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

更新时间:2023-12-27 18:01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是北宋词人张先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记录了一位歌舞女子脱离风尘、受到善待的经历,抒发了她在主人外出时的惜别之情。全词将咏柳与写人熔于一炉,通过叙写伊人风尘中横被攀折之苦,移入人家后有所改变而仍有不满一事,塑造出一个浑然一体的动人形象,展示出一段曲折哀惋的特殊情事。将旷怨之情融入柳寄离情的境界中来表现,表情达意极为含蓄,妙用比兴,浑然一体,含蓄隽永,韵味悠长。

作品原文

蝶恋花①

移得绿杨栽后院②。学舞宫腰③,二月青犹短④。不比灞陵多送远⑤,残丝乱絮东西岸⑥。

几叶小眉寒不展⑦。莫唱《阳关》⑧,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⑨,条条尽是离人怨⑩。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蝶恋花:词牌名,即《鹊踏枝》。此名取自梁·简文帝《东飞伯劳歌》:“翻阶蛱蝶恋花情”。

②绿杨:绿柳。

③宫腰:即楚腰,纤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后世即以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

④青犹短:指杨柳鹅黄初现,而绿尚不足。

⑤灞(bà)陵:地名,本作‘‘霸陵”,汉文帝陵墓,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附近有霸桥,为古人折柳送别处。

⑥残丝:折断的柳枝。乱絮:散乱的柳絮。

⑦小眉:喻杨柳初生的嫩叶。

⑧阳关:即《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曲调名。唐、宋时的送别歌曲。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以此诗入乐,作为送别之曲。阳关,古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⑨分付:付托。

⑩条条:指柳条。

白话译文

从外面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它在初春二月枝干尚短,也着舞动自己纤细的腰肢。不像那灞陵边上的柳树,因为人们折柳送别而残丝乱絮地被人抛弃在东西岸边。

几片眉毛一样的小叶因春寒而皱巴巴的。不要唱《阳关曲》了,还没唱它就因为别离而断肠了。告诉春天休要细看它了,它的一根根枝条都展现出与恋人分别的哀怨。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熙宁七年(1074年),词人八十五岁,当时文坛盛传词人晚年纳妾,原来词人曾在歌舞厅认识了一位叫“绿杨”的歌妓,她体形苗条,舞姿优美,词人便出钱将她买回家中,称她为“六娘子”。绿杨进了张府后,词人对其宠爱有加,便冷落了其他妻妾,其他妻妾们一合计,乘词人不在家,将绿杨赶出了张府。众怒难犯,词人只能默认,唯一能做的就是写下这首词,托人送给绿杨,以表达惓惓之意。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写从外间移来了一株小小杨柳,将它栽种后院,从此它就脱离了横遭攀折飘零之苦,言下之意颇为自得。杨柳垂条轻盈袅娜,诗词中常与美人纤腰互为比喻。此处“学舞宫腰”就将杨柳拟人化,开篇便宛然有一个歌女兼舞女的形象。“学舞”云云,可见其年尚小,不特“二月青犹短”的形容而然。这样,移柳之事似乎暗示着一个小歌女脱离风尘,进了人家宅院,于是境遇大变:“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灞陵自汉唐以来均为折柳送别之地,“残丝乱絮”抛置之多,不言自明。这二句暗示歌女脱离为人随意作践的境地,有了一个好心的主人扶持。

下片词意忽生转折。“寒不展”的叶儿,是皱眉的样子,看得出是情绪低落。以杨柳嫩叶比美人之眉,仍是继续前面的拟人,连下句依旧是描述那年少歌女的样貌。“莫唱《阳关》”,这一句点出离愁别绪,因为《阳关》乃是送别曲,而自然是与上文中的好心人离别了。主人将外出,故伊人依依难舍。“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杨柳枝词》)可见“真个肠先断”中的“肠”与“眉”均是借喻柳。末二句则是更清楚地说明了肠断的缘由,兼寄词人的感慨,其中代用了唐人雍陶《题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的名句,似乎那柳丝也不是柳丝,条条尽是离人怨苦之具象了。

此词将人柳合一,若粘若脱,畅而不拘,收放随心,末句点明题意,尤贵于深有寄托。将柳叶、柳枝比作纤腰、美目、愁肠,这在词人之前便已有之,然而妙于运用,以此造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人物,展示出一段曲折哀婉的特殊情事,则是独创。词先写佳人于坊间饱受折磨,移入人家后有所改变,但仍有不美满者。词人将此种旷怨之情融入柳寄离情的比兴境界中来表现,确是别有一番风味。

名家点评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此词将咏柳写人打成一片,若粘若脱,畅而不拘,收纵自如,结句点醒题意,尤贵于深有寄托。将柳叶、柳枝比作纤腰、美目或愁肠,都不是词人的发明。然而妙于运用,以此造成一个浑成完整的动人形象,展示出一段曲折哀惋的特殊情事,则是他的独创。词先写伊人在风尘中横被攀折之苦,移入人家后有所改变,但仍有不美满者。词人将此种旷怨之情融入柳寄离情的比兴境界中来表现,就特别含蓄耐味。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小鸥:这是一首咏物抒情的作品。传统诗词中柳常与别情相联系。词人把咏柳与写别情融于一体,赋予柳以人的情感。亦真亦幻,即物即人:后庭柳树,似后宫美人般翩翩舞动,虽不象灞陵之柳被人攀折赠别,但它仍不免为离别而愁眉不展,肠断伤心,那一条条柳丝实际上是离人的一缕缕愁怨。词人似在咏柳又似写别情,别情又通过柳的命运、情感来表达,构思奇崛。

词人简介

张先(990年—1078年),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1078年)卒,年八十九。晚年来往于杭州、吴兴间,垂钓为乐,过着优游生活。所作诗格调清新,尤长于词。其词多写诗酒生涯,及男女之情,语言工巧,风格含蓄,韵味隽永。喜作慢词,对词的形式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