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7 00:56
1972年1月30日,在爱尔兰的德里,伊万·库普准备领导一起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以抗议英国政府在北爱尔兰实行的不经过审判便可以拘留的政策。
英方陆军将军福特得知这一消息后,向媒体宣布这是一次非法的游行,表示将实行镇压。陆军准将麦克雷则开始筹备拘押一批“可疑分子”,采取军事行动,并派出由威福德上校率领的伞兵作为先锋部队。持温和立场的库普从一触即发的气氛中感到了忧虑,为了尽量避免暴力流血事件,通过努力他得到了IRA的保证:他们不会首先发动武力。
30日星期天,整座城市笼罩在紧张的空气中。在库普的组织下,游行队伍沿着事先确定的路线前进。一群年轻人咒骂军队,和士兵间爆发了冲突,他们冲破了军方的路障,游行顿时陷入混乱中。麦克雷下令士兵动用水管、催泪弹和橡胶子弹,惊惶失措中,库普奋力控制局面。更令人恐慌的是,军队竟然直接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开枪,揭开了一场血腥的屠杀。
事后,福特将军和威福德上校在媒体面前声称只有3名平民丧生。但实际上,库普从医院得知有13人死亡,14人受伤。在民众的抗议下,英国政府只得对此事进行调查。然而每个接受盘问的士兵都一口咬定他们的射击目标是全副武装的,他们出于自卫而采取军事行动。于是调查结果宣布威福德上校的部队在德里遇到了IRA武装分子,而他们只是对武装者进行了还击。
英国政府为了掩盖军方的残忍行径制造了假证据:一名叫杰拉德的青年在受伤后被迫接受军队的反复检查,实际上他身上根本没有炸弹枪支,他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军方宣称在尸体口袋里找到了炸药。而政府和军队内部也有部分官员对这次事件提出了质疑。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创作背景
影片根据1972年1月30日发生在北爱尔兰的真实流血事件“血色星期日事件”改编。1998年,北爱和平协议签订,有关此事的调查于2000年重新启动,调查逐渐揭示了新的证据表明“血腥星期天”是英国军队一次有计划的屠杀行动,而为了掩盖这一丑闻英国政府中有高层官员卷入其中,英国和爱尔兰的媒体都展开了对此事的大规模追忆、寻访和讨论。英国两家电视台组织拍摄了有关这一事件的电影,一部是由吉米·麦高文编导的《星期天》,而另一部就是《血腥星期天》。两部影片都用到了调查的成果。
剧本作者是“血色星期日事件”的目击证人,写成的关于此事件的书影响了英国政府重新调查该事件。导演格林格拉斯曾作为第一个电视记者在1980年访问北爱尔兰反英国政府的犯人监狱,记录了监狱里的一次绝食斗争。其中一个绝食者与他同岁,他们在一片土地上长大,听同样的音乐,看同样的足球比赛和电视节目,对方为了宗教去枪杀,去绝食。这次监狱访问之后两人保持联络,犯人给格林格拉斯第一封信的开头就是:“对我来说,一切都从那个血腥周日开始。”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就是所有人都来共同经历这场真实的恶梦,直接面对互相谅解,能给和平进程带来一些小小的贡献。他试图从双方的角度共同描述整个事件,为此在片中也扮演了一个伞兵角色。
拍摄过程
为了使影片呈现出粗砺的视觉风格和的现场感,剧组使用手提摄影拍摄,经常摄影机拍着这边的事情,突然转方向,生硬地调焦,去拍远处的另一个事件;配音方面摒弃了配乐,大刀阔斧地采用现场声响;场景之间的来回切换则通过黑幕联系。
(以上资料来源)
(以上资料来源)
《血腥星期天》拍得非常真实,导演不惜破坏电影美感来制造真实感,感觉就像看CNN关于战乱事件的直播新闻。用粗糙的素材来讲好了一个故事,同时深深隐藏电影手段,没有破坏真实感。该片体现了英国政府的鲁莽偏执,爱尔兰共和军煽动和利用仇恨,政治斗争里没有好人,流血事件中没有赢家的思想。电影代表了爱尔兰的良心,不仅好看,而且伟大,带给观众非同一般的感动(网易娱乐评)。
《血腥星期天》中,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以近似新闻事件摄影的方式拍摄,电影场面调度灵活拟真,紧凑节奏,仿佛再现多年前的流血场景(时光网评)。
保罗·格林格拉斯在影片中力图用记者的眼光去真实的记录和再现那场血腥的政治屠杀。虽然电影是由电视台组织拍摄的,但在电影中,保罗·格林格拉斯却将更多的同情投给了受屠杀的爱尔兰民众,用死难者淋漓的鲜血将谴责之箭射向了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的政府,其政治隐喻不言而喻。抛开电影的题材和政治意味不谈,保罗·格林格拉斯独特的拍摄风格也在这部影片中彰显出来,影片达到了真实的效果、层次分明的跳切和颇富立体感的普通视点,使人们几乎感觉不到这只是一部带有虚构色彩的电影,《血腥星期天》所带给人们的,是如同身临其境般的震撼(腾讯娱乐评)。
和吉米·麦高文同题材的《星期天》相比,该片缺乏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进行透视的大气和深刻,在政治批判上也没有麦高文那般锋芒锐利鲜明。保罗·格林格拉斯的特点在于他以作为一名记者的高度敏感,采取了模仿新闻记录片的样式力图忠实地重现多年前那次惨烈的事件(网易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