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江

更新时间:2024-09-29 20:09

虬江,长江支流黄浦江的支流。位于杨浦区北部。西起国定路西,越国定路、淞沪路,经长海医院、沈家行后,往南越翔殷路,再与东走马塘相会,往东越军工路、上海机床厂,于复兴岛北端附近流入黄浦江。长7公里余,河面宽30~40米,低水位水深0.8~1.8米,高水位水深3.9~4米。通航能力在10吨级以下,军工路至黄浦江一段长1.4公里,可通行60吨级船只。有通航、排涝之功能。

形成变迁

虬江原系吴淞江下游出海故道,故称旧江,因其曲折如虬,亦名虬江。杨浦区境内一段,曾是上海、宝山两县的分界线,故曾名界浜,界泓浜(现西段——即淞沪路到复旦大学西北角这一段称界泓浜)。虬江与走马塘,相抱成圆形,故又同称外走马塘。吴淞江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时,下游自“夏驾浦至上海县南跄浦口一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菱芦丛生,已成平陆。”永乐二年(1404年)夏原吉开浚范家浜以后,吴淞江水改由宋家浜入黄浦,经范家浜、跄港,出吴淞口,注入长江。

吴淞江下游段完全改道后,其故道被称为旧江或虬江。清同治《上海县志》云:“旧江即虬江,以其屈曲如虬故名,非有二也”。原来的吴淞江自西向东入海,与今日的黄浦成十字形交叉,故浦西部分称西虬江,浦东部分称东虬江。虬江在普陀、闸北、虹口等市区内河段已先后填没,上海市区内惟今界泓浜(杨浦、宝山两区界河)水闸至黄浦江一段1.7公里尚存。

原虬江古河道西起白鹤江至吴淞江会合口,东流经今白鹤、旧青浦、纪王、封浜、江桥、沈家行,过黄浦江至高桥镇东北注入长江,与东大盈浦、通波塘、新通波塘、蟠龙港、新泾港、桃浦、彭越浦等相交。现在的虬江仅存数段残留河道,彼此不相联通,但可分段航行。

虬江自嘉定区黄渡乡吴塘起东流,经封浜、江桥两乡进入普陀区境内,抵长沈港(今丹巴路北端),趋东北,经虬江浪(今桂巷新村)、朱家湾(今石泉新村)至潭子湾,俗称西虬江(此段1981年起亦称之西虬江)。在嘉定区境内虬江残段较多且长,均被纳入嘉定区河网水系范畴,至今仍发挥其一定作用。普陀区境内虬江,均被填没为建设用地。

自潭子湾迤东经彭浦、江湾两乡之后,在殷行乡(今邯郸路桥处)与走马塘相交后折北再向东,在界泓浜水闸南与走马塘相接,然后过军工路桥入黄浦江。此段俗谓虬江中段。虬江又名界河,原系上海市区与宝山县的分界线,虬江淞沪路至复旦大学河段,称界泓浜。虬江与走马塘首尾相衔接,环抱为圆形,乃因邯郸路一段已填没筑路,故将邯郸路桥向北转东至界泓浜闸一段,南半部分走马塘一并合称为外走马塘。虬江至界泓浜水闸至黄浦一段,乃是日军侵占上海时于1938~1941年间新开。

高桥港以南,从浦东新区(原川沙县)高桥化工厂北的马路桥东北向,经东西陆家宅、杨家宅,折南至卢浜止,长5000米,称东虬江。1946年水道测勘图载:“虬江宽17米”,现已湮成小河浜。1947年水道测勘图名虬港。

干流概况

虬江位于杨浦区北部。西起国定路西(复旦大学西北角),越国定路、淞沪路,经长海医院、沈家行后,往南越翔殷路,再与东走马塘相会,往东越军工路、上海机床厂,于复兴岛北端附近流入黄浦江。长7公里余(7130米),河面宽30~40米。

水文特征

虬江河道,低水位水深0.8~1.8米,高水位水深3.9~4米。

虬江河道受潮汐影响显著,属半日潮型,每12小时24分钟有一次涨潮和落潮,潮水往复运动,流向不稳定,并造成较大潮差。河道的潮差和高潮位都自河口溯上游逐渐降低。7~9月潮水位最高。在涨潮和台风、暴雨同时相遇,以及长江、黄浦江上游洪峰同时下泄时,相互顶托,造成黄浦江水下泄不畅,吴淞江、淀浦河、大治河、横沥港等大小支流随之水位上涨,低地积水难排,形成洪涝威胁。因受潮汐影响,加以地势平坦,河道间没有明显的分水岭,河底比降很小,或成平底,泥沙和污染物极易沉淀江底。

