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09 17:27
血虚风燥,其实是中医学中血虚和风燥两个辨证术语。血虚指营血不足出现虚弱的病理。由于失血过多或慢性出血、脏腑虚损、化生精血机能减退或障碍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虚,出现贫血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心血虚、肝血虚、心脾两虚等症型。风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滞、肋痛、皮肤干燥、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如血虚风燥一起理解即指血虚生风和和液燥生风,总称虚风内动。
【中文名称】血虚风燥
【英文名称】blood deficiency and wind-dry
【别名】(中医):风热疮,牛皮癣,白疟,蛇皮癣,风瘙痒,白屑风,(西医):玫瑰糠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红皮病
本证既有因血热风燥,病程旷久,阴血暗耗,转为血虚风燥的一面;又有久病尚未康复,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邪外袭的一面。然总不能离开血虚风从内生,肌肤失于濡煦的机理。
初期,皮肤呈现干燥不润泽的外观,转为粗糙、肥厚,状如苔藓,形似席纹;斑疹多数为淡红色,或者为淡褐色;肤表干枯颇似干鱼之皮,上覆糠秕状鳞屑,严重时还会发生长短不一,深浅不等的隙裂;自觉瘙痒剧烈,夜间尤重,搔之则瘙痕遍布,结有血痂;爪甲干枯失去光泽;伴有神情倦怠,心悸失眠,气短乏力,大便秘结;舌质淡红有裂纹,苔少或苔净如镜,脉虚细数。
凉血,清热,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 养血润肤饮(或当归饮子)加减:当归10克、皂刺4.5克、生地12克、熟地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花粉12克、红花6克、桃仁6克、黄芩10克、黄芪10克。
(2) 风癣汤加减:生地12克、玄参10克、丹参12克;当归6克、炒白芍12克、茜草10克、红花6克、黄芩6克、苦参4.5克、苍耳子3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l0克。
(3) 克银二号方:生地30克、玄参15克、丹参15克、麻仁l0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l0克、白藓皮15克、草河车15克、连翘15克。本方适用于血虚风燥的银屑病(主证:淡红色斑疹、鳞屑薄而少)。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微温,分2~3次服用,每日1剂。
2.加减变化:伴气虚者基本方加党参12克、五味子6克;伴血虚加阿胶10克、首乌l2克、桑椹子15克;兼血瘀加三棱6克、莪术6克;情志急躁,病情加剧加珍珠母15~30克、生龙牡各15克;瘙痒夜重加鸡血藤12克、钩藤12克;失眠加酸枣仁10克、合欢皮12克、夜交藤12~15克;口渴加黄精12克、石斛10克;便秘加肉苁蓉12克、倍用当归20~30克;皮肤干燥,糠秕状鳞屑多加小胡麻12克、山药l5克;皮肤肥厚状如苔藓加阿胶10克、苍耳子3克、苍术10克。
(二)外敷药物:
本证的主要矛盾是皮肤干燥、脱屑、肥厚和瘙痒,故而外敷药物以软膏为主,酌用搽剂,尽量少用水洗剂,避免干燥、脱屑的进一步加重。
1.甘草油:甘草30克,香油l50毫升,小火煎至甘草焦枯;过滤,留油备用。外
涂患处,每日1~2次,有解毒,润肤的作用,适用于本证候的全过程。
2.九华膏:滑石600克、月石90克、龙骨120克、川贝母18克、冰片18克、朱砂
18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士林按20%浓度调成软膏,备用。每日外搽1~2次,有润燥、止痒,弥合隙裂的功效,适用于本证候的肥厚、干燥和脱屑阶段。
3.黑油膏:煅石膏30克、枯矾30克、轻粉30克、煅龙骨30克、五倍子60克、寒水石60克、蛤粉6克、冰片6克、薄荷脑4.5克。共研极细末,用凡土林按25%浓度调成软膏。每日外搽1次,薄涂患处。有散风、祛湿、柔肤、止痒的功用。
4.复方黄连搽剂:川黄连50克、花椒25克,加70%酒精300~500毫升,浸泡3~5天后备用。每日外搽2~3次,有清热、散风、止痒的功效,适用于本证候局限性肥厚,状如苔藓阶段。
(三)饮食疗法
1.肥海参1对,浓煎取汁,捣烂服用,每周2次,有益阴扶正的功效。
2.黑芝麻500克、乌枣200克,水煎3次,浓缩,加蜂蜜1000克,搅拌成羹,早晚各取一汤匙,开水冲化服之,有润燥、柔肤、止痒的作用。
3.新鲜水鱼肉500克、甘枸杞10克、山药30克、桂元肉10克、青豆10克、生姜5克,食盐适量,先大火煮开后,转为小火炖至肉烂,分次服用,每日2次,每次100~150毫升,有滋阴补肾、养血润肤之效。
(一) 古人论燥,大凡有风燥、火燥、血燥.虚燥之分,本证之燥因血虚而引起,血虚之由皆系火邪为害,因而在施治的全过程中,既要甘寒滋润从本治之;又要兼顾火与风的侵袭从标治之。
(二) 在具体遣方用药时,要重视患者年龄的大小,体质的肥瘦以及地域的不同,
年龄长者、体质干瘦者,偏于阴火而致燥居多,基本方当以壮水制火的六味地黄丸为上;年龄在40岁以下者,治在肺,选用沙参麦冬饮之类较宜;体形胖硕者则要顾及湿痰化火的一面,在治燥方中酌加苍术、竹茹、姜半夏之类,理所当然。
1.针剂:取穴合谷、风池、血海;备用穴大椎、曲池、足三里。施补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l0次为l疗程。
2.耳针:取肺、神门、肾上腺、肝、皮质下,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3.头针:取双侧感觉区2/5或选相应部位的感觉区,隔日针刺1次。
4.梅花针:先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在患处向心性轻巧叩刺,以少量出血为度,隔日1次。
以上针刺疗法有较为理想的止痒功效,适用于本证候以瘙痒为主的病种。
5.灸法,取艾卷点燃直接灸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有祛风散寒,
活血止痒作用,适用于局限性皮肤肥厚者。
6.刺络拔罐:先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大椎穴,取三棱针点刺,并立即拔火罐,少量出血为度,隔日或3日1次,10次为1疗程。适用本证候以瘙痒为主的病种。
7.滚刺:先用75%酒精棉球或以1:1000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后,再用滚刺筒在病变部位进行推滚,推滚至皮损处全部少量渗血,揩干血液后,用伤湿止痛或橡皮膏外封,每隔5~7天推滚1次,7次为1疗程。本疗法适用于慢性干燥、肥厚、粗糙性皮肤病。
1.本证候多为全身泛发皮疹和瘙痒,故要劝告患者忌食腥发动风及辛辣酒酪饮食,性格要和顺,避免忧思恼怒。
2.患处不宜滥用刺激性强的外涂药物,不宜用热水、肥皂烫洗,避免日光曝晒或寒冷刺激。
3.适时进行矿泉浴、糠浴和淀粉浴,并外涂护肤油脂,可以保持皮肤的柔润,使之鳞屑减少,痒感亦可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