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王洞

更新时间:2023-12-23 19:52

蛮王洞,位于沿河自治县北部新景乡乌江西岸岩壁,洞下是奔腾的乌江,这里是堪称乌江第一险滩的龚滩,对岸属重庆市酉阳龚滩镇。

贵州蛮王洞

蛮王洞因洞内供有“蛮王”神像而得名,相传古代有一位蛮王藏兵于此,后人为纪念他的历史功绩,在洞内建庙塑像,安置住持僧,常年焚香膜拜。寺庙和神像建于何时已无可考,清咸丰元年(1851)曾进行维修。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朝拜蛮王日,这天,香客云集,游人如织,香烟缭绕,方圆几十里的土家、苗、汉各族群众前来焚香献贡,祈祷蛮王保佑平安。

蛮王洞洞口高30米,宽12米,平直深15米。洞口左边有自然立石,高约3.2米,宽约1.6米,石下半部有高约1米、宽0.7米摩崖,刻有花边,正中书“蛮王洞”三字,其余文字已风蚀不可辨。据志书记载,洞内距洞口9米处是蛮王像台,高15米,宽3米。泥塑的蛮王像为站姿,高约5米,甚是威武。像台基石上雕刻展翅欲飞的雄鹰和盘子花图案。洞口建三层木质结构楼阁,名“财神阁”,内有蛮王画像。洞外左侧岩壁上书“拍岸惊涛”四个大字,笔迹遒健,相传为清代书画家孙清彦所书。民国31年(1942年)一云游僧人在洞口石壁上铭刻书文,右书“无上金刚大曼茶罗”,中书三行梵文,左落“那左酿左书”。神像和楼阁可惜于20世纪70年代被毁。

如今,来往船只可直达洞口停泊,不需要再费周章。梵文摩崖石刻已被淹没在水中,“惊涛拍岸”四个大字略高于水面,在水中形成倒影。

“蛮王”到底为何神?蛮王,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首领。“蛮”,具有勇敢、强悍、机智的意思,“蛮王”,是一位有功于民的首领,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蛮王并非确指一人,各民族、各姓氏所拜祭蛮王各有不同。在沿河,人们信仰的蛮王主要有廪君、盘瓠、田宗显、冉安昌、杨再思、张恢等。

洞口寺庙名叫“财神阁”,说明蛮王又是人们心目中的财神。土家族人信仰的财神,流传于乌江流域有“酉溪四财神”传说:在很久以前,土家先民在严、罗、冉、唐四大首领的带领下,沿着乌江来到酉溪,为了生存,他们叫手下用檀香木生火,并向天神祈祷,保佑平安,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赐给他们每人一块金砖,成为财神。这个传说被土家人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在堂屋神龛上写上“酉溪显化求财有感四官位”。四大财神是否与财神阁有关,不得而知,不过,在蛮王洞周围确有“严”、“罗”、“冉”、“唐”四姓人家居住,如龚滩镇就有大量的罗姓和冉姓人家。

在沿河的田姓人家坚持认为,蛮王姓田,也就是他们的一个远祖田茂获,“茂”与“孟”在当地方言中读音相同,历史上有没有田茂获,还有待考证。据史志记载,田氏早在南朝时期就成黔中一带的强宗大姓。隋朝时,21岁的田宗显就任黔中剌史。在民间传说中,他机智而神武,时有陕西天鹅山金头和尚叛乱,田宗显(或说为田宗显十四孙田祐恭)变成狗将其杀死,为国家和人民除去一大祸害,后来又飘洋过海,冒着生命危险带来谷种,让土家人吃上大米,他是一个值得人们敬重的蛮王。

洞内有石碑两通,皆被破坏成数块,虽残缺不全,但字迹清晰可认,碑的正上方刻有“永垂不朽”四个大字。其中一碑较为完整,落款时间为咸丰元年十月,碑序录于下:

常思神以民为主,而民因之起敬,神遂从而赐之以福。则是神,是以民实相维系益相依附者也。庚戌秋,余等同游河西蛮王洞,见其神像倾□,身首异地,心伤者久之。询其住持,则云:像系泥塑所刻,洞顶石浆滴下以致浸坏。嗟夫,神既以民为主,而忍令其败坏乎?于是商及同游□,欲易之首,成金其身,亦仅助得金身之费,而洞顶不能绝其浸漏,则洞顶之年而仍败坏不止,徒费□□之财,究竟不能妥神龛于久远矣。乃欲绝洞顶之浸漏,约计砖瓦之费,工匠之资,非数十金不为功。兹得仁人君子倾襄乐助,共成其□,致令神像焕然一新,则神灵丕显,均叨福佑于无疆矣。因将众善姓字上□石,以昭来世,此为序。

