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8 23:23
虚实论是说明货币与商品及不同种货币间的关系的一种货币理论。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以商品为实,货币为虚。西汉桑弘羊说:“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盐铁论·力耕》) 北宋周行已以虚实概念解释商品与货币的关系说:“钱以无用为用,物以有用为用,是物为实而钱为虚也。”(《浮沚集》卷一,《上皇帝书》) 元初赵孟頫也称:“古者以米、绢民生所需谓之二实,银、钱与二物相权,谓之二虚”,并认为米、绢、银、钱“四者为直 (值) 虽升降有时,终不太相远也”(《元史·赵孟頫传》),因而虚实可以相权。以货币为虚是西汉以来“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思想的继承。在不同种类货币的关系上,虚实概念有一个演进过程。唐代“安史之乱”期间,第五琦铸大钱贬值,铜钱遂有虚实之分,被用以说明货币流通现象; 宋代产生纸币,元明以后白银又逐渐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于是虚实概念又被用以说明白银、铜钱、纸币流通现象。唐代最初称实钱、虚钱,是指流通中足值铜钱与不足值虚价铜钱。
宋代一般以纸币尤其贬值的纸币为虚,而以铜钱、金、银等为实,如叶适称纸币为虚券,袁甫将铜钱与会子的兑换称“以实钱博虚会”(《蒙斋集》 卷七,《论会子札子》)。元代中统元年 (1260年) 发行以银为本的“中统钞”,赵孟頫论此事称“始造钞时,以银为本,虚实相权”( 《元史·赵孟頫传》); 元末使铜钱与纸币并行流通,王祎则说:“钞乃虚文,钱乃实器。”(《王忠文公集》 卷 一二,《泉货议》) 近代王茂荫以具有十 足价值的白银和铜钱为实,以纸币和不足值的大钱为虚,并指出区别货币虚实,不应简单从币材着眼,关键在其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是否相符,“大钱虽虚,视钞票则较实,岂钞可行而大钱转不行?不知钞法以实运虚,虽虚可实; 大钱以虚作实,似实而虚”(《王侍郎奏议》卷六,《论行大钱折》),并提出“以实运虚”,“以数实辅一虚”的行钞原则。随着西方近代货币学说的传播,货币虚实概念逐渐不再为人们援用。虚实概念用以说明不同种类货币间的关系,是先秦以来子母概念的发展。虚实相权也即是子母相权的历史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