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

更新时间:2024-10-17 19:54

蝈蝈是直翅目螽斯科鸣螽属节肢动物,又名纺织娘。体形粗壮,中等偏大;身体呈扁或圆柱形,触角一般长于身体;体色通常为草绿或褐绿色;头大;前胸背板宽大,似马鞍形;侧板下缘和后缘镶以白边;前翅较短,仅到达腹部一半,翅端宽圆;后翅极小,呈翅芽状。寿命为一百天左右。

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翠绿,少数淡褐。触角发达60mm,复眼2只,单眼3只。前胸背板宽大,背板下缘有黄色边。胸部腹板各具1对锥状刺,后胸的刺最大。附式4-4-4, 1-3附节有垫,后足第一附节附垫分成2个叶片。后足胫节端距6个,背面2个,腹面4个,中间的2个小。后足腿节略比胫节稍长。

褐色,长6.0mm,宽1.6-2.0mm。卵壳坚硬。以卵在2-3cm土层越冬。

若虫共经5龄。

生活史:一年一代。

生活习性

卵:当年所产之卵全部在表土层越冬,翌年4月天气湿润,卵迅速膨大,长度增加44-58%,宽增加93-126%。孵化时卵壳破裂后,虫体在另一层膜内蠕动,最后膜破裂出土,历时约2小时。如天气干旱,卵期延长或隔年孵化。卵期244-669天。

若虫:若虫共蜕4次皮,蜕皮时头向下,足抓住附着物,头胸蜕裂线先开裂,依次前足、中足、后足、触角及腹部蜕出,历时约65分钟。后将蜕下的皮吃掉。

成虫: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经7—13天开始交配,历时30分钟左右,雄虫排出乳白色直径达10mm的粘性精托,并附着在雌性生殖器内外,便结束交配。这时雌虫腹部向前弯曲,并用口咬食精托,将精子挤入贮精囊中,不取食精托则不能产生受精卵。蝈蝈一生可进行多次交配。雌虫交配后13-20天开始产卵,产卵期很长,怀卵后体重可增加3倍左右。产卵时腹部向上提,产卵管垂直插入上内,产卵瓣上下错动,将卵产于土中,散产,产完卵后抽出产卵管,用力向后弹土封闭产卵孔,再继续产卵。白天产卵多于晚上,7月上旬产卵开始,高峰在8月,9月末结束。每头雌虫产卵200-444粒,每粒卵重14mg,雌雄成虫寿命近似,一般为80-90天。进入9月下旬成虫很快死亡。雄虫能发声,左翅基有音锉,呈弧形,高0.4mm,宽0.15mm,长5.43mm,每隔0.029mm生一横突。右翅基有一3.14×3.46mm鼓膜,边缘脉加厚,比一般翅脉加厚8倍左右,但薄膜只厚0.0286mm。发声时两翅斜竖起,来回摩擦而发出巨大声音,以招引异性。受惊扰时发出急促的声音,跳到植株下逃跑。

食性

杂食,但以捕食其它昆虫为主。在饥饿时能自相残杀,一般雌虫吃雄虫较多。由于它能捕食一些害虫,所以应合理捕捉利用。柞蚕区视为害虫。植物方面除取食各种绿色植物外,也取食窝头、米饭,豆腐、馒头、炸饼等。该虫天敌有白僵菌、红色寄生螨、螳螂,有时在捕食马蜂时有被蛰死的情况。它除做为欣赏昆虫饲养外,还可做为害虫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另外其卵营养成分很高,蛋白质含量达49.49%,可食炒其卵或油炸蝈蝈也是一道美味佳肴。

体色种类

中国蝈蝈的分布较广,从观赏的角度,对蝈蝈按体色分类,可分为绿蝈蝈、黑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异色蝈蝈。按产地来分类,可分为北蝈蝈与南蝈蝈两大类,北蝈蝈优于南蝈蝈。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冀蝈蝈、晋蝈蝈、鲁蝈蝈。京蝈蝈又叫燕蝈蝈。燕蝈蝈最有名的是安子沟的大山蝈蝈,以产黑色大铁蝈蝈著称。

翠蝈蝈

绿蝈蝈多生在平原、农田、花生地、豆地、玉米地、菜地等农作物区。绿蝈蝈讲究的是通体碧绿,不带丝毫杂色,在满目苍茫的严冬里,这种大翡翠绿蝈蝈更能显示自然之美,也格外耀目。在冬季时期,一般绿蝈蝈价超过黑蝈蝈,就是因为绿色比黑色好看,观赏价值更高。绿蝈蝈翅薄,一般叫声偏高,但鸣声没有黑蝈蝈那样响亮宽厚。

