

斯彭内尔晚年埋头著述,由弗兰克继续领导虔敬主义运动。虔敬主义另一代表人物亲岑道夫,自幼受斯彭内尔和弗兰克抚育和影响,14岁时即组织芥菜种团契。

1722年,亲岑道夫在波希米亚附近亨赫特召集一批受胡斯派和虔敬主义影响的摩拉维亚人,创建摩拉维亚弟兄会。该会不主张与路德宗分裂,只强调个人重生与宗教热情,把自己看为“世上的盐”,要将一种“心的宗教”传播到整个基督教世界。

虔敬主义的没落

18世纪著名的虔敬主义者还有J.卫斯理,他曾是英国摩拉维亚弟兄会成员,并去过亨赫特。德国乌吞堡的班格尔是德国圣经批判学和圣经神学的开创者,主张追求圣洁生活,注重神学与圣经的学术研究。此外,尚有一些虔敬主义者抨击德国路德宗为“污秽的巴比伦”,主张另立教派,神学思想偏于狂热。其中,称为内心之光的一派,接近唯理主义。19世纪唯理主义兴起后,虔敬主义渐趋没落。

德国敬虔运动起始

敬虔主义的主要中心人物为施本尔,施本尔于1635年生于亚尔塞斯(Alsace),他是受到英格兰清教徒的影响以及神秘主义者约翰、阿恩特的作品,尤其是贝雷的名著《敬虔之实践》影响最深,而酝酿了他开始在德国推行敬虔运动。在施塔斯堡牧会三年后,也就是1666年,此时他约31岁就成为法兰克福路德会的牧师,他对于初到该城市令他有些震惊,他看见教会的景况及信徒的属灵生命需要改变,他认为恢复路得的主张需要透过读经、祷告与查经来造就基督徒活泼的灵命。

1670年,施本尔(Philipp Jacob Spener)开始先聚集一小群信徒在他家中读经、祈祷及查经,每星期两次聚集,彼此鼓励追求活泼的属灵生命,他称这小组聚会为敬虔团契(Collegia Pietatis),又称敬虔者的聚会,敬虔主义就此得名。

施本尔在四十岁时也就是167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敬虔愿望》(Pia Desideria),是为约翰、阿恩特的布道词撰写引言,当中提出几项建议:其中有建立圣经学习小组使信徒能在属灵上成长、讲道要简单、信徒的生活力求节饮、节食、俭朴。到了1686年他成为德累斯顿宫廷牧道者。

敬虔运动的转变

新生铎夫(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 und Pottendorf) 1700年5月26日 - 1760年5月9日 出生在德国西部的德累斯顿,自小丧父,因此由祖母扶养长大,而他的祖母也崇尚敬虔派,他的父亲与施本尔是好友。1710年也就是他十岁之时,他被送至哈勒市由富朗开所开设的儿童教养院中,在那里受到敬虔派的方式教育薰陶,在就学时期发展出领袖的魅力,与同学成立了“芥菜种会”,目的是注重个人内在敬虔生活及外在世界的宣道工作。 1716年因为家人的关系期望他能为国家社会多尽一分力,遂送他至威登堡就读法律,于1719年完成学业。然而敬虔派信仰是他所寄予的信仰生活,也基于家人的促成,步上父亲的事业于德累斯顿之政府机关任职。

摩尔维亚运动的起始

1722年以来由于三十年战争有许多摩尔维亚人逃亡,新生铎夫准许这些难民到自己位于伯帖勒多弗庄上避难,直至1727年人数渐渐增多,而他开始以施本尔敬虔派的标的为其生活方式教育他们,刚开始意见纷歧,整合是不容易的,直至1727年的一次全庄举行圣餐之日,全庄人灵性感受团结合一。自此以后竭力以宣传主的工作为使命,愿意以热忱的心去到任何地方宣道,这样强而有力的宣道行动不断的兴起,并且摩尔维亚期望独立自主为一新教会,这便是摩尔维亚运动的开始。

摩尔维亚运动的兴盛

1732年由多白尔及尼赤曼开始了国外的宣道工作,开始往亚洲、格陵兰、及美洲等地宣教,许多宣教士愿意去到偏远地方宣扬主道。宣教工作不断的进行,新生铎夫也去到美洲向印地安人传福音,他建立了摩尔维亚地方教会及学校,并按立主教来维持宣教工作,渐渐摩尔维亚宣教工作前往非洲的埃及并延伸到南非等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