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3 16:53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清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狭长水体。瘦西湖最早的两段水体形成于隋代。宋元时期,与城壕连接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水系,成为扬州城的西护城河。瘦西湖水道沿用历代扬州城护城河,并经人工疏浚、凿通,最终在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形成一条连贯细长又富曲折变化的线形水体。瘦西湖是大运河的支流,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霸中原,在长江以北建造了一座新城—邗城。同时开挖了流经邗城之下的运河—邗沟,此时的瘦西湖所在地区已有可能形成了水体,但还不具备固定湖泊、河流形态。西汉初年,吴王刘濞扩大楚广陵城,今大明寺东边的护城河已经成型,该段水体的护城河是瘦西湖水系最初的发轫。此后汉晋广陵城都沿用了该段成果,这部分水体也一直存在。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竟陵王刘诞令人筑广陵城,造就了今瘦西湖小金山至大虹桥一段水体(护城河)成形。
隋代开始,扬州城向蜀冈下冲积平原扩张。隋炀帝时期,在蜀冈下,修筑了不完整的罗城,在罗城外缘开挖了护城河,并在罗城西北角开凿九曲池,引蜀冈山涧之水灌之,遂形成了平山堂至熙春台段的雏形。即自大明寺东蜀冈中峰和东峰之间的山涧南端开始,沿罗城西墙直向南,至少到达罗城的三洞西门南端,平山堂至熙春台段护城河基本形成一半。唐代时罗城南扩,在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代,蜀冈下罗城西城壕至少已经囊括了今瘦西湖景观内平山堂至熙春台段。最迟至盛唐年间,瘦西湖的最北段水体已经形成,瘦西湖水域的两条南北向的水道也已经先后构建。
宋朝时在五代末年基础上修建宋大城,整个宋朝扬州城由州城(大城)、堡城、夹城组成。宋大城东、南两面仍沿唐罗城旧垣,城外即运河,北护城河为今漕河,西垣临唐代罗城西部的九桥河。宋朝扬州夹城修成以后,宋三城护城河的用水量剧增,颇需一条沟通夹城、州城城壕与吴家砖桥一带水系的沟渠,向其提供水源。而沟通此段的沟渠便是今熙春台至小金山段水系,此段水系既有北来的平山堂坞水等,也有西来的廿四桥水等。据文献推测熙春台至小金山段水系连接今廿四桥与小虹桥的东西向河流的沟通时间始于南宋,最迟不晚于元初。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部下张德林率军攻占扬州城,截城西南隅,筑城守之。并在今冶春园附近斜向东南修筑了城墙,故今大虹桥南边的虹桥修禊至冶春园的护城河,于此时形成。至此,从隋炀帝时代起至元末的七百多年间,经过隋唐罗城、宋大城与夹城、明旧城的修筑,其城壕逐渐连为一体,次第构筑了北起平山堂坞,向南经熙春台,东转至法海桥到小金山,再南折抵大虹桥,稍南又转向东经老北门桥下,最后到达冶春园,一条绵延十多里的曲折水道,瘦西湖水系基本成型并承担了部分外护城河的功能。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筑扬州新城,东、南、西三面的城壕沿用旧制,而当时建城是为了抵挡来自东南方的倭寇,故未开凿北面的护城河。直到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凿打通了城北新城壕的水路,才使得扬州城的护城河水网全面贯通。于是,瘦西湖水系得以抵达天宁寺,往东直通运河,整条水系基本成型。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清政府又多次对河道进行了人工疏浚,遂形成为一条连贯细长又富曲折变化的线形水体。
瘦西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
瘦西湖是典型的小型浅水湖泊。瘦西湖上游源水来自京杭大运河、古运河,河道水质一般。瘦西湖一般水深1.5米,最大水深约2.5米,湖水淡绿色,呈中性反映,PH值为7.0;底质为灰色淤泥,松软,含有机质较多,且含沙量较大,经多年沉淀后,原瘦西湖湖底已存在较为明显的淤积情况。瘦西湖原河道淤泥堆积厚度普遍在0.5—1米,河道两侧坡地常年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湖区底部淤泥堆积。2020年12月11日,瘦西湖对湖区进行了为期近4个月的全面清淤疏浚,清淤后的瘦西湖主航道拓宽至12米。
