蝜蝂之死

更新时间:2023-12-09 09:54

《蝜蝂之死》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汉语拼音为fù bǎn zhī sǐ,通过蝜蝂之死来讽刺那些一错再错,就是要往绝路上走的愚蠢的人。文章虽然短小,但却像一面明镜,映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作品原文

蝜蝂①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②持取,卬(áng)③其首负之。背益重,虽困剧④不止也。其背甚涩⑤,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⑦。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其又好上高⑧,极其力不已。终坠地而死。

今世之嗜取者⑨,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⑩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⑪而踬也,黜弃⑫之,迁徙⑬之,亦以病⑭矣。苟能起,又不艾(yì)⑮,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柳宗元(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译文

注释

1.蝜蝂(fù bǎn):一种黑颜色擅长背负的小虫。

2.辄:就。

3.卬(áng):通“昂”,抬头向上。

4.困剧:非常劳累;疲乏至极。

5.涩:不光滑

6.踬仆(zhì 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仆,向前倒下,跌倒。

7.负:作动词,背着。

8.上缘:往高处爬。

9. 嗜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

10.累:负担。

11.怠:通“殆”,危险。

12.黜弃:罢官。

13.迁徙:这里指贬诉、放逐。

14.病:疲惫。

15.艾:停止,悔改。

16.益:更加。

17.卒:终于。

18.缘:爬。

19.已:停。

20.苟:苟且。

21.故;原来。

译文

蝜蝂(fù bǎn)是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疲惫到极点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蝜蝂)如果能爬行,又像早先一样抓取东西。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直到(从高处)摔下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作品鉴赏

理解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蝜蝂言事,讽刺某些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文章虽然短小,但却像一面明镜,映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情景如同目睹;文章叙事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

寓意

讽刺了那些一错再错,就是要往绝路上走的愚蠢的人。

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看到什么东西都想得到,那么身上的负荷就会越来越重,行走就会越来越艰难,一旦超出自身的承受能力,不但前进不了半步,还会被负荷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无法再前进。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既要有所索取又要有所放弃,有些人一错再错,就是要往绝路上走,多么像蝜蝂啊!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