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02 10:46
蚝一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位于沙井街道西北部,茅洲河东北岸边,距街道办事处约2千米。面积0.8平方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沙一村、蚝二村、沙二村。地貌以沙田为主。1992年,蚝业大队根据自愿原则,将村民按蚝业养殖和农业种植进行分配,其中愿意从事蚝业养殖的村民分配至蚝一村、蚝二村、蚝三村和蚝四村,愿意从事农业种植的分配至沙一村、沙二村、沙三村和沙四村,蚝一村由此而得名。
宋元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松岗、沙井、新桥、雍睦、凤凰联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沙井乡;1958年10月,属超美公社;1959年,属沙井公社蚝业大队;1959年,属西海蚝业公社;1961年,属沙井公社蚝业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属宝安县沙井区蚝业乡;1986年10月,属沙井镇蚝一行政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2004年,属沙井街道蚝一社区。
传统经济以养殖沙井蚝为主。改革开放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金融投资。
沙井蚝田分布区域在深圳市沙井、福永、黄田、前海、后海和香港流浮山一带。沙井蚝业从宋代开始插杆养蚝,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养蚝的地区。据沙井蚝民讲,最早养蚝是在璋澎(在今东莞市麻涌镇)一带。到了明代,养蚝已有相当的规模,养蚝的区域已南移到东莞、新安交界一带,与龙穴洲相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取消盐场,以陈姓为主的沙井盐民利用石头、瓦片等养蚝,发展成沙井蚝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沙井蚝业形成了打山口、流水定作息、集体协作等生产习俗和蚝壳砌墙、礼拜天后的生活习 俗 ; 有 一 整 套 成 熟 的 养 殖 和 加 工 技 术 ,生产程序有种蚝、列蚝、搬蚝、散蚝、开蚝等。沙井蚝业社1956年被国家评为“模范合作社”,1957年被国家评为“全国劳模集体单位”。20世纪50年代,沙井蚝业派专家到辽 宁 、 海 南 、 湛 江 、 新 会 等 地 传 授 放 蚝 技术。苏联、日本、越南等国水产专家纷纷到沙井考察。60年代,受水产部的委派,先后前往越南广宁省海防市传授养蚝技术。自1980年以来,蚝田污染严重,生产日渐式微,传统养蚝业解体,而今沙井蚝的异地养殖已获成功。
2015年末,户籍人口1200人,其中男性576人,女性624人;80岁以上1人,89岁(男);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3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1.8万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约30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马来西亚和加拿大。
村民以陈姓为主。
该村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入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过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后部是卧室,卧室有楼廊。三合土墙,房顶以杉木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墙上开一小窗采光,卧室光线很暗。80年代以后,传统民居被拆,新建楼房。
舞 南 狮 是 蚝一 村 的 民 俗 , 技艺同沙二村。蚝一村普通人家的年俗基本与沙井附近村落大同小异。每年农历九月十三祭祖日,陈氏族人前往陈朝举墓进行祭拜。
特色农产品有沙井蚝、蚝豉和蚝油。特色传统食品有端午粽(如咸蛋肉粽、碱水粽)、油角、炒米饼和麻花(多为年货)。
锦程路、民主大道经过该村。1958年通电,1980年通自来水,1986年通电话,1992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世纪90年代末通互联网。有篮球场6个、图书馆1个、游泳池1个、羽毛球场4个、老人活动中心1个、社区活动中心1个、工人活动中心2个,有不对外开放的小型公园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