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07 20:06
brittle star 俗名: 蛇尾
亦作serpent star。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蛇尾纲(Ophiuroidea)海产无脊椎动物,约2,000种。腕5个,与体盘区分明显,细而多棘,有的有分枝,易脱落,但能再生。体盘小,口在腹面,有5齿。无肛门。管足主要用作感觉器,用以感受光和气味。取食时,用一或数腕伸入水中或泥面,用其他腕固定身体。能作痉挛般的运动,但通常停在海底或海绵、刺胞动物(如珊瑚)身上。
分布最广的长腕蛇尾(Amphiopholis squamata)淡灰或淡蓝色,能发甚强的光。沿岸常见的两种蛇尾是︰绿蛇尾(Ophioderma brevispina,即短刺皮蛇尾)分布范围从麻萨诸塞到巴西;普通欧洲蛇尾(Ophiothrix fragilis,即脆刺蛇尾)。筐蛇尾或称蔓星鱼,其腕多分支,且多卷曲,多栖于深海。
俗名: 蛇尾
介绍:
蛇尾是棘皮动物大家族中成员最多的一支。据统计,全世界海洋中约有1800多种蛇尾类棘皮动物,我国沿海就有百余种。因为它们腕的形状和运动姿势很像蛇的尾巴,故得蛇尾一名。 蛇尾主要是吃一些有机物质的碎屑和一些小的底栖生物,如硅藻、有孔虫、小型蠕虫和甲壳动物等。它的摄食器官主要是腕和口部的触手。
蛇尾的运动主要是靠腕的伸屈和腕棘与海底的摩擦作用来完成的。常见的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遵循一个腕的方向前进,即一个腕向前进,其余四个腕向后倒退;另一种是两个腕向时向前进,其余三个腕向后退,蛇尾顺两个腕中间的合力方向前进。
蛇尾类是有极高经济价值的名贵鱼类--真鲷、大黄鱼、牙鲆等的重要饵料之一。特别是大黄鱼,蛇尾在它的食物中占了主要地位。
2022年7月,据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消息,该所研究员张海滨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南海及西北太平洋海域发现多个深海蛇尾新物种及新记录种。
研究团队针对2016年至2021年通过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西北太平洋等海域采集的深海蛇尾样品,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鉴定出4个目、7个科、15个属的共36种深海蛇尾。其中包括7个新物种,研究人员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和命名(两个新物种以深海勇士号命名),还有15个物种在南海或西北太平洋海域属于首次被发现(新记录种),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理解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深海蛇尾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