黑铁蝈蝈

黑铁蝈蝈又称铁皮蝈蝈,通体都是青黑色,像铁皮的颜色,故又称铁蝈蝈。主要生长在北京郊外的山区,又以西山为主。正宗黑蝈蝈个大,皮坚翅厚,通体青黑色,紫蓝脸,红牙,粉肚皮,白、黄,深褐翅,黄绿膀墙,褐色前翅背,前翅侧区斑黄绿色或黄色,黑青腿,棕须,黑眼或棕眼。体色随时间、年龄的增大而加深,直到全身黑亮似铁,鸣声强劲有力,响亮,宽厚。一虫鸣叫能盖过群虫的鸣声。一膀一膀地叫,沉着而稳重,有大将的风度。

山青蝈蝈

多大夏秋出现,生长在低山丘陵。灌木杂草间及干河谷、荒地、田野梯田之中,体色以灰绿为主,色淡且杂,头项腹腿之色也不怎么统一。山青蝈蝈肚色有绿、黄、白三种,是庄稼地里最常见的普通蝈蝈,不被爱虫者重视。

草白(糙白)蝈蝈

多在晚秋时出现,生长在山坡、丘陵、田边、地角、灌木杂草之中。通体色杂且淡,介于绿褐之间,似浅褐之间,似浅淡枯草灰白色,故名草白。天然草白蝈蝈因蜕皮较晚,故深秋长寿者较多,体质不错,皮实易养。

异色蝈蝈

蝈蝈体色最基本的是黑褐色与黄绿色,经过长期各地环境的影响与个体变异,又逐步衍生出了很罕见的中间色、过渡色,这就是奇特的异色蝈蝈。

红褐蝈蝈

生长在北方燕山山区,红头紫脸,紫红脖项(红前胸背板),褐红腹背,粉红肚皮,紫红腿,红须、金黄翅,前翅侧区(俗称膀墙),鲜绿色,布满翡翠绿斑,个头也较大,鸣声响亮,强劲有力,长寿耐干旱,体色极美,实为罕见。

金黄蝈蝈

生长在北方的太行山区,褐黄头,蓝脸红牙,褐黄脖项,黄腿黄肚黄须,金黄翅,惟膀墙(前翅侧区)翠绿,通体褐黄闪金光,鸣声宽厚低沉,苍劲有力,就像金色闪闪的盔甲在闪烁。这样的通体褐黄蝈蝈几十年也难遇一个,甚为稀罕。

蓝绿蝈蝈

采于河北固安大提及鲁北,它是由铁皮衍变而来的,其绿色特殊,通体呈蓝绿色,与一般绿蝈蝈体色有明显的不同。蓝绿头。个体肥大,鸣声响亮,调高音脆。蓝绿蝈蝈更是少见,纯正天蓝更是难得。

五色蝈蝈

生长在河北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坡地,是由褐黑山蝈蝈衍变而来的,体分为五种颜色,棕褐头,蓝脸红牙,红褐脖项,棕胸花腿绿肚皮,金黄前翅,绿膀墙(前翅侧区),深紫色腹背板,虫体身披五色,各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很是难得,虫体大色足,皮坚翅厚,鸣声响亮,雄浑有力。

白蝈蝈

选自晚秋北方的丘陵砂砾荒地,由草白蝈蝈衍变而成。体色很浅淡,微微带有灰褐淡绿之色,远看像白色、白项、白胸、白肚、灰白腿、只有翅膀呈淡棕色,淡绿膀墙(前翅侧区),银装素裹,个头中等,鸣声细脆而悠扬。

按地理位置分

蝈蝈在中国分布很广,按产地来分类,可分为北蝈蝈与南蝈蝈两大类,北蝈蝈优于南蝈蝈。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又名燕蝈蝈)、冀蝈蝈(易县西山北乡)、晋蝈蝈、鲁蝈蝈。生长在我国南方各省的统称为南蝈蝈。但个头较小,鸣声小而尖,体色不纯正。总体来说没有北蝈蝈个头大,皮实耐旱鸣声强劲有力!

