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4-16 22:40
行动公众:即已采取实际行动,对组织构成压力,并迫使组织相应采取行动的公众群体。 环境问题与医疗和教育问题一起成为公众关注的三大热点,关注人数超过了40%以上。同时食品污染、用水安全、空气疾病、城市污染、乡镇污染等现象及相关指数,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民生指数显示公众对环保关注度很高参与不强。
数据1:42.3%2006年,环境问题与医疗和教育问题一起成为公众关注的三大热点,关注人数超过了40%以上。
数据2:63%63%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只有8%的人认为不太严重和不严重。
数据3:24%只有24%的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32%的被访者对总体环境质量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新闻链接:中国的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40%严重污染(基本丧失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严重污染。3亿多农民喝不到干净的水,4亿城市人口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一多半以上的城市空气都不达标,其中山西的城市都不达标。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16个。
数据:82%对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关注的人占35%、非常关注的占47%,两者之和达82%。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食品安全问题的被访者占38%。
数据:81%对于饮用水污染问题,被访者中比较关注的人占34%、非常关注的占47%,两者之和达到81%。
数据:73%对于空气污染问题,表示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达到73%。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遇见过空气污染问题的被访者占42%。在城市中,对空气污染不太满意的占39.6%。
新闻链接:空气中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是我国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在北京,喉癌、鼻癌、肺癌等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传统的癌症胃癌,跃居第一。
数据1:1/3在被问到的7个最基本的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每个问题都有至少1/3的被访者承受过这一痛苦。城市人最头疼的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空气和噪声污染,分别有一半以上的被访者深受其害。
数据2:10%10%以上的大城市人认为自己所在城市不适合居住。同时,对社区垃圾处理问题的满意度水平最低,平均满意度得分只有3.09。
新闻链接:兰州、大同、临汾、乌鲁木齐等11个重点城市出现污染天数比例超过1/3,约有1500万居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中国668个城市,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环带包围。
数据1:7.5%7.5%的农村公众认为自己所在的乡镇不适合居住。52%的农村公众反映自己遭遇过垃圾处理问题。
新闻链接: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
数据1:61%61%的公众认为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很重视”和“比较重视”,仅有4%的被访者认为“不重视”。
数据2:两个70%对环境部门在工程或工业项目开工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一做法,70%的公众投出了赞成票。对环境部门由于环境污染而对项目“关停并转”这一做法,也有70%的公众投出了赞成票。
数据3:4.9%与2005年相比,当遇到环境问题需要反映时愿意“向政府部门反映”的比例上升了4.9%。
新闻链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总量的3.05%。(记者孙海东)
“2005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已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制完成,近日将对外发布。该指数显示,我国公众对环保关注程度很高,但参与不强。 据了解,“2005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旨在综合度量公众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度、认知度、参与能力及评价能力的量化指数据。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公众环保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
“民生指数”呼唤又快又好发展
“民生指数”显示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有着深刻的背景。持续20年的经济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世界上自然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按照污染水平,15年后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时,污染负荷也会跟着翻两番。显而易见,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倘若我们断送了未来发展的根基,十几亿之众的人口又将去何处寻找失落的家园?
正视民生问题紧迫性 百姓承受能力是否被高估了
最近两年,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正在提高,但是,我们对民生问题依然缺乏一个系统而实际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我们处在一个涨声四起的时段。水、电、天然气、油、煤等在上涨,房价在上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甚至连粮、油等都在上涨。与此同时,税收也在快速增长。近10年来,我国 GDP增速平均大约为9%左右,而税收年均增速则高达近20%,几乎为GDP增长的一倍多。而且,税收快速增长的冲动依然十分强烈。
特稿:多位专家细说2007年民生大势
网友论民生:民生,由民为民而生
关注民生话题 2007价格九问
尊重民生才是最大的“亲民”
2007,期待成为“民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