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髻

更新时间:2024-04-23 08:51

螺髻为形似螺壳的发髻。

发展历程

晋朝时期,《古今注·鱼虫》记载:“童子结发,亦为螺髻,亦谓其形似螺壳。”(儿童结发也叫螺髻,因为形似螺壳而得名。)

唐朝时期,《绣阿弥陀佛赞》记载:“金身螺髻,玉毫绀目。” 《太湖诗·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昆仑儿》记载:“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棉裘”

宋朝时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下水船》记载:“上客骊驹至,鹦唤银屏,睡起困倚妆台,盈盈正解螺髻。”

清朝时期,《聊斋志异·画壁》记载:“共视拈花人,螺髻翘然,不复垂髻矣。”

发式特征

螺髻亦属高髻类发髻之一,形似螺状, 本为佛顶之髻(据说原为佛祖释迦摩尼形像的发髻形式), 是指顶中梳单螺髻而言, 唐代昆仑奴也是梳这种髻式。这种发式俯卧于头顶,有似古代龙盘髻,大有安闲、欲睡之意,。

除佛顶之螺髻形外,螺髻还有单螺髻、双螺髻。单螺髻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北次间之雕饰中有呈现,唐代仕女画亦多见之。双螺髻以乾陵壁画中的《宫女图》的宫女头饰为代表,因其清晰秀雅,颇能入画,为古代仕女所好。

梳妆方式

螺髻的梳妆方式为盘叠式

单螺髻梳编法:将发分股集结于顶,盘叠如螺,饰以步摇,使稳定的发式增加动感。唐美人多丰腴敦厚,配上尖顶螺髻,更显婀娜稳艳。

双螺髻梳编法:将发分股集结,再拢合成两股,分别盘结双叠于头之两顶角,亦名“双角”,结束丝绦并披垂绥带,端庄尔雅,很助美姿。

史料索引

文化特色

河南省鹤壁市大伾山东山腰天宁寺大佛楼内的摩崖大佛,其开凿于后赵,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佛像头顶做螺髻,面相丰满,方颐,下颏略宽,属早期佛像的梯形脸。四川省的乐山大佛,其造像为弥勒佛,大佛的螺髻与头部浑然一体,螺髻是单独做好,再镶嵌到头顶的,共有1051个,分为18层,其中第4、9、18层各有一条排水沟,起到隐蔽的排水效果。四川省安岳卧佛院的大卧佛,系释迦摩尼佛雕像,其造像背北面南,头蓄高螺髻,戴绽花耳环,头垫荷花枕,身着袈裟,身体修长,嘴角微微上翘,略带微笑。山东省济南神通寺有跏趺坐佛一尊,高约1.78米,头作螺髻,外套对襟而敷搭双肩式的袈裟,腰间衣带作小结。四川省仁寿县高家大佛造像为弥勒佛,外貌清晰,面型丰满,嘴微闭,目微启,眉似弯月,慈眉善目,平视东方,神态安详,发成螺髻,线条流畅。四川广元千佛崖牟尼阁的佛像头有高肉髻,发式为螺髻,发际线压至前额,眉眼平直,面相丰圆,项后有圆形头光,头上有锥形华盖,双臂衣纹阴线刻,密集流畅,局部采用贴泥条式。

西藏阿里托林寺的殿内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像,高螺髻圆面大耳,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

陕西省咸阳市的乾陵壁画于1960年出土,其中的《宫女图》中侍女的发式有高髻、单刀髻、单螺髻、双螺髻。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黑陶昆仑奴俑,高24.5厘米,身材短小,头部扭向一侧,皮肤黝黑,发式为螺髻,穿窄袖右衽衣,腰系丝绳,双足外撇,为唐人所称的昆仑奴形象。

螺髻山在四川省西昌市西南郊,主峰海拔4359米,因主峰形似青螺,宛若玉髻,而得此美名。

发髻评价

《北齐校卫图》中的侍女所梳的发式名为双螺髻,此发式亦是取材于自然生活当中,因形似螺形,固名双螺髻。天真、新奇的发式传达出此阶层女性朴实的精神。充满生机活力的简洁发髻,从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对自然之美无限的追求。(高强《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式的美感》评)

轶事典故

螺髻的流行据说与北朝崇尚佛教有关,传说佛发多为绀青色.长一丈二,向右萦绕,作成螺形,因而女子们纷纷效仿,不少人把头发梳成各种螺髻,这种发式至唐代尤为盛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