京蝈蝈:又叫燕蝈蝈。主要指北京山区和郊区的蝈蝈,北京人爱讲究大山的蝈蝈。北京以产黑色大铁蝈蝈著称。

冀蝈蝈:河北山区,每年蝈蝈产量大。多为铁皮蝈蝈,紫蓝脸,红牙,粉肚皮膀大翅长蛤蟆音。 间或有少量草白蝈蝈与山青蝈蝈。河北省蝈蝈以保定市易县西山北乡的为主,名气最大。

鲁蝈蝈:主要指山东北部为主的地区,鲁蝈蝈又以绿蝈蝈为主,但头项部局部泛红褐色的边纹,但也有个头大点的。也有少量的草白和山青等中等身量的蝈蝈。

晋蝈蝈:山西作为主产小蝈蝈的地区,气候有些干旱,多产中小身量蝈蝈,以小个为主的山青、草白蝈蝈以及少量的铁蝈蝈。晋蝈蝈的优点皮实好养,皮粗翅厚,叫声响,但不美观罢了,尤其以宣化蝈蝈最为出名,它耐干旱,生命力特别强。

南蝈蝈:生长在中国南方各省的蝈蝈都统称为南蝈蝈。西南四川成都包括长江流域等地的蝈蝈个头较小,比札嘴略大,鸣声也小而尖。总的来说南蝈蝈没有北蝈蝈筋粗皮厚,皮实耐旱,鸣声也不如北蝈蝈那样强劲有力。在南方很难见到北方的大铁蝈蝈。

叫声与选膀

蝈蝈的叫声

雄蝈蝈叫声的是用两叶前翅摩擦发出醇美响亮的音色,这种声音作用于吸引异性、呼唤同性、惊叫敌人。雄蝈蝈的鸣器前翅在背区,前宽后窄而扁,前翅背呈黄褐色,前翅侧区多呈绿色,多翅脉网纹,翅背很厚,翅侧较薄。一般雄虫前翅长为14—18mm,也有少数的大翅者,长度可以达到20—30mm。雌虫前翅短,一般在6—8mm左右。雄虫前翅一般为左搭翅,即左翅盖于右翅之上。鸣叫发声时两前翅斜竖起,来回摩擦,从而发出巨大的音响。两翅愈发达(翅大且厚),摩擦就越强劲有力,叫声愈大。

蝈蝈选膀的要点

挑选优质的蝈蝈首先要选翅膀大且厚的。膀的背部还平面宽而长。膀的背部平面要平展,上边的左膀紧贴于下边的右膀。闭膀时不能有大的缝隙,要闭严盖紧。音锉与刮器应该突出些,翅脉要饱满。左上膀的右边膀翅要足以盖够搭足在下膀。右下膀的鼓腹(镜片)愈大愈好。高膀立膀,静止时候两膀要在蝈蝈的背上离开肚高高翘起来的为佳。膀墙愈宽愈大愈好,不论是黑蝈蝈还绿蝈蝈,膀墙均应为绿色者,真正的黑铁蝈蝈或金蝈蝈(雄)前翅膀的特点:翅蝈蝈膀墙应为黄色或浅黄绿色。

蝈蝈膀的点药技术

蝈蝈膀的叫声可以通过人工点药来改善,这是喂养鸣虫中一项古老传统的技术,也是欣赏鸣虫中的一种艺术。红色的点药是朱砂,绿色的是铜渣,其点药技术与点油葫芦、点蛐蛐的基本上相同。蝈蝈膀上点药的轻重、大小与位置是都很有讲究,可以根据蝈蝈的类型、大小、形状、厚薄来具体决定,酌情下药。一般情况下可分为三种:

1.把药点在膀根,左上膀红点弧形沟摩擦脉的后方,膀侧膀沟的里边;右下膀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上,即右膀鼓腹(镜片)与膀根中间的翅脉膀筋上,靠近镜片边缘的上方的背面,右膀下边为暗药。

2.药点在左右膀背区与侧区之间的左右两边纵向平行的两个膀沟中间,左右膀均为明药。

3.药点在左上膀背区后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在左上膀两个弧形膀沟中间最凸起的翅脉上为明药;左下膀药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即右膀鼓腹(镜片)边缘下侧向的翅脉筋上的背面,右膀的下方为暗药。点膀下暗药时要用特制的支子把蝈蝈的双膀都支起来,从膀下伸进点药。在当今的市场上,还有不少黑心商贩用502等各类透明液体当药点在蝈蝈的翅膀上,用来欺骗消费者。

蝈蝈如果在草丛里的声音再大些,它便比蝉更高一筹!

