蛹期

更新时间:2023-04-28 10:48

蛹期是指完全变态类的昆虫﹐在幼虫变化成蛹,蛹变为成虫以前的一段时期。

具备条件

熟蚕在24—25℃条件下,经50—60小时吐丝完了,此时蚕体缩短,进入前蛹阶段,再经2日即蜕皮

幼虫蜕皮后仍旧变为幼虫或变成蛹,决定于体内激素分泌的状态,当由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与由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同时存在吋,则蜕皮后仍是幼虫,当保幼激素停止分泌而只存在蜕皮激素时,则蜕皮后变为蛹,并且这些激素的分泌都是在脑的指令下进行的。实验证明:当蚕在三龄时除去咽侧体,则蚕蜕皮后并不是四龄幼虫,而直接变成了较小的蛹,又如在正常的五龄蚕体内移植了咽侧体,则蚕蜕皮不是正常的化蛹,而变成了六龄幼虫。

四眠蚕品种正常发育至第五龄,食桑至该龄经过时间的30%左右时,虽予以绝食,它已有化蛹的能力,但进行正常的化蛹,还取决于体内激素的分泌状态。如在熟蚕时把头部除去,即除去了分泌脑激素的脑和分泌保幼激素的咽侧体,此时立即化蛹;在中胸和后胸之间结扎,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局限于前胸和中胸部,因此只有这些部分化蛹;如在第五至六腹节之间结扎,影响蜕皮激素的向后方传递,此时亦仅被扎的前部化蛹,如腹部后端预先移植前胸腺,虽然同样在第五至六腹节之间结扎,但后部也能化蛹。

蛹体内的蜕皮激素有蜕皮素和蜕皮甾酮两种,其含量因发育期和分析方法不同,每公斤蛹体重在O.009—0.050毫克范围内。

蛹处在作为营养期的幼虫向生殖期的成虫的转变阶段,非但在形态上,而且在体内的所有组织器官,都要经过一番剧烈的体内解离作用而形成成虫的组织器官。在这一阶段,从外表上看,蛹体仿佛在约半个月的时间内变化不大,但周围的生态条件将对体内进行的机体改组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化蛹前后

化蛹前后,对高温的低抗力弱,经受28℃的温度就将受到损害,经32℃12小时以上,对雄体的损害更大,主要的影响是雄蛾的交尾器异常和形成正常精于数显著减少,以致准于与雌蛾交配,或交配后产下较多的不受精卵。在蚕品种方面,以日本种尤为显著,以24℃保护较为适当。雌体在5℃低温下经5日以上,也会影响到发蛾率和产卵性能,其对低温的抵抗力,以化蛹后2—3日及发蛾的前一日较强。

对蛹的有利湿度,早期为70%,化蛹时为75%,过分的干燥,便引起不蜕皮的异常蛹,即蛹皮着色后,其胸部腹面逐渐凹陷,甚至腹部腹面全部凹陷,蛹体显著萎缩,最后不能羽化蜕皮而死。

蛹的呼吸以化蛹当时的呼吸量最大,每一公斤体重1小时呼二氧化碳量近1.1克,此后不断降低,至化蛾前,呼吸量又逐渐增加。

曾有人测定茧内二氧化碳含量在2.6—4.476之间,比空气中的含量0.04%高出好几倍,又曾测定裸蛹的氧化过程水平较茧内的蛹高,说明茧的作用不仅是保护蛹免受机械的损伤,且有限制体内代谢作用以及制约贮存物质的消耗作用,从而认为裸蛹羽化出的蛾,其蛾命较茧内的蛹为短。

蛾的羽化,顺应着昼夜明暗的自然规律,发蛾常在上午5一9时,蛹的光感受器被认为在头胸部,即头胸部12小时明暗交替与全体12小时明暗交替的羽化状态相似,光照度大约为12勒克司,其效果,春期发生在羽化前2日,夏期发生在羽化前3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