……

咸丰元年小阳春□浣……

另一石碑相对古老一些,四周刻有花边,文彩较为优美,可惜只剩下右边一小半,残存的碑序如下:

古有蛮王洞者,冈陵叠翠,屏障嵯峨,石壁临江,鱼龙争跃,洞门无锁,猿鹤来游,此虽天造地设以成一胜景,而因洞立庙经营,拮据前人之力居多。值□祀之秋,虽未能丹楹桷涂金垭绡,上为神色而以补葺之微芳,继创始之□功,务期翼……堪历久远,兹既功成一旦,众□□没爰为……以志不朽云……

从现存的碑文来看,蛮王是一位深受世人敬仰,为人民带来福祗的英雄人物。据清道光《思南府志》之卷三:“财神阁,在龚滩,去城北四百里,东岸属酉阳,西有蛮王洞,峭壁陡绝,深且无际,俗传孟获藏兵于此,因以名,洞口肖有孟获像。”孟获为三国蜀汉时期南中一带的少数民族首领,因其审时度势归顺了诸葛亮,为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作出了贡献,被后人尊之为神。

在蛮王洞的最深处有一小洞,似乎被人凿过,下面有一堆黄泥,人们称这个小洞为梭米孔。关于梭米孔的来历,在当地有一个传说:战国时代,楚国和秦国较为强大,经常欺负毗邻的巴国。为了躲避战乱,在巴国的贵族中,有五个首领流入五溪,其中一支率部族数百人溯乌江而上,被围困于洞中。由于粮草断绝,只能坐以待毙。一日,巴蛮酋在梦中听见王母娘娘说:“每到寅卯时分,可跪在那个小石孔前,小孔会流出米来,去接吧!”蛮王醒来,依嘱行事,果然从小石孔里源源不断流出米来,这个小孔就是梭米孔。巴蛮酋又在在神仙的指点下,与当地土著居民和好,派出人员帮助他们耕耘种植,传授耕作技术。从此,巴蛮与当地百姓互通往来,和睦相处,互相通婚,融合在一起了。关于那个梭米孔,后来被一个贪心的和尚凿大,就再也不流米了,流出来的只是一些泥沙。对此,后人在洞壁题诗写道:

梭米洞前话古今,

可笑愚僧太痴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

凿洞不如去农耕。

神像后有一横行暗洞,可通7千米处的土坨子。洞顶边缘有钟乳石,千姿百态。峭壁离地七八米处有一斜形小缝,人们每逢“蛮王”香会时,都要爬行至洞中取来细腻粘滑的棕红色泥土,做成各种玩具,坚硬美观,经击不碎。洞口石壁两旁,历代骚人墨客多题咏其上,可惜年代久远,只有两首句可辨。一首为清代秀才杨芝田的七绝:

洞口森森树色青,

洞中楼阁半藏形。

楼下大江东逝水,

浪花翻处白如银。

另一首为清代学者罗次仁的七律:

上一屋楼又一楼,

目空两岸气横秋。

波涛滚滚鱼龙化,

山径幽幽草木柔。

洞口风狂鸣铁马,

滩头雾密起沙鸥。

笑他乱石顽如我,

甘卧江中让各流。

在洞口四周的悬崖上古树成林,风景独特,特别是那些黄桷树,根枝紧贴石壁,显示其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丛林中隅尔有群猴嬉戏。令人伤感的是,这些古树却正遭砍伐。洞的左侧悬崖有棵黄桷树,主杆被斩,根枝被截,只剩下裸露在石壁上的根须,树桩有被铁丝拉扯的痕迹,可能是因为贴得太紧吧,才没有被连根拔走。据推船的刘老板说,蛮王洞一带的山坡已被当地村民长期租给了对面的龚滩镇,说是为了开发龚滩古镇的旅游业。由于无人管理,这一片的枯藤古树便成了奇货可居,常有人过河砍伐,枝干用作木柴,根部用作根雕。刘老板平时以渡船为业,由于过河人少,在闲空时便挖树根卖,虽然树根的价格一直上涨,但好的树根却越来越少。

在务川,也有一个洞名叫麻王洞(蛮王洞),有麻王仙姑的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农家姑娘被白虎引渡成仙,有一年,乌江流域一带发生瘟疫,当地的土家、仡佬、苗族广大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仙姑及时显灵,赶走瘟疫,治好疾病,人们感谢仙姑的大恩,在洞中建庙纪念,今遗址尚存。

蛮王洞,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本应该大力保护,不能因目前的一点点利益而破坏。发展旅游本是好事,但如果以破坏生态的代价来发展旅游,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保护乌江文物和生态环境,黔渝两地责无旁贷,希望能达成一致共同保护,禁止砍伐,保护文物。

陕西蛮王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