天敌

鸟类、螨类、鼠类、小昆虫(如蚂蚁、螳螂等),此外还有蜘蛛。

蝈蝈的病症有:白僵菌、红色寄生螨,天敌有螳螂,也有在捕食马蜂时有被蜇死的情形。蝈蝈在人工喂养的时候总是喂多水的瓜果会大肚、拉稀、甚至是脱肛而死。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南北温度变化很大。南方春夏暖的早,北方迟。南京首批“叫哥哥”在端午节就可以出现,称“夏叫”,鸣声弱,体小色淡。北方见蝈蝈成虫时间较晚,一般要到6月下旬或7月初才能听到“夏叫”,称早蝈蝈。这批蝈蝈对人工繁殖留子很有意义。立秋后10天新蜕的蝈蝈称“早叫”,个大体健,饲养好了可以越冬。人工繁育的蝈蝈可人为控制分批的羽化出来,在春节后蜕的热蝈蝈可以养到第二年的天然蝈蝈出现,这样一年四季都能听到蝈蝈叫声了。蝈蝈属于鸣虫,冬季也应采取保温措施。另外,对于蝈蝈来讲,温度在25-36度之间时,蝈蝈最为活跃,通常会大声放歌。只要温度低于25度,就容易感冒。表现为:食欲不振,不吃东西,最终死亡。

蝈蝈一旦出现感冒,可以尝试喂食阿司匹林。但也许效果不好,那我们就防患于未然吧,给它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还要让他多晒太阳,增强抵抗力,也有助于其鸣叫和增长寿命。

此外,饮食上注意不能太油腻。因为蝈蝈能吃的东西很多,连面包虫之类的油脂大的食物也包括在内。但吃太多的油腻东西,容易上火。可以喂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胡萝卜、白菜等,或者是花生米之类的干果都很适合蝈蝈。另外,还可以经常用储存的蚂蚱之类的昆虫喂蝈蝈,用来增强蝈蝈的体质。

捕捉方法

蝈蝈的捕捉有白天和夜间两种,白天名优虫多但捕获量小,夜间的虫糙但捕获量很大!上品佳虫的鸣声为单数!

分辨蝈蝈的老嫩秘诀

1、看肚皮;2、看头部;3、看体色;4、看吃食;5、看须爪;6、看行动速度。

自然繁殖

在野外自然界中,若虫共要蜕6次皮。蜕皮时头向下,足抓住附着物,头胸蜕裂线先开裂,再是前足、中足、后足、触角及腹部蜕出,历时约65分钟,最后将蜕下的皮吃掉。

在野外的天然蝈蝈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经1—2周开始交配,历时30分钟左右,直至雄虫排出乳白色直径达10mm的粘性精托,并附着雌虫生殖器内外,才算结束了交配。这时雌虫腹部向前弯曲,并用口咬食精托,将精子挤入贮精囊中,不取食精托则不能产生受精卵。蝈蝈一生可以进行多次交配。雌虫交配后2—3周就开始产卵,产卵期很长,怀卵后体重可增加3倍左右。产卵时腹部向上提,产卵管垂直的插入土内,产卵瓣上下蠕动,将卵分批分散的产于土中。产完一批卵后抽出产卵管,用力向后弹土,封闭住产卵孔,再继续产卵。白天产卵比晚上多,7月上旬开始产卵,高峰期在8月,9月末或10月上旬结束。每头雌虫产卵300—440粒,每粒卵重14mg。1000只母蝈蝈理论可以产300000—400000(30万至40万)枚卵是非常的惊人的!雌雄成虫寿命近似,一般却为80—90天。进入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成虫就死亡了。