瘦西湖属于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系,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支流。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水路交通的主要通道。京杭大运河自北京起,途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至杭州的运河,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近1800千米。瘦西湖所在的京杭大运河徐州蔺家坝至扬州段,建设了皂河、宿迁、刘老涧、泗阳、淮阴、淮安、邵伯和施桥等8座复线船闸和蔺家坝船闸,并对全河道进行了拓挖,该运河河段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
瘦西湖区域内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繁多。被子植物占绝大部分,双子叶物种最多。其中含15种以上共4科34属102种,科、属、种分别占整个植物系的6.2%,23.3%,35.3%,以灌木及小乔木为主,是乔灌木群落的主要构成部分;含10—14种共3科15属35种,其中科、属、种分别占整个植物系的4.6%,10.3%,12.1%,以裸子植物为主,乔木类占主导地位,忍冬科的以灌木类型栽植;含5—9种共8科20属50种,其中科、属、种分别占整个植物系的12.3%,13.7%,17.3%;含2—4种共28科55属80种,其中科、属、种分别占整个植物系的43.1%,37.7%,27.7%;仅含1种共21科21属21种,占整个植物系的32.3%,14.4%,7.3%。
瘦西湖鸟类实拍
瘦西湖的河道大体构成为:北段(九曲池至熙春台)为扬州唐罗城西的城濠一线而东,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治理开浚为莲花埂新河。南段(小金山至大虹桥通二道河一线)为扬州宋大城西的城濠,中段(莲花桥至小金山)为清雍正十年(1732年)知府尹会一、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先后主持开浚。历史上,明崇祯十年(1637年)、清乾隆十五年(1752年)、乾隆二十年(1757年)、乾隆二十六(1763年)年均相继开挑疏浚瘦西湖,遂形成现有基本河道地貌。
五亭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白塔塔身白色,又称观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亭式塔身、硕大的窣堵波和顶部的十三天相轮组成。
徐园,1915年建于原“桃花坞”旧址,是为纪念军阀徐宝山而建的祠园。园门如望日的满月,门额书“徐园”两字,一楷一草,别有风味,为吉亮工所书。
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长提春柳,堤长600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下令开挖南北大运河,河道开挖好了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后来人们便称柳树为杨柳。
万花会作为扬州历史上花的盛会,在宋朝就有记载。为再现历史盛景,传承花卉文化,自2008年起,瘦西湖景区承办中国花卉协会、扬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扬州万花会,以新建的万花园为载体,以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集花卉观赏、花与艺术、花与饮食、花与养生、花与民俗为一体,以展示扬州历史文化内蕴为出发点,让游人置身于诗化了的环境里,赏景、品花,尽情领略瘦西湖的秀美风光,深入了解扬州传统文化的精髓。连续举办九届的万花会已成为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花事盛会。
万花会期间(4月8日—5月8日)集中展示奇花异卉,扬州市花、国内名花、国际名花姿态各异,色彩缤纷,将万花园装点成花的海洋。
瘦西湖风景区每年于7月1日-8月31日举办“瘦西湖之夏”荷花节,为游客奉上“荷香诗韵入画来”的夏日花事。主要游览线布置近三百多个品种、一千二百多缸的荷花,熙春台、徐园、水云胜概、藕香桥、锦泉花屿景区陆上、湖中荷花次第开放。
扬州菊花栽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曾有“十里栽花算种田”的盛况。瘦西湖风景区连续多年举办菊花会(10月25日—11月25日),汇集展示4万多盆菊花,并有菊花组合花坛,造型各异,暗香浮动。
蜡梅盛开期在12月至翌年1月,梅花盛开期在1月至2月,瘦西湖梅花蜡梅展(1-2月)也在此期间开幕。小金山是瘦西湖上赏梅胜地,“梅岭春深”自古就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小金山附近蜡梅成片;静香书屋庭院内外遍植蜡梅与春梅,木雕罩格等室内陈设雕刻均为梅花纹饰。此处也是瘦西湖上最具特色的蜡梅观赏区;“湖上赏梅”的去处是洛春堂区域,这里依托地势,放眼望去犹如一片花海,是瘦西湖上的“梅林”。
