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11:02
蜀葵根,中药名。为锦葵科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 (Linn.) Cavan.的根。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排脓之功效。用于淋证,带下,痢疾,吐血,血崩,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烫伤烧伤。
根。
味甘、咸,性微寒。
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排脓。
用于淋证,带下,痢疾,吐血,血崩,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烫伤烧伤。
1、治赤白带下:蜀葵根15g,椿根白皮12g,鸡冠花根30g,煎服。或蜀葵花研细末,每次3g,每日2次,加白糖适量,米汤调服。
2、治热毒下痢:蜀葵花根15g,地锦草30g。煎服。(1-2方出自《安徽中草药》)
3、治肠痈:蜀葵根一钱,大黄一钱。水煎服。(《经验良方》蜀葵汤)
4、治血崩,吐血:棋盘花根100g。煨甜酒吃。(《贵州草药》)
5、治妇女倒经(经闭、鼻中流血):蜀葵根15-60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冬季挖取,刮去栓皮,洗净,切片,晒干。
蜀葵又名:菺、戎葵、胡葵、一丈红、白蜀葵、小蜀芪。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米,茎枝密被刺毛。叶近圆心形,直径6-16厘米,掌状5-7浅裂或波状棱角,裂片三角形或圆形,中裂片长约3厘米,宽4-6厘米,上面疏被星状柔毛,粗糙,下面被星状长硬毛或绒毛;叶柄长5-15厘米,被星状长硬毛;托叶卵形,长约8毫米,先端具3尖。花腋生,单生或近簇生,排列成总状花序式,具叶状苞片,花梗长约5毫米,果时延长至1-2.5厘米,被星状长硬毛;小苞片杯状,常6-7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10毫米,密被星状粗硬毛,基部合生;萼钟状,直径2-3厘米,5齿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长1.2-1.5厘米,密被星状粗硬毛;花大,直径6-10厘米,有红、紫、白、粉红、黄和黑紫等色,单瓣或重瓣,花瓣倒卵状三角形,长约4厘米,先端凹缺,基部狭,爪被长髯毛;雄蕊柱无毛,长约2厘米,花丝纤细,长约2毫米,花药黄色;花柱分枝多数,微被细毛。果盘状,直径约2厘米,被短柔毛,分果爿近圆形,多数,背部厚达1毫米,具纵槽。花期2-8月。
本种原产中国西南地区,现各地广泛栽培。
根圆锥形,略弯曲,长5-20cm,直径0.5-1cm;表面土黄色,栓皮易脱落。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纤维状,切面淡黄色或黄白色。气淡,味微甘。
根可作润滑剂,用于黏膜炎症,起保护、缓和刺激的作用。
用于治疗月经不调,泌尿道感染,带下,痢疾,崩漏,疮疡和水火烫伤等。
《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止痢。治刀伤,烧伤,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