1年繁殖1代,以卵在土中过冬,成虫或若虫嬉戏栖息于谷物田间或灌木丛中。喜食豆科植物的嫩茎与嫩果实。虽是害虫,但人们喜饲养,供作玩物听其鸣叫。

蝈蝈属于螽斯科。螽斯科鸣虫一般共同的特征一般有:身体呈扁圆柱状。头部较小,颜面倾斜或垂直。头部有复眼1对。在复眼内侧有丝状触角一对,细长,一般明显长于体躯。单眼2—3个。口器为咀嚼式,由上唇、上下颚各1对、下唇及舌等部分组成。上颚即大牙特别发达,粗壮坚硬,内缘常呈锯齿状。牙尖黑色,牙的前半部多为红色或紫红色,牙根色淡。胸部背面有发达的前胸背板,形状多变。侧片发达,有些种类在侧片和前胸背板后缘相交处形成肩凹陷。前胸腹板平坦或具有刺状突起。有些种类前翅和后翅较为发达,但也有些是前后翅强烈缩短或完全无翅。足3足,跗节由4节组成,在最后一节的顶端有爪1对。后足股节十分发达;前足胫节基部有开口式或闭口式听器。腹部通常有背板10块、腹板8(雌性)或9(雄性)块,在最后一节背板构成下生殖板,形状多变,有时还有附属突出的部分。雌性的产卵管比较长,呈剑状或镰状形。螽斯科的鸣虫的前翅均具有发音器——音锉和刮器。直翅目螽斯科鸣虫均属渐变态,经历产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态,以卵越冬,大多产卵于树上或土中,一般一年一代,也有以若虫或成虫越冬的。植食性、肉食性与杂食性均有。

养殖技术

养殖蝈蝈的场地建造

1、棚养:棚养包括大棚、拱棚和土暖棚等,初养蝈蝈可选用拱棚,建造和管理比较容易和方便。蝈蝈喜欢生长在背风向阳高燥之处,建棚时应避开地势低洼潮湿和风口处,选好地形地块后,先种上黄豆或小麦,以备蝈蝈自由采食,等黄豆或小麦齐苗后再扣棚,根据走向选3—4m的竹片,把竹片插入土内20cm左右,竹片的上部和下面的两端都要用木棍或竹竿扎牢,风大的地方最好加立柱,拱棚成形后,罩上沙窗布,以防蝈蝈逃跑和天敌的侵害,沙窗的目数以小蝈蝈钻不出为好。

2、室内养殖:室内养殖占地面积小,管理方便,不受气候条件所影响,可用水泥和砖建成高80cm左右,宽以木板或水泥板的长度为准,间隔或通长均可,一般为三层最好,低了浪费空间,高了不容易管理。每层板上面放一层10cm厚的沙土(沙土的比例为1:1),以备蝈蝈日后产卵,然后用铁网或沙窗布固定到板的上面,形成一个多层立体式的蝈蝈养殖地。

3、引种、交配和产卵

引种可从养殖场或市场购买成品蝈蝈或受精卵,也可野外捕捉,但要选好所养的品种,引种后养殖时公母搭配应为1:1为宜,搭配不当为争偶会发生撕咬造成伤害。公烟蝈的鸣叫是为了吸引母蝈烟,当母蝈蝈听到公蝈蝈的叫声后,会慢慢顺着公蝈蝈的声音爬到公蝈蝈的背上,然后进行交尾,在这段时间内,公蝈蝈要把体内两侧精巢内的精泡排出体外,精泡为白色共两粒,大小如黄豆粒一般,交配过程中,母蝈蝈会把公蝈蝈的两粒精泡分别吸入体内两侧的卵包内进行受精,食物充分的情况下,一只母蝈蝈一年最多可产300粒左右的卵。母蝈蝈产卵时用尾部的产卵针一点点钻入土内,并且从不同角度来钻,力求把洞钻大,然后将卵产入洞后即用周围的土埋好。一般当年8月份以前产的卵,在自然环境下第二年夏季可出土成虫,8月份后产的卵一般在第三年夏天才能出土成虫。人工养殖时要及时挖土将卵捡出,妥善保存,最好在冰箱冷藏室内存放。

4、人工孵化和管理

孵化时找一平底容器,大小可根据卵的多少而定,底部放上Scm厚的细沙,然后撒上一层种卵,种卵最好不要重叠,在种卵的上面再盖上3cm厚的细沙,沙的厚度不可超过5cm,否则小蝈蝈不易出土,然后喷水,一次性喷透,以底不见水为好,喷水后便可高温孵化,温度在25—35℃以内,每天应定时喷水,以防干燥。这样的高温大约需要40天,这期间一直保持不低于25℃的温度,这叫高温暖籽。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一年孵不出蝈蝈来,还必须低温盟动,将经过高温后的卵收集后直接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这样保持1个月的时间便会有大批卵盟动,最初看到的是眼睛,眼睛最先出现在卵的下方,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慢慢的往上方的头部移动,卵粒也随之变粗,这时候可进行第二次孵化,将盟动后的卵放在25—30℃左右的温室内约so天的时间便可孵出蝈蝈了。