202年1月,瘦西湖“虹桥修褉”文化活动以雅集展演的方式在虹桥举办。
9月-10月瘦西湖“非遗文化月”活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遗文化之美”为主题,通过展演、展示、体验互动相结合的新形式,与古老非遗技艺零距离,全面展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1757美食街坊,扬州美食新地标。南邻五亭桥、北望万花园,以地道老扬州小吃闻名,为游客提供上百种小吃。扬州特色小吃:子孙饼、鸡蛋火烧、韭菜盒子、油端子、藕粉圆子、锅贴等;扬州经典美食:蟹粉狮子头、文思豆腐羹、荠菜汤圆、扬州老鹅、蟹黄汤包等。
因清二十四景“白塔晴云”而得名的晴云轩美食广场紧邻五亭桥、白塔,其三面环水,犹如湖上蓬莱,现广场内有扬州土特产超市、淮扬小吃吧、风味餐厅和扬州面馆。小吃吧内有扬州包子,五香兰花干,小觉林麻花等传统名吃;风味餐厅内提供方便快捷的中西式套餐;古人曾赞道:“扬郡面馆,美甲天下”,爱吃面条的游客可在此品味特色鱼汤面。
1951年瘦西湖风景区经过全面修缮,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扬州市人民委员会初步制定了瘦西湖风景区的专项规划。1957年,正式命名为“瘦西湖公园”。1960年,在瘦西湖延安终止了具有扬州特色的碧桃、垂柳等植物。1988年底,先后对徐园、长春岭、莲性寺、莲花桥等景点全面整修,恢复凫庄、水云胜概、四桥烟雨楼、卷石洞天、西园曲水、白塔晴云及二十四桥景区等。同时,为了保证水体清澈,进行了瘦西湖改水工程,在茱萸湾建造了一座泵站,引运河和邵伯湖的水注入瘦西湖,以源头活水来推动湖水的更新。
瘦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的湖上园林群,瘦西湖以一湖碧水为主体景观,串并拥有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万花园、双峰云栈等名园胜迹。2010年,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14年6月22日,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的瘦西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2019年6月9日,瘦西湖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评为“最美运河地标”。
瘦西湖湖上园林以荷为主题,有以“荷”为主题的“荷浦熏风”一景,为扬州园林湖上二十四景之一。清朝戏曲作家李斗《扬州画舫录》载:荷浦熏风,在虹桥东岸,一名江园,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赐名净香园;在描绘“荷浦熏风”景观时云:“桥西为荷浦熏风,桥东为香海慈云,是地前湖后浦,湖种红荷花,植木为标以护之;浦种白荷花,筑土为堤以护之。”瘦西湖因地制宜地用“荷”造景,形成了以“荷”为主题的荷花胜景。另外,瘦西湖通常每年于7月1日—8月31日会举办“瘦西湖之夏”荷花节。
瘦西湖园林建筑具有典型的佛教文化特色,例如著名的瘦西湖白塔便是寺庙塔,为典型的喇嘛教寺院的塔制。瘦西湖的莲花桥俗称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桥上建五亭,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莲花桥构思精妙,把佛教的意象与建筑巧妙地结合起来。莲花桥从空中俯视,桥上的5座风亭就像5朵冉冉出水的莲花,所以故名莲花桥,与白塔形成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2023 年瘦西湖 “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于3月15日开启。在瘦西湖3.5公里的核心游览线上,倾情打造光影诗画夜游、交互场景体验、花车巡游、千灯夜市四大核心板块,以唐诗为魂,以光影为媒。300架无人机于瘦西湖上空组成梦幻光影矩阵,将上演科技与光影秀,空中巨幕与地面光影有机融合,交相辉映。
白天票最晚出园时间为19:30。
白天门票:100元/人(旺季:2-10月);60元/人(淡季:1、11、12月)
夜游门票:120元/人
【开放时间】8:30-17:00
【门票价格】旺季预定价20元,其他25元
【开放时间】8:30-17:00
【门票价格】旺季预定价25元,其他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