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8 14:25
蛇鲭属脊椎动物门,又称带鲭。和大西洋带鱼属于类似种类,外形也很相似,腹鳍已经退化,部分种类甚至完全消失,但是尾鳍、臀鳍却还存在,因体形较接近鲭鱼的种类,所以被认为是大西洋带鱼的同类中,向鲭鱼类进化过程中的中间鱼类。分布于全世界热带至温带的深水海域。
蛇鲭属鱼类全球仅蛇鲭(Gempylus serpens Cuvier et Valenciennes,1829)1种,为大洋性凶猛鱼类之一,我国南海和台湾海峡有分布。
有关蛇鲭的早期生活史研究,Lutken最早报道采自中国海的体长9.5mm蛇鲭稚鱼和体长980mm的蛇鲭成鱼,其后又在墨西哥附近、秘鲁以及大西洋的赤道附近都采集到成鱼标本;Voss采集了美国佛罗里达海域2种形态特征截然不同的、隶属于蛇鲭属的仔稚鱼,将其定为Gemphylus A(22尾体长为3.5-21.5 mm的样品)和Gemphylus B(8尾体长为4.4-11.6mm的样品),Voss(1954)认为,由于蛇鲭属鱼类仅蛇鲭1种,因此,有可能其中的一种是蛇鲭,也有可能两种都不是蛇鲭;Jones(1960)、orbunova(1982)和Belyanina(1982)分别描述了蛇鲭仔稚鱼的形态;Moser(1981)在论述海洋仔稚鱼的形态以及功能特征和Fahay(1983)在描述西北大西洋蛇鲭仔稚鱼形态时将Voss(1954)鉴定为Gem ph ylus B的仔稚鱼确认为蛇鲭[与此同时,Fahay(1983)将Voss(1954)鉴定为Gem ph ylus A的仔稚鱼确认为隶属于双棘蛇鲭属(Diplospinus Maul.1948)的多纹双棘蛇鲭(Diplospinu.s multistriatus Maul.1948)];Miller et al. (1977)在夏威夷群岛采集到体长5.3mm的蛇鲭仔鱼并报道了其形态;Collette et al. (1984)在论述鲭亚目鱼类系统发育时简要描述了体长5.6mm的蛇鲭仔鱼形态;()zawa(1986)描述了日本南部海域体长3.2-6.0mm的蛇鲭仔稚鱼形态;西川康夫(1987)详细描述了体长3.50-26.41mm的蛇鲭仔稚鱼形态以及前鳃盖骨刺和腹鳍鳍棘。
后期仔鱼:体长3.75mm的后期仔鱼,体微扁,延长,头部不显得大。吻稍尖,下颌略长于上颌,口裂较深,达眼中央稍后的下方。鼻孔1个,位于吻部的中间。眼中等大,眼径与吻长相等。前鳃盖骨后缘出现2个小刺。背鳍基底形成,胸鳍小扇形,腹鳍芽状。腹囊长形,肛门位于体中央偏后,距吻端的距离为体长的66.00%。上下颌端有黑色素胞。眼上方的颅顶部有大的星状黑色素胞。体侧背缘以及肛门上方体侧的腹缘各有1列星状黑色素,体侧中部中线上也有几个大的星状黑色素。脊索末端平直。体长4.50mm的后期仔鱼,头部显得大,尾部细长。下颌较上颌尖长。吻长与眼径等长。口裂较深,上下颌生有小牙。腹囊长梨形。消化管末端细长,肛门位于体中央偏后。背鳍起点位于胸鳍基部直上方,有棘7根,前3根棘的后缘有小刺,背鳍鳍棘后仍有较低的鳍膜与尾鳍鳍膜相连。腹鳍出现棘1鳍条。胸鳍出现8-9根鳍条。上颌骨刺明显。前鳃盖骨骨刺2个,鳃盖骨骨刺1个。上下颌端有黑色素胞。颅顶部的黑色素明显。鳃盖骨后缘和腹囊上方出现浓密的细点状黑色素。体侧背缘、腹缘和体中线上的黑色素变化不大。可数肌节50对,脊索末端平直。
稚鱼:体长5.50mm的稚鱼,前额较平坦,头顶隆起。第一背鳍可数鳍棘10根,第二背鳍鳍基和臀鳍鳍基形成并出现少量的短鳍条。尾下骨形成。鳃盖骨骨刺增大。各部黑色素的分布和形状变化不大。体长10.20mm的稚鱼,外形侧扁,头部显得大,头长为体长的37.20%。上下颌生有尖牙。鼻孔分化成2个。七颌骨刺明显,前鳃盖骨骨刺较前期变小,鳃盖骨骨刺增至2个。眶上骨骨刺发达。第一背鳍鳍棘20根,第二背鳍2棘13鳍条。臀鳍2棘13鳍条,臀鳍鳍棘后缘有小刺。腹鳍1棘1鳍条,腹鳍鳍棘两侧有锯齿状小刺。尾鳍浅叉形。腹囊长形,肛门后移,距起点的距离为体长的76.00%。上下颌端仍有黑色素胞,上下颌上各出现l列小星状黑色素。颅顶有许多小型菊花状黑色素。头后体侧的背缘出现许多星点状的黑色素,直达尾部。腹囊上缘以及肛门上方的体侧也出现许多星点状黑色素。尾柄中间出现2个大的星状黑色素。腹囊上下缘以及直肠部有色素沉积。脊索末端向上弯曲。体长34.00mm的稚鱼,外形变得细长,鱼体较圆。头部较小,前额平坦,口水平位。上下颌犬牙明显。眼径小于吻长。眶上骨嵴隆起不明显。前鳃盖骨骨刺开始退化。鳃盖骨骨刺仍尖利、明显。第一背鳍鳍棘22根,第二背鳍1棘12鳍条,其后出现5个小鳍。臀鳍2棘12鳍条和5个小鳍。腹鳍鳍棘两侧仍有小刺。尾鳍浅叉形。上颌黑色素成星点状,下颌黑色素成长星状。腹囊有星点状黑色素。体侧中线上出现1行星点状黑色素。体侧背缘黑色素沉积。第一背鳍鳍棘间膜满布点状黑色素。尾鳍上出现星状黑色素。
本科分布于全世界热带至温带的深水海域皆有分布。
本科包含16个属24个种。当中两个属(棘鳞蛇鲭属及异鳞蛇鲭属)各包括一个种,俗称油鱼。 蛇鲭最大的种是杖蛇鲭(Thyrsites atun),长大后可长达2米。
属
双棘蛇鲭属 Diplospinus
短鳍蛇鲭属 Epinnula
蛇鲭属 Gempylus
异鳞蛇鲭属 Lepidocybium
游棘蛇鲭属 Nealotus
新蛇鲭属 Neoepinnula
无耙蛇鲭属 Nesiarchus
副双棘蛇鲭属 Paradiplospinus
纺锤蛇鲭属 Promethichthys
短蛇鲭属 Rexea
皇蛇鲭属 Rexichthys
棘鳞蛇鲭属 Ruvettus
杖蛇鲭属 Thyrsites
黑鳍蛇鲭属 Thyrsitoides
拟蛇鲭属 Thyrsitops
汤加蛇鲭属 Tongaichthys
蛇鲭科,Gempylidae,本科鱼类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常为深海鱼共有17属2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