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7 18:39
蚕微粒子病(pebrine disease of chinese silkworm,PDS)又称为锈病、班病等,是由原生动物孢子虫纲的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寄生而起的一类蚕的传染性原虫病。
因病原寄生于柞蚕和家蚕(桑蚕),故又分别称为柞蚕微粒子病和家蚕微粒子病。
蚕微粒子病的第一次流行是1845年发生于法国后来传遍意大利、西班牙、叙利亚及罗马尼亚。1865年,此病使法国及意大利的养蚕业陷于绝境。截止至2011年为止,世界各养蚕国家都有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蚕微粒子病主要危害种蚕的生产,受胚种传染的以及在1-2龄期感染较重的蚕,大多数在蚕期死亡,在收蚁期时如混入3%的病蚕,到熟蚕时发病率可达50%-60%,无法制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家蚕微粒子病病原
1、分类 普遍发生的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是属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微孢子虫目、微孢子虫科,微孢子虫属:蚕微孢子虫(Nosenabombycis naegeli,NB)。但近十多年来,日本已从蚕(或蛾)体内发现分离到一些新型微孢子虫,孢子形状与NB相比较,可归纳为以下三类,共10种,他们均为大小不等的卵圆形微孢子虫。
2、NB形态 NB为卵形或长卵圆形,大小一般为3.8-3.9×2.0-2.2μm,单细胞结构。电镜观察NB孢子的孢壁由外膜、中层膜、内膜三层组成。内含细胞质,具AB二核、极质、极锚、极丝、内质网、后极泡等细胞器。极丝为管状细丝,平均长124μm,前端连接于前极孢壁下方的极锚,上有微孔称极孔,后部绕核12-13圈呈螺旋形,位于后极腔内。
3、NB生活史 NB孢子被蚕幼虫吃下后,因消化液的刺激,孢子迅速吸收水分膨胀发芽,依靠压力将极丝弹出,极丝是贯通力很强菅子,能把芽体注入寄主细胞内。当芽体在被送出到达端时,才作为一个实体开始能看到。它仅有一层原生质膜,二个核和少量核糖体的特异膜状物。侵入蚕体细胞后,芽体二核靠近形成连核体,具有较多的核糖体与小胞体的营养体,孢内有极丝。然后进行分裂增殖,变成裂殖体。裂殖体为圆形,大小为4-5μm,具薄的皮膜,膜内有二核,当营养缺乏时,进入孢子形成期,裂殖体变成母孢子,母孢子进行分裂,变成二个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内部形成孢子小器管,渐渐发育变为成熟的孢子。整个发育过程大约4天。在整个发育进程中缺乏线粒体;这是微孢子虫类的特征。
柞蚕微粒子病病原
直至1992年,柞蚕微粒子病的病原种类还不清楚。但截止至2011年,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丁杰等人从辽宁柞蚕中分离出4种微孢子虫。他们都属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有丝孢子亚纲,微孢子虫目,单丝亚目,微孢子虫科的微孢子虫,其主导形状都为椭圆形,除修氏内网虫为单核结构外,其余都是多偶核结构。生活史基本相同,在寄主体内分为孢原质,裂殖体,产孢体,孢子母细胞和孢子5种形态。
1、病蚕、蛾及其尸体,排泄物(蚕粪、胃液、蛾尿),脱离物(病卵壳、蜕皮壳、蛹壳、鳞毛),蚕茧等。
2、患病昆虫的尸体、排泄物、脱离物。
3、被病原污染的蚕场、蚕室、蚕具、柞、桑树叶等。
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两种。
1、食下传染 蚁蚕和蚕儿食下被病原污染的卵壳,脱皮壳,蛹壳等传染源和食下被病原污染的柞桑树叶等食物而染病。
此外家蚕微粒子病可传染柞蚕和蓖麻蚕,而柞蚕和蓖麻蚕微粒子病不传染家蚕。但研究发现柞蚕微粒子病病原VC和VN可感染家蚕。
2、胚种传染 患病雌蚕体内的病原可侵入卵巢,并寄生于蚕卵胚胎中,带入下一代蚕体造成发病。又称经卵巢传染或母体传染。
雄蛾感染蚕微粒子病后,病原可侵染睾丸、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及精束。被寄生的精母细胞不能正常发育为精子,但成熟的精子不会感染微粒子原虫。当交配时病原可以随精液而进入雌蛾的贮精囊及受精囊,但不能进入卵孔,所以不会造成胚种传染,母蛾检查时可以检出病原。
1、胚种传染的蚁蚕孵化后发育迟缓,严重的当龄死亡,轻度感染最长不到四龄即死。
2、蚁蚕或一二龄蚕儿食下孢子而感染的,严重的当龄死亡,轻者可发育到四龄、蜕皮、上蔟成蔟而死亡或仅结薄皮茧。这种感染对丝茧育影响较大。
3、4-5龄感染的蚕对丝茧育影响较小,但对种茧育影响极大。大蚕感染此病成为胚种传染的传染源。
以上3个感染时期,上一个感染时期的蚕会成为下一个时期的传染源而使此病循环往复很难根除。发病率的高低因蚕品种,发育时期,及饲育环境不同而异。
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蚕各变态期均有不同的病症。
1、小蚕期 收蚁后两天不疏毛,体色深暗、体躯瘦小,发育迟缓,重者逐渐死亡。
2、大蚕期 体色暗(或淡)呈锈色,行动呆滞,食欲减退,发育迟缓,群体大小不齐,蚕体背部或气门线上下出现密集渣点呈黑褐色,重者成半蜕皮蚕而死亡。
3、熟蚕期 多不结蚕,吐丝慢,多数结成薄皮茧。
4、蛹期 体色暗体表无光泽,腹部松弛,反应迟纯,脂肪粗糙不饱满,有红褐色渣点,血液粘稠度低。
5、蛾期 蛾翅薄而脆,鳞毛稀少,易脱落,翅展不好,易成卷翅蛾,蛾肚小卵少,腹部背翅管两侧有黄褐色渣点,血液混浊,尿呈红褐色。
6、卵 卵形不整,大小不一,排列不整齐,有重叠卵,产附差,易脱落。不受精和死卵多,轻者与正常卵无差异。
微粒子原虫发芽后,芽体侵入蚕体细胞内,吸取营养,被寄生的细胞肿大,细胞液化呈乳白色不透明状,胞核缩小,使蚕的器官组织发生特异性病变,病蚕的绢丝腺上发生乳白色不透明的瘤状突起。蚕体细胞除几丁质的外表皮,气管的内膜螺旋丝,前后肠壁内膜以及其它的器官组织都能被寄生危害,发生寄生的组织器官有先后,一般依中肠皮膜组织→中扬环状筋肉→中肠纵走筋肉→马氏管→气管→绢丝腺→生殖器官→血球→真皮细胞→神精系→背脉管的顺序。在细胞内发芽生长,新的芽体又侵入健康的细胞。微粒子原虫寄生在蚕体细胞内时,分泌一种蛋白酶,使细胞内容物溶解,液化成空洞,待大量吸取养分后,进行分裂增殖,使蚕体组织细胞破坏解体,使蚕的生理机能发生机械障碍和营养障碍而致死。由于未发现微粒子原虫产生毒素,所以蚕微粒子病是为慢性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