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织炎

更新时间:2024-10-11 21:28

蜂窝织炎(cellulitis)是一种急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A族、B族、C族、G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等,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感染,炎症较重的时候可以波及到肌肉组织及深部的蜂窝组织,可能会引起广泛组织坏死,甚至引发脓毒症,进而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并预防蜂窝织炎,对于维护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分型

蜂窝织炎根据细菌种类与毒性、病人状况和感染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新生儿蜂窝织炎(新生儿皮下坏疽);口底、颌下蜂窝织炎等。

蜂窝织炎根据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蜂窝织炎和慢性蜂窝织炎。

根据发病部位的深浅可分为表浅蜂窝织炎和深部蜂窝织炎。

病因

蜂窝组织炎是皮下、筋膜下或深部结缔组织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通常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导致的。

诱发因素

割伤、骨折、烧伤、烫伤、湿疹、带状疱疹等各种类型的皮肤创伤,可导致皮肤的保护屏障被破坏,诱发蜂窝织炎

对于患有糖尿病、白血病或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人群,自身免疫力比较低下,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可能会诱发蜂窝织炎

既往接受过下肢静脉瘤和淋巴结清除术、脂肪吸引、放射治疗等,可能会你对淋巴结和血液的流动造成影响,也可能会诱发蜂窝织炎。

发病机制

蜂窝织炎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埃希菌或其他型链球菌,致病菌释放的溶血素、链激酶等物质,可加速感染扩散,引起广泛的组织坏死,严重的甚至引起坏死性筋膜炎、脓毒症等。

流行病学

好发于抵抗力较弱的婴幼儿及老年人,国内发病率在临床上没有确切的数值。

可在各个季节发生,但新生儿蜂窝织炎好发于冬季。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治疗不及时者或者抵抗力较差者,死亡率比较高。

症状

局部红、肿、热、痛、高热、头痛等

随着炎症迅速向四周扩散,局部皮温升高、肿胀会越来越重,疼痛加剧,皮肤发红,颜色加深,一般按压以后红色可消退,红肿的边界不清楚,触摸邻近病变位置的淋巴结常会有肿痛;严重时形成深部化脓和组织坏死,皮肤破溃流脓。常伴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部分患者可能会伴畏寒、发热。

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应前往儿科、皮肤科、普外科就诊。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红肿热痛等临床表现,结合全身中毒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如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沉增快、伤口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查到致病菌)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病原学培养及药敏试验、高通量病原学宏基因检测、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抗DNA酶B和ASO滴度试验、对病灶处的脓性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等。反复感染者注意监测血糖、免疫功能指标、T细胞亚群等变化。

相关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外,必要时需要进行超声X线片、CT检查等项目检查。另外,还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神志情况等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皮损的表现和分布的部位及进展情况。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变应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蜂窝织炎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医生通常会开具对致病菌敏感抗生素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过敏可选择万古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莫西沙星、TMP-SMX等,。对于疑有厌氧菌感染时,需要加用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如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等。可采用一些局部外用药物治疗,比如25%~50%硫酸镁、莫匹罗星软膏等。如有脚癣治疗脚癣,糖尿病患者加强血糖控制。

手术治疗

当感染进一步扩散,局部组织坏死,形成脓肿时,需要及时切开清创、引流。

物理治疗

抬高患肢。疾病后期,可以采用一些物理治疗,比如紫外线照射、超短波、红外线等,来促进机体恢复,改善微循环,减少水肿。另外,出现发热症状时,也可采用温水擦拭等物理方法降温。

中医治疗

蜂窝组织炎的治疗可以考虑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方法,常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也可以通过穴位针灸、中药外敷等方式进行治疗。

预后

治愈性

蜂窝织炎经及时治疗大多可以痊愈。

严重性

蜂窝织炎可出现发热、疼痛、活动受限等不适,多可影响到正常生活;如果感染扩散,炎症可能会蔓延至深部组织,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并发症

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预防

预防蜂窝织炎的关键在于多注意饮食、避免皮肤损伤、积极治疗基础性疾病等。具体情况如下:

发展史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蜂窝织炎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早期,由于对蜂窝织炎的发病机制了解不足,治疗方法相对单一,疗效比较有效。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进行药敏试验后,可以选择更适合的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的进展,有利于预后,提高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

研究进展

近年来,医学界对于蜂窝织炎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高通量病原学宏基因测序等新的检测技术有利于提高病原学的检出率,缩短诊断时间。通过更深入的了解其病理生理特征,新的抗菌药物的研发,可以更有效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同时,对于蜂窝织炎的预防工作也不容忽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