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改革

更新时间:2024-02-24 00:10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行政系统随着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行政系统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有意识地对其自身的结构功能和行政人员的行为方式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使其转变到新的形态,以期谋取行政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行政效能的行为或过程。

概念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性质

1.行政改革是一个政治过程;

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

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原则

(1)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的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

(2)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

(3)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

(4)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5)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取向

1.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

2.以精简机构为取向;

3.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

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

5.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取向。

阻力

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

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

3.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

4.传统的保守思想和习惯势力的阻碍;

5.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动力

行政改革的动力表现在:

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

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

3.社会演变的要求;

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对策

(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的舆论。

(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

(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

(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突破点和发动改革的时机。

(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评价

影响行政改革评价的因素

(1)行政改革所具有的特定决定了评价的难度

行政机构内部的改革尤其是国家行政制度的建设占很大比例,它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改善行政效率,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但是效果带有滞后性。

(2)行政改革固有的多元意义也增加了评价的难度

(3)随着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标准的差距,改革评价结果也不尽相同。一般民众关心的不是行政机构内部的改革问题而是政治家和官员的腐败问题或是医疗等民生问题而这又是单单看行政改革无法达到解决的。

具体内容

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环境变化,提高行政效率,对原有不适用的行政体制及管理方式进行的变革。通过行政改革可以增强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力,更好地履行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职责,以维护政治统治西方国家一般把政府管理改革统称为行政改革。在中国,行政改革的内容包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由于各国政治制度不同,以及人们认识角度和方法的差异,对行政改革这一概念尚无公认的定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大都经历过较大的行政改革过程。战后初期,改革集中于调整战时体制以适应和平环境。其后,为适应战后经济高速度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对行政体制再次进行了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危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各国从压缩开支,精简机构和人员,改善管理等方面来提高行政效率,保持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力。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战后曾进行多次行政体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在80年代以来,在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包括行政改革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

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和主要趋势表现为权力关系的调整,机构与管理方式的变革。包括:①精简机构,减少行政机构数量和缩小管理幅度。②提高行政领导决策能力,建立参谋机构,完善指挥监督系统和层层负责制。③下放权力,明确划分机构层次之间、机构内各部门之间、各个职位之间的职责权限,简化行政工作程序。④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科学地设置职位,配备人员,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加强培训和提高人员素质,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⑤节省行政经费,改进预算、决算、会计、审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控制机构和人员的膨胀。⑥转移政府的某些职能,把可以或应该由社会其他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给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减少政府对社会事务过多的直接参与。⑦提高行政活动的整体效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革管理方式,加强行政信息的搜集、传递、沟通和利用,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改革由政府组织实施。在改革前,大都由政府聘请政府内外的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组成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门机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革意见或设计改革方案。美国在战后初期进行的两次行政改革中,曾两度建立由前总统H.L.胡佛为主席的政府行政调查委员会(简称胡佛委员会)承担上述任务。日本在6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进行行政改革时,也曾两度设立日本临时行政调查会,作为总理大臣的咨询机构,设计行政改革方案。进行改革时通常是在分析评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总体设想,包括目标的确定,对改革进程中的阻力与动力的分析;改革的内容与步骤,应变措施等;然后结合具体情况设计改革方案与实施步骤。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改革方案在实施中,有的采取“渐进式”,用较长时间逐步推进,分步到位,这种方式阻力较小,但往往不易彻底突破旧的体制。也有的采取“突变式”,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幅度调整,一次到位,这种方式较为彻底,但阻力较大,且易引起政治动荡。

行政改革是调整行政体制内部、外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国家行政机关内部,同时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不同政治集团常常把行政改革作为角逐政治权力的手段,干扰正当的行政改革。传统习俗对新体制的不适应,也是制约改革进程的一种社会因素。成功的行政改革能够提高政府活力。因此,各国的统治阶级无不把行政改革当作维护国内政治统治,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的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