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1 16:09
虢义河,古称金沙水,又名行春川、鹊颉岭南涧水。上游叫会沟,下游叫虢义河、六村河。黄河支流汾河支流文峪河的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孝义鹊颉岭南麓。流经孝义、汾阳二市交界,在汾阳市董家庄村东汇入文峪河,全长70.1公里(一说76.4公里),流域面积281.7平方公里。
虢义河,上有两支,北支三泉河(又名阳泉河),南支贾壁河。贾壁河较长,应以为正源,源于会沟(一说孝义西北吕梁山鹊[昔页]颉岭),东南流入汾阳市原石庄乡境,流长40.1公里。又名贾壁水,板峪水,流经汾阳石庄镇南,在原三泉镇东、西贾壁、板峪村中穿过,东流28公里,至原三泉镇聂生村东南(一说东赵村南)与北支汇合。南北两源交汇后向东偏南行,东流0.5公里,又合曹村河,河道曲折,于汾阳市董家庄村东汇入文峪河。全长70.1公里(76.4公里),流域面积281.7平方公里(一说控制流域面积283.7平方公里)。河床均宽6.54米,河道坡降13.3‰。
沿途经过村庄,河左有团城、靳屯、田屯、小虢城、虞城、普会;河右有张多、庄上(新贤)(以上属汾阳)、大虢城、北辛安(以上属孝义)。
虢义河属季节性洪水河、清水流量仅为0.02秒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300秒立方米。年发洪水4~5次,最多年达12次,最大洪水流量100立方米/秒。50年一遇的洪峰762立方米/秒;20年一遇的洪峰400立方米/秒。1949~1976年,洪峰流量达1501方米/秒的大水灾有4次。1977年8月初,洪峰流量达180立方米/秒。
虢义河一般以贾壁河为正源,支流主要有曹村河和虢义河北支,即三泉河。三泉河较长。三泉河,又名泉河、阳泉河,源于汾阳谷雨墕附近(一说汾阳县石庄乡东村),古有灵浮泉,流经汾阳市三泉村(原三泉镇)南,在东赵村南(一说聂生村东南)汇贾壁河。长33.4公里,流域面积129.2平方公里。
虢义河古代曾有清水,后渐涸,引洪水灌溉。明景泰年间引虢义河水,筑母渠一,子渠八,灌八村农田。母渠在中辛安村北,子渠有中辛安渠、阎家庄渠、辛庄(今南辛庄)渠、司马村渠、南辛安渠、东庄渠、仁智村渠、青义村渠。清代,引虢义河水灌渠八条,即中辛安渠仁智村渠、青义村渠。乾隆年间,阎家庄渠、辛庄渠、司马村渠、南辛安渠、东庄渠、虢义河清水绝流,八条引洪水渠道其职失半。
清末至民国时期,虢义河下游的沿河村庄自动联合挖河筑堤,灌溉面积0.4~0.9万亩。为争洪水灌溉,民国7年(1918),虢义河下游普会村、董家庄等6村成立“六村河务局”以与上游村庄争讼,年只洪灌六村农田3000亩。新中国成立后,孝河、文峪河、虢义河灌溉工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下,逐步建设配套。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据虢义河北,以虢义河为封锁壕,沿河设据点,筑碉堡,驻军防守,河灌基本中断。解放战争时期,河灌也未恢复。
民国37年(1948)汾阳解故后,1950年孝汾两县联合成立虢义河水委会,组织沿河受益村庄修河道,恢复河水灌溉。1954年,国家投资3.5万元在虢义河下游小虢城村南段建分洪节制闸,拦河主闸门3孔,南北分水口各1孔。取代了历来沿用的拦河土坝。同时制定了由上而下的轮灌制,从而终止7沿河15村多年争洪抢水的纠纷。孝义县境内开南干渠一条,长3.5公里,开斗渠3条,受益村庄有瑶圃、大虢城、中辛安、北辛安、司马等5村,控制灌溉面积6000多亩。1956年,虢义河水利委员会划归汾阳县政府管辖,孝汾两县沿河村庄屡因水的利害发生水利纠纷。1977年8月初,洪峰流量达180立方米/秒,河捻多处决口,大水淹孝汾两县农田2万多亩,多村进水,淹没1200户。田屯桥以西的河道纵坡由千分之一的减缓为二千分之一,桥下过水量减少为80立方米/秒,小虢城节制闸以东的河道过水量也仅30立方米/秒左右,普会村以东的河槽基本被淤平。
1978-1979年,水利部门对团城以东的下游河道全部进行了清淤深挖拓宽,建成过闸流量110立方米/秒的靳屯节制闸,挖筑整修南、北两条干渠和13条支渠。汾阳县受益的村庄有靳电、田屯、小虢城、西官村、东官村、见喜村、普会村、董家庄、虞城等9村,受益面积1.89万亩;孝义县受益的村庄有大虢城、窑铺、北辛安、中辛安、南辛安、司马村6村受益面积为0.68万亩。