主要支流

今存之虬江支流,只有浣沙浜与虬江东西向并行。原河沟枝蔓较多,现西段已填没,仅剩东段。丰产浜东接虬江。随塘河原南端接虬江的一段,现已填没,只剩嫩江路至闸北发电厂一段。护塘河原北接虬处今已填没。横浜原南通虬江的出口处,今改设涵洞,仍通潮汐。

东走马塘,位于杨浦区北部。西起政修路,往南穿越四平路折而东,纳杨树浦港,往东越宁国北路,过控江新村、中农新村,入虬江。长5公里,宽20~30米,水深;低水位2.2~2.4米,高水位3.8~4米。东走马塘以江湾镇走马塘往东延伸而得名,又称外走马塘。现两岸多工厂、住宅,水质严重污染,仅有排涝之利。

丰产浜,位于杨浦区北部。走马塘北侧。东起虬江,西经东江滩、鲍家行、营口路、谈家宅、姚家弄、北奚家角到拖拉机厂止。于1977年冬至1978年春开挖,以解决浣纱大队蔬菜田的排灌需要。取名丰产浜。长1380米,宽9~10米。东端沿虬江下敷涵洞,设有闸门、沿浜两侧为自然村、饲养场和蔬菜田。浜上跨有水泥桥5座,内2座可通行汽车。浜水黝黑,污染严重。

浣纱浜,位于杨浦区北部。翔殷路以南。浜在虬江入口处,上筑泥路,下设涵洞,外侧有一闸门。西流经沈行小学(居民点)至洪东词养场,折而向北流至小杨家浜,又折向西,流经兰花新村、梅花村至拖拉机厂止。长1630米,宽11.5米,最狭处仅2米。曾名圆沙浜。盖因走马塘与虹江首尾相环成圆形,其中一片圆形土地,俗称圆沙。而浜恰处于圆沙中部,故以“圆沙”为名。其称“浣沙”或“浣纱”,皆“圆沙”之谐音。1926年10月淞沪商埠区域图称为允沙浜。沿浜两岸,泥墙瓦舍连成一片。为沟通南北两岸交通,浜上架桥2座,铺瓦筒、筑泥路2处。浜通潮汐,水质发黑。西段日渐淤浅。另据旧有图籍记载,东段曾从小杨家浜向东直伸越虬江接随塘河,西段从现在的终端处向西延伸至今五角场、四平路西侧,折而南流入走马塘。现在这两段均已填没。

随塘河,位于杨浦区东北部。南起虬江,流经瞿家浜、田堵宅、陆丁巷、张家宅、孙家宅、东黄家宅、钱家浜,北迄陈家宅。与西侧铁路何杨支线,东侧军工路并行。长3260米,原宽13~19米,水深1.6~2米。清雍正十年(1732年)始筑衣周塘堤岸,挖土筑堤,沿堤形成河道,因傍衣周塘故名随塘河。1946年间,钱家浜以北已填没,1984年虬江至嫩江路一段亦已填没。迄今仅剩嫩江路至临江路一段。长2000米,宽8~15米。河西侧为农田,东侧多荒地。河面跨有殷行路桥和小桥4座,并多次拦河作坝,下设涵洞。目前整个河道因建设需要正在逐段填没中。

横浜,位于杨浦区东北部。军工路以东,虬江以北。《宝山县续志》殷行乡图名横浜,东西向,流入黄浦江。1946年7月上海水道测勘图为无名浜,曲折入虬江。现河道自虬江入口,北流折而向西经王家宅至陈家宅止。长850米,宽7~15米。通潮汛。浜中多植水花生。筑有土坝3处(下铺瓦筒)。南段从虬江至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仓库北侧已填没,下敷瓦筒.设有闸门,闸门外浜向西流。沿浜南侧多仓库,北侧为农田和自然村。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杨浦区虬江的治理工作,1929年至1934年间,建设新市中心区时,虬江作为主要排水河道和小型船只航运需要,曾经大力疏浚。1938年至1941年将原在上海机床厂内的出浦口,另行开挖成现状。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曾在1954年、1972年、1980年进行大规模疏浚,并截弯取直。河道主要用作防汛泄洪。