人工辅助取卵和孵育

1、取卵:

(1)产卵基的准备:蝈蝈产卵于土中,产卵基就是为蝈蝈准备的“产床”方法是准备好广口、较矮的瓦盆若干个(也可以大花盆、搪瓷盆代替),夏天放烈口下暴晒几天,或放在开水中煮沸,目的是杀死上面的细菌,起到消毒作用、将用箩筛过的细沙放在铁锅中高温炒过,以杀死沙中的细菌和有害虫卵。将细沙上用箩筛过后,放烈口下暴晒几天,消毒后的细沙和沙上按1:1的比例掺和均匀后辅入瓦盆中,厚6-7厘米,用手压实,然后往瓦盆中喷水,使沙上保持一定的潮湿度,不要湿度过高,太湿对产卵不利。

(2)人工辅助取卵:

选择大而健壮的雌雄蝈蝈放入瓦盆中,盆上覆盖纱罩,雌雄虫比例为2:1或3:1,即2、3只雌虫配1只雄虫、盆中蝈蝈的总数不可过多,如拥挤不堪则对交配不利〔每口及时供食,雌雄相见,雄虫便振翅高歌“弹琴”,雌虫会以情相报很快交配交配后约两周,雌虫就开始产卵,7月中旬以前产的卵当年可孵出若虫,7月中旬后产的卵当年很难孵出若虫,可以留待下年孵育、6月底到产地引进的帼帼种,一次如引进两三百只雌虫,再配100余只雄虫,可产卵数万粒。

(3)筛卵和布卵:

蝈蝈产卵后,将瓦盆中的沙上轻轻打碎,用箩将卵筛出,用清水淘净晾干,然后准备布卵,选择高15厘米、口径为20-25厘米的瓦盆重新放消毒过的沙上,上与沙的比例仍按1:1即可,也可只用细沙上,厚5-6厘米,将虫卵均匀地撒在上上,使卵粒一粒一粒均匀排开,不要叠压,然后用细沙上覆于卵上,覆上厚4-5厘米,然后往覆上上喷水,上的相对湿度为70%左右,最后用布蒙住盆II,用绳扎紧。

2、人工孵育:

(1)卵的人工孵育:

将布好卵的瓦盆放在日光下照晒,即“长眠”,使上温保持在30℃左右。一般在7、8月份阳光过强时要以物遮阳,防止上温过高。每天要及时往盆中喷水,保持盆上湿润白天可受热10余小时,晚间气温低于22℃时,要将卵盆移入暖房继续加温,白天保持在30℃,夜间保持在25℃一个月以后,中部两侧出现一对黑色眼点,两个月后,卵明显膨胀变粗,眼逐渐移向卵的一端,两个眼点的距离也随之缩小、眼点的一端将发育为头部,另一端由黄褐色逐渐变绿,这一端是若虫的尾部〔两个半月后,发育较快的卵已全部变成绿色,若虫背部的横腹节及六足已隐约可见。

(2)出孵:当蝈蝈的胚胎发育完全成熟以后,若虫就会破壳而出。若虫在出壳前会在卵内轻轻蠕动,此时卵壳已变得很薄很软,在若虫不断蠕动下,有气孔的一端会被冲破、若虫先挤出头部,再伸出前肢,卵壳便像脱裙子一样被蜕至虫体后面、刚出壳的若虫为翠绿色,出上的幼虫稍作休息,开始爬来爬去,这时可以将若虫移至养虫笼中,分笼饲养。将新孵出的若虫移入养虫笼中时,要用鹅或鸽子翅上的长羽毛绑上竹签做成的羽刷,将盆斜对着养虫笼的口,将若虫轻轻扫入笼中,然后盖好笼。

若虫的饲养管理

1、饲养前的准备

首先要准备好养虫笼和扎盘,用高锰酸钾药液浸泡消毒后再用清水冲净药液,保证清洁无菌后备用。养虫房地而、墙壁、门窗和屋顶等要用高锰酸钾和火焰喷雾器消毒备用。养虫房的加温设施消毒后安装好备用,预计蝈蝈该出孵的时间,提前加温使养虫房内温湿度达到出孵若虫的要求。

