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吸蜜鹦鹉

更新时间:2024-10-09 14:33

鸢尾吸蜜鹦鹉(学名:Trichoglossus iris)是鹦鹉科、吸蜜鹦鹉属鸟类。共有3个亚种,它们的体长依照不同亚种为20-22厘米。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头顶前端、眼睛附近为桔红色;羽色鲜艳,前额、头顶前端、眼睛附近为桔红色;耳羽附近为紫红色。鸟喙比一般鹦鹉的长。

动物学史

在分子研究发现鸢尾吸蜜鹦鹉(Trichoglossus iris)属于吸蜜鹦鹉属(TrichoglossusPsitteutelesTrichoglossus”(Schweizer et al. 2015年)。

形态特征

鸢尾吸蜜鹦鹉共有3个亚种,它们的体长依照不同亚种为20-22厘米。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前额、头顶前端、眼睛附近为桔红色;耳羽附近为紫红色;头顶后方为蓝灰色,有些鸟会零星的分布些绿色的羽毛;胸部和腹部、翅膀内侧和尾巴内侧羽毛为黄绿色;胸部的羽毛带有绿色滚边;尾巴羽毛上方为绿色,内侧橄榄黄;鸟喙桔红色,尖端黄色;虹膜棕色。雌鸟头部零星分布些绿色羽毛,脸颊偏黄绿色。幼鸟和雌鸟的羽色相同,头顶仅有分布一小块红色。

更特别的是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称为刷状舌,方便该鹦鹉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体内部的构造也很特别,它们的体内有一种特别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于该吸蜜鹦鹉没有消化谷物饲料的必要,它们的沙囊处理硬食物的能力较其他鹦鹉弱了许多。

栖息环境

鸢尾吸蜜鹦鹉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再生植被区、高约1500米充满林木的开阔乡村地区。

生活习性

它们平时大多成对或是组成4到10只左右的小群体活动,偏好在比较高大的树木上活动,平常隐身于浓密的林间,因为身体的羽色提供了相当良好的掩蔽,所以除非它们争吵鸣叫,否则很难被人察觉;它们在觅食的时候会发出叽叽或喳喳的声音,飞行的时候则会发出比较高音频的叫声,因此相当显而易见。主要以花蜜、花朵、水果、浆果和昆虫等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东帝汶的帝汶及韦塔岛。据报道,该物种在东帝汶并不罕见,在西帝汶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存在,而且在韦塔岛当地也很常见,或者至少曾经如此。然而,1995年后,它被认为是帝汶三种澳洲鹦鹉中最不常见的一种。

繁殖方式

鸢尾吸蜜鹦鹉在野外的繁殖生态不详;人工饲养的鸢尾吸蜜鹦鹉繁殖难度并不高,一次会产下2枚卵,孵化期为23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52-55天。幼鸟离巢后,亲鸟仍然会喂养幼鸟3-4周。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0月1日——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鸢尾吸蜜鹦鹉在全球种群规模显然尚未得到正式量化,但该物种被描述为在较高海拔地区常见,截至2016年,其种群数量可能在10,000只左右,大致相当于6,600-6,700只成熟个体。

趋势理由:没有关于种群数量趋势的数据;然而,由于诱捕和栖息地退化,该物种的数量被认为正在减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