1979年吕梁行署为调解两县纠纷,将虢义河划归吕梁行署水利水保局管理。1980年代初,吕梁行署组织孝汾两县,对虢义河进行了改线疏导,但在汛期对大虢城、中辛安、北辛安等3村的村庄和农田仍有威胁。
1980年代,灌区配套建设工程日臻完善。靳屯节制闸至汾介公路用屯桥主河槽底宽15米,深5米,堰顶宽4米,边坡坡度1:1,过水分洪257立方米/秒;田屯桥至小虢城节制闸主河道底宽12米,深4.5米,堰顶宽4米,边坡坡度1:1,过水分洪203立方米/秒;小虢城节制闸至虞城桥闸主河槽底宽10米,深5米,堰顶宽4米,边坡坡底1:1,过水分洪100立方米/秒虞城桥闸至普会村桥闸主河梢底宽6米,深4米,下泄流量45立方米/秒普会村至文峪河主河槽的下泄流量仍为朽立方米/秒。
在文峪河出口地带的河堰上,为将文峪河西低洼农田的积水排入虢义河,水利部门修筑了14条排退水渠和14个退水口。退水口为马蹄型,上部拱座为砌石,高0.8米,上部为半径0.3米的砖拱,洞宽0.6米,基深0.5米。1988年8月6日,遭百年不遇洪灾,设施多毁损。1988~1990年吕梁行署水利局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河道、桥、闸修复建设拓宽加深靳屯、小虢城、虞城、普会村的河道、并拦河蓄水,增加浇地面积0.15万亩。
东曹村水库,1958年5月开工,原白壁关乡主办,有友好、前荣、联盟、友谊、永成等5个初级社所辖的19个村出劳力600个,最多达2000人。施工仅有少量小平车,主要靠手推车和抬筐运土,人工夯实。汛期土坝未达到拦洪标准,曾两次漫顶决口,时任乡党委书记张忠勇奋力组织抢险,修复冲毁坝段,当年土坝完工。可灌溉临水、东辛壁等村的2000多亩耕地。水库采用卧管控制进水,人工开凿700米长的涵洞,洞内用旧砖砌成1米多高的侧墙,洞顶没有衬砌,建成后曾经通水,因田面不平未发挥效益。1973年春季放水时,涵洞已坍塌堵塞。后在库内建高灌站一处,浇灌高阳的土地。1980年代大坝加高培厚,开通滋洪道,工程基本配套。
邀庄水库,位于虢义河上游的支沟上,控制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坝高19米,库容40万立方米。1972年秋后,由下堡公社主办,1973年建成。随后在库内建设高灌站,两级提水可灌溉安家岭、北头、角盘等村2000多亩土地。1976年汛期右坝肩处因施工结合不好而渗流决口。
南马庄缓洪库,位于原三泉镇南马庄村西南,处虢义河上游,集流面积94平方公里,水库以上流长26.5公里,平均比降13.3%,年来水最为430万立方米,含沙量为14.6万立方米,50年一遇的洪峰为305立方米/秒,相应的洪量为467万立方米。根据水库调节计算,设计总库容为500万立方米,其中淤积库容14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763万立方米,需筑坝高34.6米,坝顶宽4米。1977年10月开工,1978年8月停工。实际总库容185万立分米,筑坝高22米,坝顶宽4米。涵洞断面222.5平方米,最大泄洪量为68.9立方米/秒1980年进行了大坝除险加固工程,钻孔灌浆10孔,孔均灌浆57.53吨。1981年继续钻孔灌浆23孔。孔均灌浆42.21吨。
小河沟水库,位于原三泉镇郭家庄村北小河沟。是虢义河的旁引式水库,集流面积12.8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80。1970年10月由只泉公社设计开工,原设计坝高28米,坝顶长200米,库容量350万立方米,泄洞1.2x0.8平方米,无溢洪道。但建土坝至21.86米时便放水入库。1973年由公水利局接收为县管水库后进行扩建,将大坝加高2米,培厚20米,溢洪道长100米,断面为10x2平方米,建八岔沟进水闸,长16米,宽2米,高3米,库容360万立方米。库南由高灌灌溉郭家庄、张多、新贤三村旱地0.8万亩,库北由卧管涵洞向北送水灌溉聂生村等村的旱地万余亩。同年,阳城公社筑隧洞1000米,将库水引向靳屯、山屯等村。是县内效益最大的一座水库。1979年3月坝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