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19 22:39
虚拟教研室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业教师动态组织,联合开展协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教师共同体。
当前在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跨学科的师资配置问题、科研团队的知识结构问题等,这些问题极大影响着高校的教研与科研活动,原来那种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及科研活动很难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部分高校就开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想模式。虚拟教研室这一提法已经在部分高校中逐渐浮出水面。
虚拟教研室一般在某项研究或学术上有着共同的意愿,并且致力于把这些研究成果推向研究生教育或本科生的高层次教育。他们在组织形式上推崇科研促进教学,推崇教学带动科研,所以这种虚拟的教研室在设立时首推德高望重的学术尖子担任教研室主任,但他们与其他教研室主任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拿津贴,完全是成员的一种责任的约定,主要是为了搞好科研,并且以促进教学为目的,同时,在相关规章制度上主要以成员之间的默契为主,而不强调生硬的条条框框,因为只有能够遵循这种默契的人才能被其他成员所接受,否则,自己都不可能在这种团队组织中长期待下去。
但这种组织也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如果高校在其内部大力推广,容易造成成员的精神满足感的丧失,反而使这种组织流于形式而失去应有的价值。所以作为管理者一方面鼓励这种组织在教学科研上的突出贡献,同时也要引导组织朝着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精神,探索推进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20年启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全国高等教育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建设一批理念先进、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虚拟教研室,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探索建设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引导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教研形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模式,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
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师加强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提升教学研究的意识,凝练和推广研究成果。
共建优质资源。虚拟教研室成员在充分研究交流的基础上,协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实训项目、数据集等资源,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开展教师培训。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发展。
请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加强管理和质量监测,完善持续改进机制。
做好安全防控工作。请各教研室所在高校和教研室负责人切实担负起管理职责,在虚拟教研室运行过程中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和信息安全防控工作。
建立进展报告制度。建立虚拟教研室建设进展年度报告制度,请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根据要求报送建设进展、建设成效等信息,根据质量监测信息推动持续改进。
构建交流共享机制。我部将委托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组织相关线上、线下活动,促进经验交流互鉴和资源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