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6 18:04
血小板聚集仪是临床实验室常见的用于血小板聚集程度检测的医疗器械。它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监测、出血性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和对血栓性疾病的监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62年,Born首先应用了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该方法通过诱导剂与血小板膜受体之间相互作用激活血小板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结合,介导血小板聚集。该方法一直被使用,且仍是临床和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其后又出现了全血血小板聚集仪。它利用血小板聚集在电极上从而引起电阻抗或电流改变的方法来检测样本中血小板聚集的变化。
1994年,国外出现了一种新型血小板聚集仪,采用了激光光散射粒子技术测定血小板的方法。
随着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广泛应用,使血小板聚集的检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常规血小板功能测定法相比具有高重复性、高敏感性和需血量少的优点。但流式细胞仪价格昂贵,仪器操作复杂,且不能动态分析血小板聚集的过程。虽存在不足,但仍是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突破性进步。
近年来,临床和研究中使用一种通过连续检测血凝块形成时的黏弹性,来测定体外凝血剂血小板活化功能的仪器。通过分析黏弹性变化曲线各时相的变化率、变化幅度等指标来评估和检测血小板活化功能。
血小板聚集仪通常由液路模块、样品处理模块、检测模块、计算机系统等组成。用于分析血液样本中血小板聚集率等相关功能参数。常用的原理方法有:
1. 比浊法:在特定的连续搅拌条件下,于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加入诱导剂,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PRP的浊度及透光度就会发生相应变化。当血小板完全聚集后,透光度趋于恒定。光电探测器可以接收到血小板聚集反应过程中透光度连续变化的电信号,转化成血小板聚集曲线,根据曲线即可计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
2. 剪切诱导聚集法:采用旋转式椎板流体测定仪,通过圆锥的旋转产生剪切力,从而引起血小板聚集,引起PRP透光度的变化,其信号处理方式与比浊法类似,由仪器绘制成聚集曲线。
3. 全血电阻抗法:可对全血或富含血小板血浆进行测定。该方法是在血小板聚集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对铂电极及诱导剂,血小板在诱导剂作用下会发生聚集反应,血小板聚集块可覆盖于铂电极表面引起电阻变化,经计算机处理绘制出血小板聚集曲线。
4. 流式细胞术:体外以ADP活化全血或PRP使血小板聚集,再以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活化血小板,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在适当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被特殊染色细胞发射出一定量的荧光脉冲信号。探测器收集每个细胞的荧光信号和光散射进行分析。以单个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衡量血小板聚集率的大小。
5. 黏弹性法:通过连续检测体外血液样本形成血凝块时的黏弹性,描记血凝块形成时的黏弹性变化曲线,通过分析曲线在各时相的变化率、变化幅度等参数,来评估和分析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活化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1. 光学法血小板聚集仪:以光电信号变化来检测血小板聚集或活化的仪器。种类较多,包括比浊法、剪切诱导血小板聚集法、散射粒子检测法、发色底物/发光物聚集法、流式细胞术。
2. 阻抗法血小板聚集仪:以浸入血液样本中的丝状电极之间的阻抗或电流变化来检测血小板聚集。
3. 黏弹性检测仪:此类仪器通常采用机械电子测力方式,连续描记血液样本凝固过程中样本黏性和弹性的变化曲线,以曲线的变化率或幅度等参数来评估和检测血小板活化功能的仪器。
1. 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
2. 血小板功能异常的诊断。
3. 血栓性疾病的监测。
1. pH的影响:采血后试管必须加盖密封,否则血液中的CO2逸出,使血浆pH上升,并会使聚集受抑或消失。最佳聚集效果pH为6.8~8.5。
2. 保存时间和温度:置于室温条件下,在采血后3h内完成检测,时间过长会降低聚集或活化功能。标本不得冷藏,因低温会使血小板活化,产生自聚集。
3. 振动的影响:振动会导致样本中的血小板活化和自聚集。因此用于检测血小板的试管避免采用真空管道输送系统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