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0-08 22:06
《血路》1938年1月15日在汉口创刊,周刊,逢星期六出版,陶百川担任社长,王龙章为编辑人,发行人为杨坚,通讯处位于武昌候补街二十四号。编委先后有杨家麟、王龙章、黄旭初、陶愚川、张仲明、陶祖潜。同年8月27日第27期开始迁渝出版,地址在重庆五福街53号。1939年5月日机轰炸,又迁蔡家石堡新街39号。1939年8月曾停刊。1940年1月6日在合川复刊,期号另起,为复1期。血路周刊社编辑部编辑地址在合川双牌坊38号三民印刷厂内,重庆正中书局总经售。后因交通困难,作者稿件经常邮误,1940年五六月间又迁回重庆,通讯处在重庆五福街53号。属于政治类期刊,停刊时间及原因不详,现馆藏有1938年至1940年出版的部分期刊。
刊登内容
该刊发行初期,刊名竖版写于首版的右侧,左侧上方印有漫画,下方则刊载有本期要闻。第五期开始,版面发生变化,刊名位于首页上方,下面刊有文章。
该刊在创刊号中,提及三大政策,第一为拥护中央,第二为集中力量,第三为持久抗战。在抗战初期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观点,主张组织武装民众,集中国内各种抗战力量,团结一致,抵御外侵。分析了美国、日本及欧洲各战场的国际局势,另外还有一些译文,战时政治经济问题笔谈会等。该刊经常邀请国共两党人士和学者,就抗战问题、党派问题、民主政治问题等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举行笔谈会,发表不同看法。其中有涉及到“三青团”的内容,《血路》周刊也先后刊登了吴开先、陈时、陶百川、薛光前的文章,还特意开辟了《三民主义青年团特辑》,介绍三青团的情况,开展对于青年组训问题的讨论。
该刊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刊物,持续时间较长,刊载内容丰富,为研究抗战期间中国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