2001年,实施杨树浦港—虬江水系部分护岸工程,拆除重建典型断面防汛墙236米,拆除重建护岸500米,河道疏浚384米等,工程总投资1340.37万元。实施该水系部分护岸工程(虬江河段),新建防汛墙990米,加高加固防汛墙252米,工程总投资1042.47万元。实施该水系东走马塘河段整治工程,新建防汛墙2122米,加高加固防汛墙608米,河道疏浚648米等,工程总投资2336.06万元。实施杨树浦港(昆明路—周家嘴路)整治工程,新建防汛墙365.5米,工程总投资301.90万元。

2003年,实施杨树浦港水系整治工程,疏浚河道1247.27米,新建防汛墙1745.06米,加高加固防汛墙324.7米。工程总投资2977.57万元。

2005年,实施杨树浦港—虬江水系调水控制工程,在杨树浦港与东走马塘交汇口以东约130米的走马塘上新建单孔16米节制闸1座,工程总投资761.01万元。

2006年,实施杨树浦港—虬江水系河道疏浚工程,河道疏浚长5.48千米,其中杨树浦港长4.43千米,东走马塘长1.05千米;疏浚土方6.67万立方米,其中杨树浦港3.75万立方米,东走马塘2.92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407.37万元。

2007年,实施杨树浦港—虬江水系(虬江、东走马塘、小吉浦、嫩江河)疏浚工程,河道疏浚长9.37千米,疏浚土方15.15万立方米,其中虬江3.66千米,疏浚土方7.71万立方米;东走马塘3.61千米,疏浚土方4.52万立方米;小吉浦1.5千米,疏浚土方2.55万立方米;嫩江河0.6千米,疏浚土方0.37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044.43万元。

河道建筑

界泓浜水闸,位于杨浦区东北部。佳木斯路桥北首。东西向,跨虬江。建于1972~1973年。为钢筋混凝土水闸,单孔,提升式钢闸门。宽6.2米,高6米。机房面积42平方米。闸为节制闸,控制水位3.4米。因虬江亦名界泓浜,遂以为名。闸之建成,对于洪东、浣纱等村的农业灌溉、挡潮和节制排水,保证农业生产,免除涝旱灾害,起着重要作用。2022年3月,界泓浜水闸景观工程开工。经过改造,界泓浜水闸由原来的单孔节制闸改建为钢坝闸,具有双向挡水、启闭灵活、无碍防汛和通航等优势。

虬江泵闸工程,位于杨树浦虬江下游靠近黄浦江河口处,取代原界泓浜水闸和老虬江泵闸,具有引水、排涝和调水等多种功能。泵站位于虬江南,装机流量为40立方米/秒。节制闸位于虬江北侧,闸孔净宽14米。闸门为升卧式平板钢闸门。2003年7月动工,2005年12月通过验收。

虬江水闸(闸泵),位于杨浦区东部近延吉东路虬江与走马塘交会处。南北向,跨走马塘。1960年,在延吉东路以东百余米处建成挡潮闸门1座。1983~1985年拆除原有水闸,新建一座钢筋混凝土翻水大型闸泵,起挡潮和排水作用。泵房装机4台,总机容量1000瓧,排水能力16立方米/秒。闸建筑标高6.2米,单孔净宽8米,钢闸门。旁有一闸门可通行20~30吨船只。闸防御水位5.7米。该闸泵主要用于排除污水,防潮入侵及排除暴雨后汇集于走马塘的积水,通过闸泵翻入处江,东注黄浦江。虬江闸泵的建成对走马塘两岸的防涝抗旱起较大的作用。

航道航运

航道

杨浦区界泓浜水闸的虬江残段,军工路桥外下游航段水深条件较好,可通航100吨级船舶,军工路桥西航段,只能通航30吨级以下船只。

码头

虬江码头,南至虬江、东至黄浦江,西至虬江码头路。岸线长500米,南北两座单泊位,中间为双泊位。钢筋混凝土构筑。海船直泊桥面,可泊万吨级轮船四艘。虬江码头是民国18年(1929)上海特别市政府“大上海计划”组成部分,因位于虬江得名。辟虬江码头,是国民党中央银行与市政府签订“互惠办法”,投资200万元于民国24年(1935年)建造的。第一期工程岸线长500米,民国25年(1936年)建成营业。物资可从虬江运至新市区腹地。第二期工程资金尚未落实,就爆发了“八一三”抗日战争。9月6日侵华日军在此登陆,码头建筑物被毁,仅留存桥面及仓库。日军把持港口,改名“饭田码头”。战后恢复虬江码头旧称,驻国民党海军。建国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港。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