2、温湿度与通风管理

新孵出的蝈蝈若虫对温度要求很严格。温度控制在28℃左右,不宜过高。三龄以上的若虫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增强,一般掌握在25280C,温度高一些,蜕皮间隔较短,发育较快,但体质不甚健壮,温度低一些蜕皮间隔期长,发育稍慢,抗寒能力强,体质健壮,即所谓“热蜕”和“冷蜕”。应选择“冷蜕”管理。屋夜温度变化要尽量大一些,可掌握在5℃左右。蝈蝈若虫喜干燥,除了为降温可少量喷水之外,一般不必喷水。蝈蝈若虫怕闷热,要配合暖房降温,定时打开窗户通风,选在每天中午前后温度最高时开窗通风。在室内温度没有降到最低限时,通风时间尽量延长。暖房内空气要努力达到清新,防比烟、酒、香料、化妆品等异味侵入,以防比对若虫造成影响。

3、饲料和喂食

喂养蝈蝈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黄豆(或青豆)、羊肝、胡萝卜。黄豆含植物蛋白质很高,每百克中含36g以上,羊肝的维生素A含量很高,胡萝卜除营养齐全外,其中的粗纤维有极好的利便作用,对若虫是不可缺少的。以黄豆两份,胡萝卜两份,羊肝一份,干酵母一小袋的比例配合,用绞肉机绞成泥状。喂食时以新鲜的菜叶切成块状,将绞好的饲料涂在上面,置于罐中,一罐中可多放几块,上下都有,使若虫均可食到。因为若虫食量小,每块上不要涂得太厚,以免造成浪费。每天的食料都要保持新鲜,现做现喂,不要喂隔日食,喂食要定时,1d1次即可,2次更好。

蝈蝈历史文化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螽斯”,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聒聒”的称呼,“聒聒”和“蝈蝈”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聒聒”和“蝈蝈”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就开了崇拜蝈蝈的先河。古文中禹就是“虫”。《玉篇(虫部)》中讲,“禹虫也”。《尔雅(释虫)》曰:“国貉,蚃虫”。郝懿行义疏:“蚃虫即虫蚃,蚃犹响也,言之声响也”。《尔雅》说得明白,禹虫叫“国貉”,又带响声,必今之蝈蝈。大禹是以禹虫——蝈蝈来命名的。于是禹虫便成了大禹氏族之图腾。所以后世就以禹虫的习性来崇拜,祭祀大禹。《荀子》记载有所谓“禹跳”,扬雄《法言》说:“巫步多禹”,都是说后人祭祀禹时跳的舞蹈好多都是蝈蝈那样的跳步。三千年前《诗经》中相传为周公旦所作的《七月》以及民歌《草虫》,《螽斯》等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蝈蝈的文字。其代表作《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节奏欢快,展现了一个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整篇文字都在颂扬蝈蝈的种族兴旺。是生产力低下时对生命繁衍的企盼,是一首祝人多生子女的喜庆民歌。由此而产生的成语“螽斯衍庆”便成了喜贺子孙满堂的吉祥语。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一曰“千婴”,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从康熙,乾隆直到宣统,许多皇帝都喜欢蝈蝈,乾隆游西山,听到满山蝈鸣,即兴赋诗,曰:“……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末代皇帝宣统与蝈蝈的情缘更是带有浓重的神奇色彩。电影《末代皇帝》中有这样的情节:1908年,年仅三岁的宣统在举行登极大典,宣统在“皇上万岁万万岁”的高呼声中茫然不知所措,直直的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当宣统发现了大臣陈宝琛身上的蝈蝈才露出天真的笑容。宣统把蝈蝈藏在金銮宝殿的座位上面。五十九年后的1967 年,当年的宣统身穿中山服,以平民的身份又出现在太和殿,为了证明自己曾是太和殿的主人,在红卫兵面前从宝座上掏出他藏的那只布满灰尘的,精致古朴的蝈蝈笼子。五十九年了,蝈蝈依然健在。而且,这只老蝈蝈爬出来,伸了伸腰,动了动翅膀,又发出清脆的鸣叫声。虽然这神来之笔只是作家精心描述的艺术真实,但由此可见清廷蝈蝈热的生活真实。这是中国独有的源远流长的蝈蝈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至今仍在延续。每当夏季来临,农民们把成千上万只蝈蝈运到城市,在一片悦耳的鸣叫声中出售。夏蝈蝈是野生的,一只几元钱而已。冬蝈蝈是人工孵化的,几十元一只。品像极好的身价也很昂贵。2005年冬蝈蝈的极品单价已突破千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